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8年明朝建立后,明太祖朱元璋圍繞如何保障王朝長治久安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在總結歷史經驗,吸取歷史教訓之余,認為要實現萬世一系,必須避免皇權旁落。為此,他一方面廢除宰相制度,以鏟除與皇權相對的相權,將六部交由皇帝統攬;另一方面,將除太子以外的宗室成員分封到各地,組建起一個個手握軍權而又不臨民的藩國,鎮守一方。
然而這兩項制度都屬于坑子、坑孫的行為。他在位時,憑著自己的毅力,可以處理完朝政;憑著自己開國之君的威勢,可以力壓各地藩王,如使指臂地讓他們為鞏固皇權服務。他老朱能做到,可不代表著后世皇帝就能做到,畢竟沒幾個人是他這樣的工作狂,也沒人有他這樣的赫赫威勢。于是待他一朝龍馭賓天,這兩項制度就都成了嗣皇帝們深感頭痛的大麻煩。
不是工作狂沒關系,既然老祖宗規定不能再設宰相,那就建個幫忙處理政務的秘書處嗎,于是無名有實內閣群相制度慢慢形成。與廢除宰相制度相比,后一個問題更令皇帝們頭痛,這幫手握重兵的藩王,不是自己的長輩,就是自己的同輩,還驕悍異常,對屁股底下的這張寶座,對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構成重大威脅。既然如此不削藩更待何時,承嗣老爺子皇位的建文帝一上臺就強硬地對叔叔們下狠手,結果失敗,卒。謀朝篡位的朱老四上臺后,吸取侄子的教訓改變策略,采用軟刀子割肉,歷經祖孫三代,以慢工出細活的方式,終于完成了削藩大業。
在這過程中,因謀逆、造反等直接被除封的有之,通過調換藩地藩王進行削弱的有之,更多的則是通過種種手段迫使藩王們交出手中的軍權。這其中尤以作為“大明第一親藩”秦藩的削藩過程,表現地非常典型。鑒于此,本文就以秦藩為例,來解析明成祖祖孫三代削藩的過程。
實力強勁的西安三護衛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初一,禮部上奏以完成諸王金冊金寶的制作,并遞交冊封藩王禮儀,獲得明太祖朱元璋的批復。于是當月初七,雅樂聲中大明王朝的第一次封建諸王典禮,在京師紫禁城三大殿之一的奉天殿舉行。受封的包括明太祖已經出生的十子中除太子朱標以外的九子,及侄孫朱守謙,共十人。
明朝初年,元朝殘余勢力北元是大明王朝的主要敵人,所以在封建之時,明太祖有意將幾個年長的的兒子都分封到長城沿線。次子朱樉受封秦王,藩地為西安;三子朱棡受封晉王,藩地為太原;四子朱棣受封燕王,藩地為北平。
隨后,明太祖又于洪武十一年(137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對諸子進行兩次大分封。隨著諸子逐漸就藩,在洪武后期,明太祖在長城沿線的西安(秦王朱樉)、太原(晉王朱棡)、北平(燕王朱棣)、大同(代王朱桂)、甘州(肅王朱楧)、廣寧(遼王朱植)、韋州(慶王朱栴)、大寧衛(寧王朱權)、宣化(谷王朱橞)布設了九個藩王,這就是著名的“明朝九大塞王”。
“九大塞王”加上預定就藩開原的韓王朱松,就藩沈陽的沈王朱模,就藩平涼的安王朱楹,及就藩青州,卻受命出鎮開平的齊王朱榑,合稱“明朝十三塞王”。
既然是藩王,自然擁有自己可掌控的軍事力量。
洪武五年正月,明太祖正式出臺藩王的親衛力量配置。明朝軍事力量采用衛所制,藩王的親衛同樣采用這一編制,為視區別范圍的親衛被稱為護衛,按規定每個王府設三護衛,并配屬精銳的圍子手二所。護衛的名稱以封地及其周邊的地名命名,如秦藩三護衛稱西安三護衛,晉藩三護衛稱太原三護衛,燕藩三護衛稱燕山三護衛,靖江王府三護衛稱廣西三護衛,這四個三護衛于同月設置。
“壬子,置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每王府設三護衛,衛設左、右、前、后、中五所,所千戶二人、百戶十人,又設圍子手二所,每所千戶一人……改龍虎衛為燕山護衛。置西安、太原、廣西三護衛。”(《明太祖實錄》)
當然規定是死的,人是活的,故而即便是洪武朝,藩王們的護衛規模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一開始就藩的藩王都有三護衛,隨著時間推移藩王增多,護衛也有所減少,有的藩王僅有一護衛。此外,護衛還存在滿編不滿編的問題,護衛部隊最多的有1.9萬人,最少的只有3000人左右。
朱樉的秦藩,既是第一親藩,又是塞王之首,故洪武六年五月組建西安三護衛時,配置是最頂級的1.9萬人。
“命長興侯耿炳文于西安、鳳翔、平涼、慶陽、延安、鞏昌、臨洮諸府舊軍內,選一萬九千人充秦王府護衛軍士。”(《明太祖實錄》)
即便是如此,明太祖依然唯恐朱樉的護衛力量不足,又于洪武十年,也即就藩的前一年正月,益以羽林衛軍二千二百六十四人。
“辛卯,以羽林等衛軍士益秦、晉、燕三府護衛。秦府西安護衛舊軍一千四百五十一人,益以羽林衛軍二千二百六十四人;晉府太原護衛舊軍一千六百三十人,益以興武等衛軍二千二百五十一人;燕府燕山護衛舊軍一千三百六十四人,益以金吾左等衛軍二千二百六十三人。”(《明太祖實錄》)
洪武十一年(1378年)五月初四,朱樉正式之國西安。在西安胡作非為十幾年后,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被府中不堪承受的下人下毒毒死。隨即他的嫡長子朱尚炳襲封。
三年后,71歲的明太祖駕崩,藩王們的好日子一去不復返。
盡管,明太祖也曾曾預料到分封建制可能會出現問題,故于洪武二年親自擬定《皇明祖訓》并不斷修改完善,將其定為朱明宗室的最高法典,對藩王進行約束。又通過“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的手段,使藩王無法掌控地方。借此防范出現“國中之國”,避免藩王們尾大不掉危及皇權。然而這些措施都無助于消除嗣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內心的恐懼,于是轟轟烈烈地削藩運動就此開始。
削藩進行時之明成祖時期
建文帝即位后,在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文臣的支持下,將削藩的矛頭直指威脅更大的叔叔們,特別是在世藩王之中最長的燕王朱棣。至于嗣秦王朱尚炳和嗣晉王朱濟熺這兩個堂兄弟,一時間根本沒空搭理。于是明太祖諸子中的老五周王朱橚、老七齊王朱榑、老十三代王朱桂、老十八岷王朱楩先后被廢為庶人,老十一湘王朱柏自焚而死。
建文元年(1399年),當削藩的板子打到燕王朱棣身上時,朱老四奮起反抗,與侄子乒乒乓乓地打了四個年頭。最終,朱老四技高一籌,一把將侄兒攥下龍椅,自個坐了上去,史稱明太宗、明成祖,外號永樂大帝。
明成祖自個就打著“清君側”、“恢復祖制”的旗號,發動靖難之役,一路由藩王逆襲稱帝的,對各地手握重兵的兄弟子侄自然也沒有好感,唯恐他們也來一次靖難,是故削藩成為他的必然選擇。
作為諸藩之首的秦藩,自然也成為他重點盯防的對象。只是迫于自己地位不正,因而一時立足未穩,是以即位之初對諸藩還是籠絡拉攏為主。如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八月,將秦王朱尚炳的姐妹,朱樉次女長安郡主許配給自己的心腹兵部尚書茹瑺之子茹鑒,就是一例。
永樂六年(1408年),坐穩龍椅的明成祖開始主動出擊,先是借秦藩“祭祀僭越事件”,下詔狠狠地敲打了朱尚炳一番。
永樂七年九月,又以討伐蒙古大汗本雅失里為借口(第一次北伐),從幾大塞王手中抽調護衛,命負責陜西方面的寧陽伯陳懋,從陜西諸衛及慶、秦兩府護衛,選練步騎一萬九千人入京,備次年二月北伐所用,將部分西安三護衛將士暫時調離秦藩勢力范圍。
“己丑,敕永康侯徐忠等,選練南京各衛,及睢陽歸德武平鎮江等二十五衛步騎三萬。寧陽伯陳懋,選練陜西屬衛,及慶、秦二王府護衛步騎萬九千。江陰侯吳高選練山西及晉王府護衛步騎萬五千。仍命中都留守司河南湖廣山東三都司,周、楚二王府護衛選步騎四萬五千。臨洮河州岷州西寧平涼諸衛選善戰土官五千。各賜鈔,給行糧。皆以來年二月至北京隨征。” (《明太宗實錄》)
永樂九年二月,又以但凡朝廷有敕令降臨,朱尚炳都稱病不出迎為由,遣使嚴厲斥責,以“齊王拜胙,遂以國霸;晉侯惰玉,見譏無后。王勉之”進行威脅并以輔導官輔佐不利為由,將長史、紀善、典儀等王府主要官員盡數押送京師治罪。迫使朱尚炳火急火燎的赴京請罪,達成目的的明成祖“宥而免之”。
受此影響,朱尚炳于永樂十年三月薨逝。其年僅9歲的嫡子朱志堩于當年九月襲封。
永樂十三年(1415年)三月,明成祖下令讓12歲的朱志堩行冠禮,通過行政手段將其定義為成人,以便其掌理王府事務。這一做法是想體現叔祖對侄孫的關愛,還是另有目的實在不好說,因為就在當年十一月,他給朱志堩下敕,命其從西安三護衛中選調步騎兵五千,于次年正月赴真定府(今河北正定縣)進行操練。
“辛亥,敕周王橚、王楧王(原文如此,應當為肅王楧)、晉王熿、秦王志堩,各于護衛選步騎兵五千,命官管領,以明年正月赴真定操練。” (《明太宗實錄》)
永樂十九年(1421年)八月,明成祖又以親征蒙古阿魯臺所部(第三次北伐)為由,命陜西都司從西安三護衛選練步騎一萬四千三百人,指派將領率領,于明年開春至北京集合。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四月,第三代秦王朱志堩薨逝,由于無子,由庶長兄渭南王朱志均以兄終弟及的方式襲爵。
削藩進行時之明宣宗時期
差不多同時,明成祖在第五次北伐回程途中病逝于榆林川,龍椅上的人換成了相對寬厚的明仁宗朱高熾。明仁宗一則為人仁厚,一則在位時間僅有短短八個月,故于削藩一事上無多大動靜。
就在藩王們為有個仁義皇帝而感到慶幸的時候,剎那間坐皇位的,換成了性格酷似乃祖的“好圣孫”——明宣宗朱瞻基。削藩大業繼續轟轟烈烈的啟航。他上位后,對秦藩的削藩換了一種玩法。
洪熙元年(1425年)十月,朱志均的三弟富平王朱志上疏朝廷,稱府中缺乏校尉護衛,請求朝廷給他添加護衛。兵部尚書張本借機上疏表示,可以從秦藩的西安三護衛中撥出一百戶官軍,供其使用。剛繼位的明宣宗一口答應。
“庚午,行在兵部尚書張本言:‘富平王志奏缺校尉,請于西安護衛蹔撥一百戶官軍隨之侍。’從之。”(《明宣宗實錄》)
富平王是秦藩的小宗,大宗庇護小宗是其應盡的義務,將本藩三護衛的一部分分給他,既滿足了富平王的需求,也無損秦藩的整體實力,受傷的只有秦藩大宗本身。這可以算是對西漢時期“推恩令”的變相使用。面對朝廷的這一陽謀,朱志均無從招架,只能認栽。
這種行為一旦開了頭,有一就會有二。
宣德元年(1426年)四月,朱志均的堂弟,永興王朱志墣上奏,稱其弟鎮國將軍朱志埁即將成婚,然而尚未得賜宅邸及護衛、御史人員,請求朝廷設法解決。說穿了就是哭窮。可對明宣宗來說屬于瞌睡遞枕頭,當即命戶部按例給予歲祿宅邸,并敕令秦王朱志均從西安三護衛中撥出人員供堂弟朱志埁所用。
朱志埁這個鎮國將軍屬于永興王所管,算是秦藩小宗的小宗,就算需要撥給人員也應當由永興王府先出,不足部分再由秦藩來補足才是正理。現在永興王府本身就有500校尉,完全夠撥給。如此即便是想“推恩”,也推不到秦藩這個永興王的大宗頭上來。
是以,朱志均上疏對朝廷這一不合理的詔令,進行了拒絕和辯駁。然而,明宣宗已經認定了你這頭牛,想不給都不行。于是下旨斥責朱志均不愛護兄弟的同時,直接讓兵部出手從西安三護衛撥給。
“(五月丁酉)給永興王府鎮國將軍志埁從人五十人。先命于西安護衛量給。秦王奏西安護衛官軍俱有池役,而永興王府有校尉五百人,請量給與之。上曰:是秦王不愛弟也,擁三護衛不肯分,乃欲五百人中分之,何其不推恕心。命兵部于西安三護衛給之。”(《明宣宗實錄》)
宣德二年二月,朱志均的四弟宜川王朱志堢上疏,稱應當配屬給自己的校尉、典仗,至今依然沒有撥付,請朝廷賜予。負責此事的兵部,再次站出來表示,可以依富平王朱志例,從西安三護衛中撥與官軍一百戶。再次獲得明宣宗批復。
這種以鈍刀子割肉的方式,削除秦藩大宗的實力,可以說令在位的朱志均渾身難受,卻又說不出什么話來。好在他很快就不用忍受這種痛苦了。當年十月,朱志均薨逝,由于沒能留下后嗣,秦藩大宗不得不再次進行“兄終弟及”,最佳人選便是首先從西安三護衛割走一部分兵力的富平王朱志。不知道知曉這個答案時,他有沒有為當日的行為后悔過。
相對與二哥朱志堩同大哥朱志均之間的第一次兄終弟及,朱志的晉封拖得時間要長得多,直到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才被冊封為秦王,估計其中有什么波折。這也使得朱志面對朝廷的削藩沒有多少底氣。
這年年初,明宣宗因偏愛自己的小青梅孫貴妃,先是冊封她所生的庶長子朱祁鎮為太子,而后又以皇后胡善祥沒有子嗣為由,進行廢立,改立孫貴妃為皇后。冊立中宮是國之大事,各地藩王紛紛進表賀立中宮。
五月,主管禮儀的禮部尚書胡濙,抓住秦王朱志的賀表“文詞簡略”的小小瑕疵,攻訐他對皇家怠慢不敬,認為應當治秦藩長史等輔佐官的罪。對此明宣宗看似大度的表示,為這等小事責罰秦藩輔導官,會令秦王難以自安,所以移文誡免便可。
經此打擊,朱志變得越發小心翼翼。
眼見時機成熟,開始對秦藩收網。于是,各種涉及秦藩問題的揭發,變得層出不窮。
朱志的六叔安定王朱尚炌是個作死小能手,見當朝皇帝朱棣達成了“古今以藩王身份造反成功第一人”的成就,放著好好地郡王不當,竟異想天開的在永樂十六年(1418年)想學四叔,造他老人家的反當換個皇帝。見慣了大風大浪搞得朱老四,哪會將自己侄兒過家家般的兒戲放在眼里,還沒等朱尚炌動手,就三下五除二的將他鎮壓了。隨即朱尚炌一家子被貶為庶人,發秦愍王朱樉墳園, 給老爹看墳。
宣德四年(1429年)十月,兵部尚書張本突然跳出來翻“安定王謀逆”的舊賬,稱當年西安三護衛中從逆的正犯以伏誅,但應當受到連坐的同籍為官者,卻依然在三護衛中任職;原本與從逆正犯同伍的,亦有遺留的人丁在秦藩聽用。按舊制,有過之人不可以充任護衛,隨侍親王左右。應當將這些人統統甄別出來,調往邊衛聽用。
明宣宗深以為然,并稱陜西區甘肅行都司(指河西走廊一代,明代甘肅地區屬于陜西省,因河西地區屬于戰略要地,特設甘肅行都司總領當地軍事),最近將他們打發到甘肅充當戍卒吧。
在外力的壓迫下,西安三護衛內部也不穩。先有護衛軍張嵩上奏,秦藩的諸多不法之事。后又有潼關衛押解進京的西安三護衛千戶、百戶李凱等四人,也出告秦藩的不法之事,內容與張嵩所奏相同。
面對削藩大勢,朱志相當明智的放棄抵抗,于當年十二月上疏朝廷,請辭西安三護衛。
對此,明宣宗一方面假惺惺地表示,堂弟無需憂心,為兄相信你是清白的,我們的兄弟之情豈是這些個小人所能離間的,張嵩已經交由錦衣衛審問,李凱等人也必不會放過。另一方面又表示,朕知道王弟是個深謀遠慮之人,打算借著小人誣告的時機,懇辭三護衛,既然你這么熱切,朕就勉為其難的笑納了。
至于削藩方式,明宣宗給出了一個1: 2的方案,即西安三護衛中秦藩可以留用一衛,其余兩衛由兵部調往北京整編。從《明英宗實錄》的記載來看,被保留的為西安右護衛,中護衛及左護衛被裁撤。
“庚寅,秦王志奏辭三護衛。上復書曰:比者護衛軍張嵩奏王府中諸事,朕知其妄,付錦衣衛治之。既,潼關衛送至千百戶李凱等四名,亦告府中事,所言與嵩同。王自嗣封以來安分無過,朕所知者。豈彼小人所能離間,王其安心,凱等亦必不恕。但王存遠慮,欲小人之口,懇辭三護衛言之切至,今姑強從。然王不可無侍衛之人,聽留一衛以備使令,其二護衛令兵部調來北京。”(《明宣宗實錄》)
秦藩削藩之后,朝廷對其所余的西安右護衛依然垂涎欲滴。正統年間經常借著防寇的名頭,今天從秦藩手中借調500人,明天又借調1000人,后天再一次借調2000人。雖然基本上屬于有借有還,可每次征調時間都非常長,故而很多時候,朱志需要厚著臉皮向上疏向明英宗這位族侄討要,才有可能被放還。
阿越說
在常人認識里,經過明成祖祖孫三代的努力,明朝藩王手中已經沒有什么軍事力量了。實則不然。
通過對秦藩被削藩過程的還原,可以看到,明成祖一系的削藩手段相對平和,想要削掉的是藩王手中的兵權,而非他們的身家性命。因此采用的也多是水磨工夫,征調、推恩、裁撤這三部曲,是常規手段。
在此過程中,除非藩王發動叛亂,或者意圖謀逆被除封,正常情況下都會被允許保留部分護衛,只是數量比明初有較大幅度減少。當然藩王手中保留的護衛也是多寡不一。削藩過程中,識時務主動配合的,可以保留一衛左右,以啟后來;冥頑不靈不識抬舉的,只會給你保留幾百人規模,讓你將將夠用,就這還是看在老祖宗,看在《皇明祖訓》的份上。
明宣宗以后受封的藩王,在就藩時,也依然會賜予護衛,只不過規模要小很多,基本上到不了一個衛的規模。
成化三年(1467年),明憲宗的長弟德王朱見潾就藩濟南,由于父親明英宗的遺詔,明憲宗對弟弟們的之國相當重視,早在即位之初就給朱見潾配備好了就藩用的護衛。規模有多大呢?校尉600名,軍士1000名,貼身保鏢100人。即德王朱見潾護衛規模為1700人。這個規模,放在明初自然不夠看,可在完成削藩之后明中期,已經相當不錯了。因此德王的護衛陣型,就成了之后藩王就藩的標準,規模基本只有小沒有大的。
“己亥,上以秀王出閣,敕后府、吏部、戶部、禮部、兵部臣曰:‘朕第三第秀王年已長成,其祿米歲一萬石。今未之國,且歲支米三千石,鈔一萬貫如德王例。便選學行端正者除王府官,誠實堪任者除儀衛司及群牧所官。撥校尉六百名,群牧所軍士一千名,隨侍軍士百人,馬百匹,一應事悉視德王例行。’”(《明憲宗實錄》)
這個規模的藩王護衛,對朝廷而言已經沒有任何威脅可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