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其所承載的角色定位及意義,無疑是其他城市所可比擬的。然而很多人對于深圳總是存在著這是一座“一夜城”的偏見,似乎這個城市的歷史只有40來年。
實際上,深圳是一個有著千年建制史的地區,擁有著非常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深圳是廣府文化與客家文化交融之地,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仔細研究,會發現其獨特之處。
11月是深圳的讀書月,今天土生菌就給大家介紹一些關于深圳歷史、地理、文化、民俗的書籍。
深圳舊志三種
如果說要研究古代深圳,自然離不開現存的三本關于深港地區的官修縣志——天順《東莞舊志》、康熙《新安縣志》以及嘉慶《新安縣志》。
天順《東莞舊志》是莞深港三地現存最早的一本地方志,修纂于明天順八年(1464), 本志以正統七年(1442)陳璉所纂的《東莞縣志》為藍本,記錄明前期及以前東莞縣(含現在的東莞、深圳大部分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歷史、風土、人情、文化等。《東莞舊志》原為十二卷,目前只存有目錄及正文三卷,為海內孤本,藏于北京圖書館。
東莞舊志書影
康熙《新安縣志》修纂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由時任新安知縣靳文謨主持纂修,該版本縣志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共有輿圖、天文、地理、職官、宮室、田賦、典禮、兵刑、選舉、人物、防省、藝文、雜志等十三卷。藏于國家圖書館的康熙《新安縣志》是目前的保存完好的海內孤本,系現存最早的《新安縣志》。
康熙《新安縣志》書影
嘉慶《新安縣志》修纂于嘉慶二十四年(1819),由新安知縣舒懋官及其好友王崇熙主持纂修。本志共二十四卷,從沿革、輿地、山水、職官、建置、經政、海防、防省、宦跡、選舉、人物、藝文等方面系統介紹新安縣的歷史,將深港的歷史沿革以及地理、政治、經濟、文化、人物、風俗的“全景圖”展現在世人面前,是研究寶安、深圳乃至珠三角地區地情的基礎和依據。在記載深港地區歷史的同時,本志還糾正了舊志記載的謬誤,比如在輿圖方面,有縣治四至圖及沿岸島嶼海防形勢圖,這是此前靳文謨版縣志中所述不詳的。
嘉慶《新安縣志》
三本縣志深圳史志部門均有進行點校,并付諸出版:《康熙新安縣志校注》、《嘉慶新安縣志校注》(2006年6月出版);《深圳舊志三種》(2006年5月出版);《嘉慶新安縣志》(2020年12月出版)。
此外, 深圳本地人蔡保中出版的 《清<新安縣志>里的深港村落 》, 對兩本《新安縣志 》 所載的 村 落進行了 考釋,可以輔助讀者閱讀《新安縣志》。
深圳歷史文化叢書
《深圳歷史文化叢書》共包括四部圖書,為《深圳民間節俗》(廖虹雷/著)、《深圳掌故漫談》(彭全民/著)、《深圳炮樓探秘》(張一兵、曲文/著)以及《深圳古詩拾遺》。四本書分別從不同的文化層面和角度,反映深圳歷史文化的精華。
《深圳民間節俗》是廖虹雷老師多年采風問俗,尋蹤訪古,收集大量資料后而寫就的一本專著。書中分農事節俗、祭祀節俗、紀念節俗和游樂節俗四章,生動地闡述深圳民間節俗的多元化,再現深圳的鄉土風情;系統地展示深圳廣府、客家兩大民系的民間節俗和民間文化,向大眾展現深圳本土文化根基和人文歷史。
《深圳掌故漫談》一書是1989年香港新聞出版社出版的《深圳掌故》第一集以及未出版的第二集的合集。本書由69篇介紹深圳歷史的文章匯集而成,通過相關資料以及彭全民老師的田野調查、考證,對深圳歷史上相關古跡、人物、事件等進行記述,是一本通俗的深圳歷史掌故的科普讀物。
《深圳炮樓探秘》是張一兵老師與青年研究者曲文合作的一本關于深圳炮樓研究的專著,是對張一兵2008年出版的《深圳炮樓調查與研究》一書的修訂。本書從學術層面對深圳現存炮樓進行了全面梳理,圖文并茂,結合實地調查的形式,將深圳地區的炮樓的相關資料留存下來。
《深圳古詩拾遺》選取了73首歷史上流傳下來的關于深圳本地歷史文化的詩歌,程建老師對每首詩歌逐句展開解讀,特別是對古詩的背景及詩中所蘊含的典故和意向進行了解釋,以詩窺史,讓讀者可以了解古代深圳的山川風貌、宗教文化、物產人文等,從中窺見古代深圳的面貌與文化。
寶安歷史文化系列叢書
《寶安歷史文化系列叢書》是由寶安區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推出的關于一套系統介紹寶安文化遺產、歷史人物、歷史淵源和民俗風情的通俗讀物。
叢書到目前共出版18冊,分別為《寶安歷史建筑裝飾藝術·雕刻》《寶安歷史建筑裝飾藝術·線描》《寶安歷史建筑裝飾藝術·壁畫》《寶安歷史建筑裝飾藝術·灰塑》《寶安歷史·人物》《寶安歷史紀事》《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寶安區不可移動文物·古墓》《寶安區歷史建筑碉樓》《寶安歷史文化民俗》《寶安古墓葬》《寶安歷史文選·近現代文獻輯要》《寶安歷史文選·詩詞楹聯》《歷史人文·寶安學堂》《寶安碑刻》《歷史人文·寶安祠堂》《歷史人文·寶安近現代代表性建筑》《歷史人文·寶安古村落》。
寶安歷史文化叢書(缺寶安書院、祠堂、碑刻三冊)
其中,由廖虹雷、彭全民主筆的《寶安歷史文化民俗》一書全面、生動地挖掘、整理和研究寶安地區的物質民俗、社會民俗、精神民俗和語言民俗,是寶安鄉土習俗知識的普及讀物。
《寶安歷史紀事》一書共有35章,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系統記述了從公元331年寶安建縣到1993年寶安縣最終撤銷建制這1600多年來的歷史大事。書中涉及了寶安建縣、遷海復界、華工出國、鴉片戰爭與香港割讓、寶安革命史等重要史事。
《寶安歷史文選·近現代文獻輯要》收錄了從1840年鴉片戰爭至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170余則歷史文獻原文,涉及到香港割讓、租借新界、勞工出洋、九龍城寨、廣九鐵路、辛亥革命、民國寶安風俗、寶安革命、抗日戰爭、分鄉紛爭、民國寶安縣政府工作報告等內容。
深圳風物志
《深圳風物志》目前共出兩輯,第一輯分風土人情、民間美味與傳統建筑三卷;第二輯分地名密碼、村落往事、家族記憶三卷。
《風土人情卷》《民間美味卷》由廖虹雷老師主筆,以日常閑談之口吻,深入淺出地講述深圳民俗、歷史、美食等風情故事,再現了逐漸隱沒于現代生活的深圳傳統文化風貌。《風土人情》主要從風俗、風情、風景、風骨四個方面來描述深圳的歷史、人文、風土人情;《民間美味》主要介紹了深圳富有特色的飲食文化。
《傳統建筑卷》由張一兵老師主筆,主要通過古城篇、圍屋篇、祠堂篇、炮樓篇、宗教建筑篇、書院學校篇、塔橋篇等七個方面來介紹深圳的傳統建筑,向讀者展示了深圳傳統建筑的風貌與魅力。
《地名密碼卷》《村落往事卷》《家族記憶卷》均由程建老師主筆,叢書講述深圳地名由來、古村歷史、家族祠堂、民俗活動等。
深圳地名志
深圳建市后,總共出過兩版地名志。第一版《深圳地名志》出版于1987年,第二版《深圳地名志》出版于2020年。
1987版《深圳地名志》共約40余萬字,收錄了3092條地名,其中政區和聚落地名2200條,許多現在已經消失的地名在此志中可以找到。更為彌足珍貴的是書中所附有的32幅地圖及120余張照片,是研究改革開放以來地名及行政變遷的重要資料。
2020版《深圳市地名志》收錄總詞目203個,其中199個為現今使用中的標準地名,4 個為歷史地名;共計110 萬字,收錄地圖1幅,照片980余幅。此外,《深圳市標準地名詞典》、《深圳市標準地名圖錄》也在同一時間面世。
深圳文獻檔案演繹
《深圳文獻檔案演繹》系列共有三輯,分別為《明清兩朝深圳文獻檔案演繹》(四卷)、《民國時期深圳文獻檔案演繹》(四卷)以及《建國卅年深圳文獻檔案演繹》(四卷)。
《明清兩朝深圳文獻檔案演繹》收錄、引述了近千件明清時期深港地區的檔案文獻,本書以深港地區六百年歷史為經緯,記錄了明清時期深港地區的發展的重要大事及人文風俗。
《民國時期深圳文獻檔案演繹》收錄、引述了近千條深圳地區革命史料,系研究深圳革命史不可不看的一套書籍。
《建國卅年深圳文獻檔案演繹》收錄的是新中國成立后至深圳市建市前的檔案文獻,記錄了社會主義建設前期寶安縣的縣情及政治斗爭等。(為什么只有卷三?因為我只買了卷三)
深圳村落概覽
《深圳村落概覽》系深圳市自然村落歷史人文普查成果,叢書以自然村為記述實體,主要資料來源實地調查、部門供稿、史料摘錄等,比較客觀地反映深圳現存村落可查的歷史人文狀況。
叢書分為《寶安卷》、《光明龍華卷》、《福田南山卷》、《羅湖鹽田卷》、《龍崗卷》、《坪山卷》和《大鵬卷》。這套叢書紕漏有不少,其中最大的是自然村落統計不全以及對自然村落定義的不統一,讀者需要仔細甄別。
深圳民間熟語、深圳民俗尋蹤
《深圳民間熟語》、《深圳民俗尋蹤》均為廖虹雷老師的作品,是廖老師幾十年深圳本土文化研究成果的結晶。
《深圳民俗尋蹤》全書分“生活習俗記憶”、“節慶習俗傳承”、“文化習俗尋蹤”三輯,詳細地記錄深圳當地的傳統文化習俗、民間風情掌故和地方特產風物。廖老師以翔實的史料,細致的考察,豐富的見聞,采用散文的筆調、幽默的語言及哲理的思考,為我們展現了一幅鮮活斑斕的嶺南文化歷史和民俗生態的風情畫。
《深圳民間熟語》是首部發掘、收錄、整理和研究深圳本土特色民俗語言的著作。書中分俚語、諺語、歇后語、口頭禪、禁忌語、隱語、稱謂語、繞口令和流行語等九章。廖老師廖虹雷通過長期生活實踐和田野考察積累,尋找深圳民間語言的傳說、出處和典故,生動敘述了深圳客家、廣府兩大民系的民俗事象,展現出深圳特有的地域民間語境,揭示了深圳豐富的民俗文化及悠久的歷史文化。
深圳通史
《深圳通史》是張一兵老師的著作,共有兩冊共八個部分,從 “歷史上的深圳”開篇,總述深圳自然地理位置,歷代行政區劃設置沿革,歷史時期氣候與環境變遷等深圳歷史發生、發展的背景。其后以時間的演進為線索,分章敘述深圳地區的核心史事。
深圳客家研究
《深圳客家研究》是一本記述深圳東部客家發展的重要資料,作者是深圳大學教授劉麗川。本書通過大量田野作業,搜集文史資料,通過對坪山、坑梓、龍崗、沙頭角、南澳等地客家發展的梳理、研究,以重構深圳客家歷史,再現他們來深墾殖三百年間在經濟、文化上創造的輝煌,為讀者展現深圳東部客家歷史風貌與文化特色。
大逃港
《大逃港》是作家陳秉安所著的長篇報告文學,翔實記錄了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發生在深港邊境地區的“逃港潮”。陳秉安前后用了22年時間,采訪了百余名相關人物,收集了大量資料,生動描述了當年“逃港潮”的背景、過程和影響。
其他推薦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1-11-02
2021-10-19
2021-10-17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