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地鐵4號線(舊稱龍華線),南達福田口岸,北至牛湖站,途經福田、龍華兩區,是深圳最早運營的兩條地鐵線路之一。一期工程少年宮-福民于2004年12月28日通車(皇崗站即福田口岸站則于2007年6月28日與福田口岸聯檢大樓同步開放);二期工程蓮花北-清湖則于2011年6月16日通車,三期工程清湖北-牛湖于2020年10月28日通車。
4號線是深圳地鐵眾多地鐵線路中最為特殊的一條,其運營權不在深圳地鐵公司,而在港鐵(深圳)公司。2009年3月,港鐵(深圳)公司與深圳市政府簽署特許經營協議,于2010年7月1日正式接管深圳地鐵4號線的運營服務,并獲得該線路30年的經營權。
因4號線極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三期工程全線建成開通前,為深圳市內唯一一條南北向線路,兩端同時連接關內福田中心區與龍華中心區,換乘站與大客流節點較多,承接上下班通勤客流壓力大。4號線也是遭到吐槽較多的線路。
今天,我們來聊聊4號線各站站名的由來。
福田口岸
因位于福田口岸而得名。福田口岸是香港特別行政區連接與深圳市的口岸,位于深圳市南部,是“一國兩制”的交匯點,也是加快推進泛珠江三角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口岸。福田口岸于2004年12月動工建設,于2005年12月26日完成聯檢樓封頂工程。
福田口岸站在2007年6月20日開始試運,并在2007年6月28日正式啟用,取代福民站成為深圳地鐵4號線的南端終點站。當時福田口岸站名為“皇崗站”。2008年8月15日,“福田口岸站”站名正式生效,取代使用了1年左右的“皇崗站”站名。
此站可換乘10號線,不過需要先出站再換乘。
福民
因位于福民新村而得名。福民新村系深圳建市后建成的居民小區。福民新村始建于上世紀90年代,最開始為郵政、電信、人民銀行、公安、深物業、新疆駐深辦事處等單位的宿舍。
福民新村
此站可換乘7號線。
會展中心
因位于會展中心而得名。深圳會展中心是集展覽、會議、商務、餐飲、娛樂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超大型公共建筑,由深圳市政府投資興建,德國GMP公司設計,總投資32億人民幣。會展中心總建筑面積28萬平方米,東西長540米,南北寬282米,總高60米,地上六層,地下三層。深圳會展中心是深圳市最大的單體建筑,鋼結構與玻璃穹頂及幕墻的結合。
會展中心
此站可換乘1號線。
市民中心
因位于深圳市政府所在的深圳市民中心而得名。深圳市民中心集深圳市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代表大會、深圳博物館、深圳會堂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建筑,是深圳的行政中心,市政府主要辦公機構,同時也是市民娛樂活動的場所,成為了深圳市政府的形象代言,深圳最具有標志性的建筑物。
市民中心
此站可換乘2號線。
少年宮
因位于深圳市少年宮附近而得名。市少年宮于2000年1月25日正式開工興建,2001年1月18日順利封頂,隨后進入了內外裝飾、設備安裝階段。2004年6月1日落成。11月3日,深圳市2021年第四季度更新改造項目名單公布,深圳市少年宮也被納入其中,預計從2022年初開始,深圳市少年宮正式動工改造。
少年宮
此站可換乘3號線。
蓮花北
因位于蓮花山北邊而得名。蓮花山曾有過四個不同的名字:花果山、大和嶺、蓮花梁、九江垅。崗廈村人稱花果山,上梅林人稱蓮花梁,下梅林人稱九江垅,深圳鎮到沙頭一帶的人稱大和嶺。在上世紀30年代日軍繪制的軍用地圖上,就已經出現了蓮花山的名字。
蓮花山
45年地圖上的蓮花山
上梅林
因位于上梅林村而得名。據記載,“梅林”之由來,是因當年這里山多林密,長了很多楊梅樹,故而得名。如今,仍有不少人認為梅林是因梅花多才取名“梅林”。梅林片區分為上梅林和下梅林,東邊的為上梅林村,西邊的為下梅林村。
上梅林村
上梅林村始建于南宋晚期。根據《沙頭梅林黃氏族譜》記載,下沙黃氏一世祖黃默堂共育有六個兒子,第三子名仲孫,字中建。因見家庭人口日漸增多,黃仲孫帶著妻兒來到上梅林,“墾地置田,筑室居焉”,成為上梅林村的開基祖。
上梅林梅莊黃公祠
上梅林總共分為鐵圍門村、祠堂村、樟木頭村、新屋村、西興村、四家村、三家村、倔頭村共八個自然村。其中,樟木頭為客家村,清雍正年間從現東莞樟木頭遷居至此。
民樂
因位于民樂村附近而得名。民樂原名李公徑,又叫“雷公徑”、“雷公驚”。相傳,因該村經常發生雷電,加之舊時地處梅林關口,土匪經常出沒,使人聞風喪膽而得名“雷公驚”。而客家話中與“李公徑”音同,故稱李公徑。后改為民樂,取人民安樂之意。
民樂村
@深圳第一
30年代舊地圖上的“李公徑”
白石龍
因為白石龍村而得名。白石龍村始建于明末,因蔡氏兩兄弟由東莞逃荒至此而立村,全村有蔡、吳、劉、羅、胡等十多個姓氏。第一大姓為蔡氏,與沙浦蔡氏同宗,其先祖于南宋末由福建汀州遷入南雄,明末清初再由東莞遷入新安縣。第二大姓氏為吳姓,于南宋初遷入東莞,清朝從石涌遷入本地。
白石龍音樂公園
白石龍因村邊的鐵流山山脊上有一條白色的石英礦礦脈,宛如一條從天上飛下來的巨龍臥于此地、氣象不凡而得名,曾用名金埔嶺。
深圳北
因位于深圳北站交通樞紐而得名。深圳北站是深圳鐵路“四主四輔”客運格局的核心車站,也是廣深港高速鐵路中間樞紐站和杭深鐵路的始發站。截至目前,深圳北站是深圳市規模最大、接駁功能最為齊全、設備技術最先進、客流量最大的特大型綜合鐵路樞紐。
深圳北站
此站可換乘5號線和6號線。
紅山
因附近有紅木山水庫附近而得名,現紅山已成為片區名。根據規劃,龍華區政府將圍繞紅木山水庫打造紅木山郊野公園。
紅木山郊野公園
此站可換乘6號線。
上塘
因位于上塘片區而得名。上塘,源于上芬村和龍塘村之名。上芬村始建于明正德年間。詹氏祖先自明洪武三年(1370) 從江西波陽(鄱陽)赴廣東東莞任縣令,后定居東莞篁村,隨著人口的增長,后人在篁村北約一公里處立新村即壩頭村。明正德元年(1506) 從東莞壩頭村遷至上芬。
龍塘
龍塘為上芬詹氏分支,始建于明朝中期,因詹氏先祖在上芬立村后,詹姓族人越來越多,鳳騰公攜家眷到此立村而形成。
龍勝
龍勝,因位于龍勝村而得名。龍勝是龍華之名的來源,龍勝主要的原住民是客家人彭氏,此處最早的村名也許是“爐墩塘”,大家認為“爐墩”入“窯” 不吉利。遂根據地形似龍,取“有龍助勝”之意,而改成“龍勝”至今。據龍勝村《彭氏源流聯宗譜》記載,明崇禎十六年(1643),客家人彭子魁從豐順遷入現在的龍勝堂謀生,距今已有370年的歷史。
龍勝站
龍華
因位于龍華街道中心而得名。此站約1公里處有龍華墟。清朝的同治年間(1862-1874),有梅縣、東莞等地客家人遷入龍華,并發起建墟,因墟場位于龍勝堂,且墟內有龍崗頂小山,再取繁華之意,該墟場遂取名“龍華墟”,龍華之名因此誕生。
30年代日軍地圖上的龍華墟
龍華夜色
清湖
因位于清湖村而得名。清湖村始建于元朝泰定二年(1325),廖氏六世祖明德公攜長子光道、次子光迪由龍門縣遷此立籍。因村中有一天然湖泊,湖水清澈見底、清凈如鏡,因此取名清湖。又因村民以廖姓為主,也稱廖氏村。在龍華的村子中素有 “未有龍華,先有清湖”之說。
清湖廖氏宗祠
清湖廖氏對龍華的發展貢獻非常大。遷海復界后,廖氏家族出了一個叫廖馬留的,發揮本地的天然條件,招來眾多客家人來到清湖周邊,開荒建村。到了乾隆年間,此地已經發展到了45個自然村,4個大市場和3個碼頭,其中清湖人功不可沒。
清湖北
因位于清湖村北部而的名。
竹村
因位于竹村而得名。竹村始建于元末明初,因村子東臨觀瀾河,岸邊竹木成林而取名竹村。竹村為鄧姓村落,系錦田鄧氏分支。相傳,在鄧氏來到此地前,竹村已有莊氏族人居住,其時此地喚做“莊屋”,也有稱之“鄒魯圍”的。
竹村附近的觀瀾河濕地公園
@南方都市報
后鄧氏先祖鄧金遷居至此,該村山清水秀,前有一片肥沃的田地,后有竹木成林,是一個有山有水、有田有地、盛產米糧的村莊,所以人稱“足村”,后漸漸變成了“竹村”。
茜坑
因位于茜坑社區以及附近有茜坑老村和茜坑新村而得名。茜坑老村始建于清雍正年間,其時,有海豐彭氏、東莞清溪張氏和劉氏先后遷居此處而形成聚落。茜坑原名西嶺,又改名西溪。后村中各族長老認為西溪之名像流水,不聚財,加上此地草木茂盛,且村中有一條從西向東的田垅,便改村名為茜坑。
茜坑老村
茜坑新村始建于乾隆年間,因建村比老村稍晚一些,便以新村為名。主要姓氏為陳姓和彭姓。
長湖
因位于長湖頭村而得名。長湖頭村始建于宋朝,村落位于長湖頭山北坡,長湖頭山海拔約100米,東南方有觀瀾河,附近有冼屋水庫。
位于長湖站附近的深圳民法公園
觀瀾
因位于觀瀾老街(觀瀾墟)附近而得名。相傳,觀瀾原來叫“官難”。在建立觀瀾墟之前,附近的居民趕集都到附近的清湖墟,后來,東莞知縣派人勘定了觀瀾墟的地址,它坐落于新安、東莞兩縣之間,而新安、東莞各自都在墟內設置了地方治所,當官的互相牽制,所以,老百姓都叫此墟“官難”,以為一種諷喻。
觀瀾古寺
后來,一位很有名氣的風水先生叫鄧坤的,云游到這里的河東岸,看著波瀾壯闊、綠水盈盈的河水,大贊好風水,從此留戀此地,每天清早坐在河邊“觀望波瀾”,并在這里建了觀音廟,取名“觀瀾”,于是“官難”也就改名為“觀瀾”。
觀瀾墟上的一座炮樓
觀瀾墟起源于清朝早期、興盛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清末,此處比較繁華,外國商品、國內商品都匯集于此,成為當時寶安、惠陽、粵北地區商貿的集散地。
松元廈
因位于松元廈村而得名。據《松元廈陳氏族譜》記載,乾隆十六年(1762),陳氏先祖陳振能為謀生攜家眷自五華長樂前往惠陽、東莞、寶安,抵達當時稱為“七都洞”的地方,見此地青松蒼翠、背山面河是適合安家的風水寶地,于是搭起草寮,墾田捉魚。將簡易的茅草屋叫做“松園廈”,后逐漸演變成“松元廈”。
由松元廈陳氏族人創建的振能學校
對于“松元廈”的來歷,坊間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說法。相傳振能公到此處開荒時,發現這里種了不少松樹,不時能見到有蟲子沿著松樹往下爬,因此得名“松沿下”,最終演變為“松元廈”。
觀瀾湖
因位于觀瀾湖附近而得名。1992年,觀瀾湖集團選擇深圳與東莞交界的近20平方公里荒山野嶺,發展了匯聚五大洲風格、擁有12個國際級球場的觀瀾湖高爾夫球會。觀瀾湖于2011年5月被評為獲評國家5A級旅游景區。
觀瀾湖
牛湖
因位于牛湖老村而得名。牛湖老村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由鄧、李、魏等姓氏所建,后有張、羅、巫、陳、邱等姓來此定居。后來陳姓到此落居,因人多而遲來,又建村莊叫牛湖新圍。而其他姓氏最早落居的地方為牛湖老圍。牛湖老村又分為老一村和老二村。
鰲湖藝術村一角
如今,牛湖老村已改造為一個藝術村,即鰲湖藝術村。藝術村現有祠堂7座、客家民居80間。
由于4號線是由港鐵運營,因此其站內裝飾風格與其他線路有非常大的區別。二期每個車站都采用顏色接近的馬賽克磚粉飾墻身,而每個車站的色調都會和其他車站不同,其中蓮花北站使用藍色色調,與港鐵九龍塘站和金鐘站接近。一期車站墻身貼上剪紙形狀的圖案,這些圖案風格上在港鐵東鐵線和港鐵屯馬線各車站找到的接近。
參考資料:
《深圳地名志》
《深圳村落概覽》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