深圳地鐵5號線于2011年6月22日開通運營,呈M形東南-西北-西南走向,東起于黃貝嶺站,途經羅湖區、龍崗區、龍華區、南山區,西至赤灣站,因為5號線連接了黃貝嶺和前海灣,環繞中心城區,也稱為“環中線”。截至2021年,深圳地鐵5號線全長47.65千米,共設34個車站,列車設計時速80千米/小時,采用6節編組A型列車 。
因本線路經過前海核心片區,寶安南部、坂田和布吉片區等密集居住區,且以半環狀經過原二線關邊界管理線周圍區域,與5號線銜接換乘的地鐵線路較多,加之深圳的企業聚集地就在南山,并且深圳北站和布吉的深圳東站都是重要的鐵路客運站,這樣一來,通勤和客流量都匯集到了5號線上。
赤灣
因位于赤灣村附近而得名。赤灣地名的由來有個廣為流傳的說法:相傳大鵬搏殺九頭蛇于南山下,蛇血染紅海灣而稱赤灣。據深圳民俗專家廖虹雷考究,實際上因為大、小南山植被很少,都是紅土壤,靠海邊的一片山坡被海浪侵蝕為紅色的海灘,故被稱作“赤灣”。
赤灣天后宮
@南山文體通
赤灣村現在的村民主要以麥姓和張姓為主,麥姓從公明遷居南頭后再遷居到此,張姓從番禺遷居至此。
赤灣左炮臺
赤灣在新安縣歷史上十分重要,位于赤灣的天后廟及少帝陵、左炮臺都是深圳歷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遺產。
本線可換乘2(8)號線。
荔灣
因位于荔灣小學附近而得名。荔灣小學(原名前海三小)位于南山區港前路36號,2017年開辦,目前有34個教學班,近百名教職員工,1500余名學生。
荔灣小學
鐵路公園
因附近有規劃建設中的鐵路公園而得名。規劃中的鐵路公園系平南鐵路部分舊址。平南鐵路1991年開始興建。1993年3月,部分通車并進入試運營。1994年9月納入全國鐵路網,是國家鐵路網的三級支線鐵路。通車后,平南鐵路為方便深圳居民出行和疏解西部港區貨物運輸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平南鐵路
@蛇口消息報
2016年,為支持前海建設,平南鐵路深圳西站以南部分路段開拆,但平南鐵路主體路段仍然維持正常運營。由于平南鐵路代表了深圳過去的一段歷史,因此剩下的平南鐵路部分舊址將建成鐵路紀念公園。
媽灣
因位于媽灣港附近而得名。媽灣是前海的一個港灣,因背后的小南山原先有個媽祖廟(天后廟)而得名。
媽灣港
@大洋網
前灣公園
因附近有規劃中的前灣公園而得名。目前比較尷尬的是,前灣公園站附近沒公園,而下一站前灣附近有前海石公園。
前灣公園站
前海
因位于前灣路附近而得名。前海路得名于前海,南頭半島以西為前海,以東為后海。
前海石公園
本站可換乘9號線。
桂灣
桂灣,因位于桂灣路而得名。
桂灣站
前海灣
因位于前海灣邊而得名。前海灣,舊稱大鏟灣,因大鏟島而得名,面積約30平方公里。
前海灣地鐵站
此站可換乘1號線和11號線。
臨海
因臨近前海而得名。
臨海站附近的歡樂港灣
寶華
因位于寶華路而得名。
寶華站附近的寶安圖書館
寶安中心
因位于寶安中心區而得名。寶安中心區位于深港穗黃金經濟走廊的重要節點,以深港西部通道、國際集裝箱碼頭、沿江高速公路、國際機場、地鐵等重大交通設施為依托,形成珠江東岸發展軸的重要樞紐。
壹方城
寶安中心區功能定位為:與前海共同組成深圳市城市雙中心之一,是寶安的文化、商業、商務、總部經濟和體育中心,規劃建設目標為獨具海濱特色的現代化花園式城區。
此站可換乘1號線。
翻身
因位于翻身村而得名。翻身站是近些年來可謂是網絡上最紅的深圳地鐵站, 不少網友慕名來打卡,希望在這里乘車后能夠“咸魚翻身”。而實際上,翻身這個地名,還真與其字面意思一致。
網紅地鐵站“翻身”
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如今翻身村所處的區域是一片海灘,人煙稀少。最先在翻身這片土地上扎根的是上個世紀初葉的第一批被戲稱為“水流柴”的人。他們在南粵海岸線上點燃了第一盞漁火,搭棚造窩。解放后,漁民們洗腳上田,為紀念窮人翻身得解放,取名翻身。
舊時翻身大隊一帶
靈芝
因位于靈芝公園附近而得名。靈芝公園所在原為甲岸后山。靈芝公園于1991年冬建成,面積12萬平方米。公園內綠草如茵,綠樹成蔭,曲徑通幽,景色優美,還有摩天輪、迷宮等大型娛樂設備設施。
靈芝公園
公園內樂園圖對面的土坡上,有一幅修剪如中國地圖形狀的灌木園栽,地圖前兩邊分別種植了兩株修剪如一莖多蓋的大靈芝的小樹,象征祥云瑞氣繚繞祖國大地。靈芝寓意和諧平安是我國數千年來的文化傳統,全國各地有不少以靈芝命名的泉、塔、寺、山峰、山莊等,大都蘊含著一段動人的靈芝故事。
洪浪北
因位于洪浪北路附近而得名。洪浪北路始建于1984年,因路鋪至洪浪以北,故名。
洪浪北地鐵站
興東
因位于興東社區而得名。
一代寶安人的回憶,興東站旁的金威啤酒廠
留仙洞
因位于留仙洞村而得名。傳說清朝時期有段時間,每天傍晚時分,村中都會出現一名年輕女子,她用兩枚錢向村民購買燈油,然后走向村外的一片竹林,便消失不見。后來,村中人遍尋不著,認為是神仙下凡顯靈。于是在竹林建起一座古廟,現在為留仙洞的龍母古廟。留仙洞的地名可能與此有關。
留仙洞村的龍母廟
@一個深圳
留仙洞為鄭姓村落。清乾隆十二年(1747),鄭氏先祖鄭鴻九從東莞鳳崗鶴鳧渚遷居至現在石巖官田,在新圍開基立村,稱鄭屋圍,后有一支族人到留仙洞吊耕,定居此地開基立村。
坐落于留仙洞村的深職院
@深職院官網
此外,根據《鄭氏南莆祖五大房族譜》記載,四房智祖房的十四世祖鄭惟寅從南頭田廈遷居留仙洞。不過,由于西鄉樂群亦有村名留仙洞,且樂群鄭氏亦為五大房支脈,智祖房這一支究竟在西麗還是在西鄉,仍需考證。
西麗
因位于西麗中心而得名。西麗,原名西壢,在部分志書被訛寫成西瀝。壢,指洼下去的地方,客家話中指小河汊。1980年代初在西壢地方建成人工湖度假村,請人題名題字,寫成“西麗湖度假村”,這是“壢”字的又一誤筆。因為“麗”字兆頭好,后面就將錯就錯。現在的“西麗村”、“西麗路”也就此形成了。
即將消失的西麗湖度假村
本站可換乘7號線
大學城
因位于深圳大學城附近而得名。深圳大學城位于南山區東北部(西麗塘朗片區),緊鄰深圳野生動物園,,總體規劃建設面積為10平方公里,第一期規劃開發建設3.8平方公里,分東、西兩校區建設。
深圳大學城
@瀟庭木下
深圳大學城是中國唯一經國家教育部批準,由地方政府聯合著名大學共同創辦、以培養全日制研究生為主的研究生院群,2000年8月開始創建。大學城項目從2002年開始建設,2003年9月基本完成教學基礎設施建設并入駐。至2012年6月1日,共建成教學科研樓40萬平方米,學生公寓6.6萬平方米,圖書館4.6萬平方米。
緊挨著大學城站的平山村牌坊
不過,想去深圳大學城的人如果在此站下車,需要步行大約20分鐘才可到達大學城。此站按照現在地鐵命名標準,應叫平山站更為準確。
塘朗
因位于塘朗村附近而得名。塘朗,原名塘塱,塱,粵語為高平之地,引申為“墊”“塱起”,音同訛為浪、朗。以原地勢高平得名。
塘朗鄭氏宗祠
塘朗村民主要姓鄭,為南頭鄭氏分支。明朝初期,鄭氏仁祖房十世祖鄭光大開基遷居此地,開基塘朗。
長嶺陂
因長嶺陂(音“皮”)村而得名。長嶺陂,又叫長嶺皮,現村名為長源村。《新安縣志》中有記載長嶺皮村。
長源村(長嶺陂)石刻
根據《深圳村落概覽》記載,明末,吳氏先祖文語、文勝兄弟二人隨母何氏從興寧遷移至此,開基立業。因村子坐落于一座小山的半山腰,因客家話稱半山為嶺皮(emm,問過客家人,半山應稱為“嶺坡”),故取名長嶺陂。“陂”亦有有山坡,斜坡之意。
深圳北
因位于深圳北站交通樞紐而得名。深圳北站是深圳鐵路“四主四輔”客運格局的核心車站,也是廣深港高速鐵路中間樞紐站和杭深鐵路的始發站。截至目前,深圳北站是深圳市規模最大、接駁功能最為齊全、設備技術最先進、客流量最大的特大型綜合鐵路樞紐。
深圳北站
此站可換乘4號線和6號線。
民治
因位于民治村而得名。民治村原名叫“望天湖村”,關于望天湖的來歷,主要有兩種說法:歷史上望天湖周邊群山環抱,中間一馬平川,每逢大雨,村中便積水成湖,又因原東邊村的山頭上有一只大海螺幻化為巨石,對天而望,被人們稱為望天海螺山,因而取名為望天湖,此其一說。
民治站附近
又有一說是,此處群山環抱,中有一湖,與外界交通隔絕,村民只能“坐而望天”,故名望天湖。
五和
因位于五和社區而得名。五和之名源于人民公社化時期,由原來的坂田鄉分出。五和由和磡、光雅園、大光磡、大發埔和南坑五條村組成,現分為三個社區,其中和磡、光雅園和大光坑為五和社區,大發埔為大發埔社區,南坑為南坑社區。
和磡村
光雅園原名缸瓦園,始建于清代,因村民以燒制缸瓦為生,故名,后取諧音為光雅園;大光磡始建于清代,由曾姓先祖從楊美村遷至此地而成;和磡村始建于民國,由關、邱、馮三姓先后遷入而形成,因村子建在山地和坑地間,四周又有大山環繞,故取名和冚村,后雅化為和磡;大發埔始建于清代,由萬氏先祖遷居至此而成,原名“戛燵莆”(土話音),后因村名過于拗口且不好聽,人民公社化時期由民治鄉政府改為大發埔村;南坑始建于民國時期,由岑氏從橫崗遷入而形成,因村子坐落于坂田最南邊的山坑中,故名南坑。
在30年代的日軍地圖上,五和只記載南坑、光雅園及大發埔三村村名
本站可換乘10號線。
坂田
因位于坂田街道而得名。坂田街道之名源于坂田村。坂田的原意為山間貧瘠的土地,客家有“一坂田,一坂田”的說法,按照地勢形狀,后來人們就把這塊遷徙地叫坂田。坂田始建于清代,由東莞鳳崗上村張氏遷移至此定居而成。
坂田村
楊美
因位于楊美村而得名。楊美村原名“羊尾村”,原是坂田行政村底下的一個自然村。據說,楊美村村民的先祖遷到此地后,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孝順報恩,因羊是吉祥物,鴉反哺孝順,羊跪乳謝恩,故把村莊的名字定位“羊尾”。后取方言諧音,寫作“楊美”。
楊美炮樓
楊美村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因先祖劉世方攜妻子從興寧崗背村遷移至此開基立業而形成村落。
上水徑
因位于上水徑村而得名。水徑分為上下水徑。因有河從伯公坳流經村舍呈長條狀一字形排列,看似路徑,故名水徑,上水徑位于河流上游,故稱上水徑。從上水徑后山到老圍門前,由于山形高低起伏,類似鵝的形狀,故也稱鵝圍。
上水徑
水徑始建于明末清初,其時有布吉松元頭村的邱姓移居此處,當時此地已有邱(丘)、廖、曾等姓氏人家在此定居,因是同宗緣故,早在此處定居的邱姓接納了這支來自松元頭的宗親,后松元頭的邱姓不斷開枝散葉,成為水徑的一大宗族。
下水徑
因為于下水徑村而得名。下水徑曾用名下圍村。
下水徑村
長龍
因位于長龍社區而得名。長龍社區之名源于長龍小區。
長龍站附近的文博宮
布吉
因位于布吉墟而得名。因位于布吉墟而得名。布吉原名為莆隔村,與草莆村(今草埔村)、莆心村(今布心村)相鄰。1907年修筑廣九鐵路在這里設站,工程人員標注鐵路站名的時候,把客家話“莆隔”聽成了“布吉”,從此,布吉就取代了“莆隔”。
布吉老墟市場
清宣統三年(1911),布吉站建成使用,車站位于深圳墟向北10余千米處,為廣九鐵路華段的站點之一。依靠著鐵路,布吉墟聚集了許多人流,一躍成為當地較大的墟市。2004年11月24日,布吉站改造工程啟動;2012年12月21日,布吉站改造完成并投入運營,改名深圳東站。
深圳東站
本站可換乘3號線。
百鴿籠
因位于百鴿籠片區而得名。百鴿籠,原名白鴿籠,此處原為養鴿子之地,故名。
百鴿籠地鐵站
布心
因位于羅湖布心村(在寶安新安,亦有布心村)而得名。布心,原名莆心,始建于明朝末年,由賴姓先祖從龍崗池坳遷居至此而形成。
羅湖布心
太安
因位于太安路附近而得名。本站可換乘7號線。
太安站
怡景
因位于怡景花園附近而得名。怡景花園系改革開放后建成的居民小區。
怡景站
黃貝嶺
因位于黃貝嶺村而得名。黃貝嶺村是是一個已有近650年歷史的古村落,因村子建于一名為黃泥崗(又叫小鳳山)的一個小山嶺背面,故稱黃背嶺,后“背”簡化為“貝”。
黃貝嶺村
@深圳地鐵
黃貝嶺始建于成化年間,其時有張氏靖軒之孫東梧,由隔塘(水貝)村遷居黃貝嶺,為黃貝嶺開基之祖。
黃貝嶺
本站可換乘2(8)號線。
現在,五號線已成為深圳最繁忙的地鐵線路,在受到疫情沖擊的2020年,五號線以日均77.90萬人次的客流量,位列各線路之首。
地鐵故障后的五號線
五號線和三號線一樣,經常成為網友吐槽的對象,延誤、臨時停車等已成為家常便飯之事,加之恐怖的人流量,高峰期的五號線可謂是上班族的噩夢。
參考資料:
《深圳地名志》
《深圳自然村落概覽》 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