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入秋后,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對滋潤型面霜的強烈渴望,尤其是在氣溫坐過過山車驟降的那幾天。遂,意識到一個沒法逃避的問題,年紀到了。
但我還是很喜歡這種感覺。無他,只因可以肆意地用產品、用那些令人叫絕的面霜。就像是有一天告訴我,這個季度你可以放心地隨便吃奶油蛋糕,脂肪、熱量、糖分都不計入這個季度里面……哦,那真的是如同白日做夢一般美好啊!
心情一旦愉快了,想的問題自然也就多了起來。于是,就有了如下這些關于面霜的“無用的思考”。
01.價格
是不是600塊的抗初老面霜都不香?
我記得跟很多人都討論過這個問題,好像600塊左右的面霜特別難賣,尤其是主打抗初老功效的。當然,這并不是一個定論,只是局限的所見所聞而已。
一方面,市場就很極端。
“保濕(維穩修護)面霜”和“貴婦(綜合抗老)面霜”兩極分化占據了主流。也就是平價和貴價都有人買,六、七百的產品成了雞肋。
另一方面,抗初老的叫賣聲是很響,但也常被營銷過頭,反而變得模糊起來。
回過神的消費者,有經濟能力的,直接買更高一檔的抗老面霜,手頭不寬裕的,要投資也是選先一步滲透的精華,面霜只要維穩修護就好了。
就更別提還有一大批300-500的抗初老面霜虎視眈眈形成包圍之勢了。
那么,這個價位的抗初老面霜到底怎么樣呢,值得選嗎?
當然。選對了品牌,你就是買到賺到。
舉個例子,科顏氏的“紫玻A”面霜,620元/50ML,我不知道它到底算賣的好不好,各種排名是如何,但跟他們家的高保濕面霜比肯定就差得多了,而在我跟很多讀者、消費者的溝通中:
二十幾歲剛剛上班的姑娘們,面霜只選擇保濕;
三十幾歲有抗老意識的女生,會選(印象中)抗老比較強的品牌。
就真的找不到對應的目標人群了嗎?也不是,只不過不是很多而已。
這大概是跟品牌的定位、主打明星產品策略是有關系的,這里就不討論人家的生意模式了。
作為一個確實有很多護膚品不是自己花錢買的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其實我對一款產品的評價會少了很多市場因素。因為不用自己花錢啊,就單純地從產品說到產品。那這款面霜,你堅持用,“抗初老”的效果會很明顯。
什么是“抗初老”的效果呢?就是一些因為不穩定因素,包括了天氣、環境、壓力、生活方式等,讓皮膚出現“假性(或稱可逆性)”的暗沉、松弛、毛孔粗大、粗糙等狀態。
我記得它是去年秋天上市的,參加完發布會后拿到正裝就開始用了,一個月空瓶。首先就說明了它的質地、膚感是令人滿意的(否則用不下去啊)。
其次,效果上面,差不多2周左右吧,會比較明顯的發現皮膚“嘭”起來,很飽滿,笑的時候蘋果肌是有光澤感的。具體緊致了多少,是不是淡紋,說實話,肉眼是發現不了的。但作為一款面霜,能做到這些,已經很了不起了。
那達成這些功效的原因,說出來很多喜歡認識成分的人就懂了,玻色因、植物類A醇、各種抗氧化植物活性成分。我忘記他們有沒有說過玻色因的濃度了,但應該也是不低的。加上比較安全、適用人群較為廣泛的植物A醇(這個很多品牌現在都開始在用,效果也是經過認可的),就把“抗初老”這一步做得扎扎實實了。如果日常用的精華更偏功效一些,效果可能更明顯吧!
那這樣一款六百多的面霜你還會說它“雞肋”嗎?反正我覺得是超值了。
像這樣的面霜其實還有很多。“紫玻A”已經算是比較出挑的一個了,畢竟又是玻色因、又是植物A醇(玻色因被玩壞了也不能怪它啊)。還有更多此類面霜,你看不到熟悉的“賣點”,但并不代表它不行,畢竟有限的傳播預算只夠打那幾個明星品。消費者還是要看整個品牌的綜合實力背景,一般大廠研發出來的產品,都不太會是“雞肋”。那么你也別網購了,買面霜這種事情是要去專柜試的。
02. 成分
面霜中的“天然邏輯”
撇開現在法規對于“天然”這個詞的各種限制,就我本人主觀的“成見”來說,“太天然”的護膚品,功效上都有點不敢恭維。所以你看現在這個市場,功效成分排第一,不屑于只講功效的奢華品牌至少也要講“高科技結合天然成分”,否則誰買你單啊!
誒,但是面霜這個產品里,還是會有比較高占比的“天然邏輯”。你跟我講這里面有多少種天然植物油脂,有多少種天然活性成分,我還是蠻吃這一套的。猜測的原因可能跟面霜相較其他產品來說,感官體驗占比會更多一點,也就是看感覺,色、聲、香、味、觸都很重要。而“天然概念”恰恰是能踩中需求痛點的。
我就想到了TATCHA這個日式高端天然路線的品牌,就是把面霜作為主打王牌產品。
面霜的包裝設計是真的考究、好看,讓人有拍照的沖動,印象分就加了不少。
科技核心配方也都是有的,比如貫穿全品牌的Hadasei-3核心配方,由宇治綠茶、秋田白米、沖繩紅藻經過雙重發酵構成。不要小看這些看似平常的天然成分,它們有一種不輸“猛藥成分”的溫柔力量,把皮膚照顧得健康、飽滿。會讓你有一種突然發現“大道至簡”的感覺——每天吃好三頓飯原來對現代人的健康來說是那么重要啊!
目前在推的5款面霜當中我試過3款,最近在用的是紫米霜。因為深秋皮膚特別干,所以覺得這個深度保濕的面霜真的太合適了(放在夏天我是不敢用這款的,要用清爽的爆水霜了)。紫米霜,顧名思義,里面有“日本紫米”,實力出眾的抗氧化成分花青素就是從里面提取的,抵抗皮膚里的自由基。還有高端小眾品牌現在都喜歡用的藻類成分,沖繩紅藻、褐藻精萃,超強的保濕力就源自它們,穩固了皮膚的天然屏障功能,皮膚才能更好地自我修護。
還有多種多樣的抗氧化天然成分,你可能記不住它們的名字,但你能感受到一種安心的治愈力。這是TATCHA做得很巧,也很成功的地方。對于皮膚和心靈的雙重治愈,正是這個品牌創立時的初衷,而此時,我們通過體驗它的產品,竟然是可以解讀出那層含義的。
03. 質地
真的愛死那一口“白脫”
寫到這里,我就發現了,我們選擇面霜的時候,其實看成分、看功效都在其次,感官上的體驗在實際層面起到了決定性的因素。
比如,長得看好,就是視覺因素。
再比如質地,更加是各有所愛了。
乳霜感、乳酪感、爆水感、綿密感、絲滑感……不只是品牌的宣傳文案,連消費者在口口相傳自己喜歡的面霜質地的時候,都喜歡用很多形容詞。
這種對面霜質地的迷戀,也許可以反映一個人內心真實的喜好。
比如我,是個非常喜歡吃“白脫蛋糕”的人。
“白脫蛋糕”用的不是鮮奶,而是黃油,“白脫”二字也是舊時直接音譯了“butter”而來的。比起綿軟柔滑的鮮奶蛋糕,它吃起來口感有一點硬,像是白巧克力在嘴里融化的感覺。
對這種口感的深深迷戀,讓我對類似質地的面霜毫無抗拒之力。
以前覺得CPB的精致乳霜有一點像,今年發現IPSA升級版的黑晶面霜質地更像“白脫”。
你們看,它放在罐子里的時候,不管你怎么顛來倒去,都是紋絲不動的。
去“挖”一塊出來,就像用黃油刀切了一小塊那樣,截面平整而絲滑。
一些復古冷霜的質地其實也偏固體,但挖出來放在手心里是需要揉搓幾下的,也是那個低能的“面霜乳化步驟”會出現的原因。但白脫質地則不同,它是“入口即化”的,很自然、很均勻地就能上臉了。
IPSA這個“全黑”的系列其實很多年前就有了,實乃綜合抗老界寶藏產品。實話實說,前一代的黑晶面霜更偏滋潤,膚感上面沒有這一代那么特別。有強大自主研發實力的品牌就會跟著當下人們喜好的感覺來對產品做出精益求精的修飾。確實很多人不喜歡涂完面霜后滿臉油光,那只要平衡好保濕滋潤與不油膩的皮膚表面之間的平衡就是完美。皮膚摸起來是柔潤、飽滿的,但摸過臉的手,不會在手機屏幕上留下油油的指印,這是我覺得可以盡情一試這款面霜的另一個理由。
至于功效,可能要再用三千字來講了,放在下次再分享吧。直接告訴你們我用下來的結果,臉頰會變得緊致、皮膚質感更加細膩、焦黃膚色會變通透明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