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猶是焉。”(清張澍:《姓氏尋源》)我中華民族,百家萬姓,血脈世澤,慎終追遠,盛世修譜,代有傳統。今有舒城程禮銀先生,持《皋東南盛譽堂程氏創修宗譜》定編本,邀我作序,情意殷殷,不忍推辭,拜讀再三,欣然命筆。
程姓,為中華大姓,據國家人口統計部門統計,截至2020年,程姓占全國人口的 0.53%,約660萬人,在人口最多的前一百個姓氏中排名第44。從姓氏文化的淵源看,它起源于中華最古老的姓氏——伏羲氏。
距今大約5000多年前的伏羲氏,是父系氏族社會的主要開創者之一。相傳伏羲氏根據天地萬物的變化,發明八卦占卜,構建“天人和諧”;創造文字,結束“結繩記事”;教人結網捕魚,畜牧烹飪;制造武器,用于圍獵和戰斗。同時,自伏羲氏開始“正姓氏,別婚姻”,即實行男女對偶婚制,防止亂倫和近親結婚。伏羲自姓“風”。因此“風”成為中華第一姓,伏羲氏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始有姓的男子。
程氏是重、黎的苗裔。傳說上古時候,民間祭祀雜亂,社會很不穩定。伏羲氏后裔顓頊氏為使百姓從雜亂的祭祀活動中解脫出來,安心生產,即委派自己的孫子重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神靈;重的弟弟黎為火正之官,掌管民事。此后重和黎的子孫就世襲了這一官職。他們早在夏朝已經建立了程國,故地在今河南洛陽東的古上程聚,是夏朝的盟國。約公元前1600年商滅夏,親夏的程人退出中原,西撤到涇渭地帶的畢郢(今陜西咸陽東)。公元前1109年,商王文丁時期被周國吞并,成為周的臣屬,稱為程伯。公元前1046年周滅商,周武王封程伯符于廣平(今河北雞澤),程伯符即為程氏授姓始祖。到周成王、康王之際,又徙封到程(今河南洛陽東與偃師、孟津交界地的上程聚),立程國,授伯爵。周宣王時,程伯符的后裔程伯休父擔任西周的大司馬,部族又由河南西移到西周都城鎬京附近的程邑(古城在今陜西咸陽東北)。故北宋歐陽修等修撰的《新唐書》七十五卷《宰相世系表》中說:“程氏出自風姓。”南宋學者鄭樵撰寫的《通志·氏族略》也說:“程氏,伯爵,風姓。”由此可知,程氏源出于風姓。這是程姓中最重要的一支,至少有4000多年歷史。此外,還有出自周文王少子荀侯之后的姬姓程氏,以及外姓改姓程氏等等。
在歷史上,程氏名人輩出,除授姓始祖伯符公、五世遠祖伯休父外,還有如舍身營救趙氏孤兒的晉國義士程嬰、創造隸書的秦國名士程邈、西漢名將程不識、三國東吳老將程普、曹魏謀士程昱、唐朝開國大將程咬金、理財家宰相程異、北宋宰相外交家程琳、宋明理學的主要創建人、北宋“二程(程頤程顥)”兄弟、明代大文學家程敏政、清代著名經學家程瑤田、著名戲劇家京劇鼻祖程長庚、當代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程開甲等等,在華夏人文的星空上,煜煜生輝。
先秦時,發源于河南的程姓首先向西和北遷移,很快散布于黃河南北、渭河流域地區,隨后進入中原和西南地區并迅速擴張。據有關方面統計,宋朝程姓大約有8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1.08%,排在第18位。安徽為程姓的第一大省,約占全國程姓總人口的29%。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程姓人口增長率為負數。明朝程姓大約有54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58%,為明朝第34位姓氏。安徽仍為程姓第一大省,約占程姓總人口的28%。
安徽境域內程姓人口的迅速增長,得益于“新安程氏”始祖程元譚公。程元譚(公元245―322年),三國蜀漢延熙八年一月出生在洛陽上程聚,系程氏得姓始祖程伯符第45代孫。為人聰敏,性情豁達。西晉末年,任廣平郡太守。西晉滅亡,司馬睿建立東晉,稱晉元帝。元譚公率士兵于大興初年(318年)自東阿南渡前往歸附。初任江陽太守,不久升任襄州刺史。大興三年(320年)到江南新安郡任新安太守。期間,在晉元帝(318-323年)在位六年、三次改元的艱難而混亂的社會大環境下,秉持一顆勤政為民之心,整頓吏治,選賢任能,實行仁政,興修水利,墾荒種糧;憫農愛民,為民辦實事,辦好事:曾向災民散發了兩千石糧食,安撫流離失所的災民;開辦學校,培養人才;教導百姓孝順父母,敬愛兄長,教化風氣。
在元譚公的治理下,新安郡百姓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因此都非常愛戴元譚公。東晉永昌元年(322年),元譚公任期滿調離新安。臨別之際,聞訊從四鄉八鄰趕來慰留的新安民眾擠滿了大道,使他竟然無法離開。晉元帝獲悉后,甚為欣慰,下詔褒獎元譚公,并讓他繼續留任新安太守。
東晉永昌元年(322年)元譚公卒于新安太守任上,享年七十八歲。晉明帝司馬紹聽到元譚公去世的消息,驚愕悲悼,為之大哭。賜其子孫宅第于新安篁墩。自此,元譚公子孫就在新安篁墩安家,被人們尊奉為新安程氏始祖。
之后,又有南北朝時期南陳名將程靈洗(514―568年),字玄滌。新安郡海寧縣(今安徽省休寧縣)人。年少時以勇猛聞名,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東魏降將侯景勾結京城守將蕭正德,舉兵謀反,史稱“侯景之亂”。程靈洗聚集幾百人守衛黟縣和歙縣,抗拒侯景進攻新安郡。因屢建奇功,兵威大振。梁元帝在荊州即皇位以后,授程靈洗為新安太守。后程靈洗因功先后授南豫州刺史、郢州刺史、安西將軍。南陳光大二年(568年),程靈洗去世,朝廷贈鎮西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忠壯。由于他力保新安一方平安,新安程氏人丁興盛,靈洗亦有功在地方,死后被當地百姓尊為神祇,受香火供奉。
皋東南程氏,由于歷史的原因,戰亂兵燹,社會動亂,遷徙以來,舊家譜已散佚無存。斗轉星移,時逢盛世,水源木本,人心思源,重修宗譜,族人期待。自2018年起,德勝、禮銀、禮華、禮權等族中有識之士,倡議成立宗譜創修編委會,歷時四年,不辭勞苦,終于形成這部凝聚著全體編委會成員心血、不負全體族人期待的新創宗譜成稿。
創譜不同于續譜,通讀全譜,其中的艱辛和努力歷歷可見。綜而言之,本譜有如下特色:
一是探尋祖源,聯絡族親、篳路藍縷,砥礪前行。編委會成員聚首合肥,先后分別尋訪霍邱、霍山、岳西、潛山,含山、婺源、蚌埠、壽縣、六安、長豐、花崗、三覺,堰口、安豐、肥東、肥西、直至舒城周邊……,通過實地考察,查閱宗譜。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聯絡宗親,萬里路遙,不改初衷。在長豐杜集認祖歸宗之時,還借用現代DNA測試之科技,以及網絡尋宗手段。其執著之精神,堅強之意志,令人敬服。
二是梳理老輩口口相傳的口碑史料,族中長老一致公認:程元譚公,乃南遷新安始祖,皖南及江淮大地不計其數千萬分支,皆其后裔,本族亦不列外。又相傳皋東南程氏來自壽州,屬清洛一派,自宋末元初隱公捐國,遺孀攜子奎寰、太寰、瑜寰三公,自皖南歙縣避難壽縣(今長豐)杜集棗樹莊定居。通過核查族譜,清洛程氏1912年續譜記載,其大房新安五十世“國”字輩與本支十世祖(君公為一世祖)本皋始遷祖“國仕公”同輩序且生活年代吻合,并按二十五年一代人推算本皋(支)二十一世“禮”字輩與清洛派程氏新安六十一世“東”字輩正好同時代。而本皋與壽縣長豐兩地族人的DNA-STR父系遺傳基因序列測試結論不共祖。文化尋宗和技術尋宗產生了矛盾。鑒于族人相傳來自壽州的情節、和目前無鐵證證明兩系共祖的情況,結合傳統聯宗修譜慣例,兩邊族人經過多次磋商,決定本皋始遷祖“國仕公”為新安五十世,始祖“君公”與清洛派“隱公”為新安四十一世同門兄弟或共近祖。
三是蒼天不負有心人。舒城張母橋一支族人,最先落戶于廟沖黃泥堰,并相繼開枝散葉,至鷺鷥窩、荷葉地、茶庵、楊院、小嶺子、殿旺沖、東崗、江灣、梁塘埂、五棵楓、梁家沖、三岔河等地,定居近四百年,現有丁口近兩千眾。尤其難得的是,在黃泥堰發現始遷祖程公諱國仕墓碑。據考證,此碑立于大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距今二百余年矣。雖歲月滄桑,然字跡清晰可辨;碑載七世,皆與當地程姓字輩相同。本人曾于庚子年臘月十四日(2021年1月26日)應邀赴現場考察、審訂,確認該碑可作為考證皋東南程氏所來之唯一實證。核查上海圖書館藏有康熙十二年修槐塘程氏譜珍藏電子版,其新安五十五世有“程國仕”,與黃泥堰墓碑主為同名同年代人。雖此譜行傳里沒有記載這位國仕公婚娶、后人、墓地及下落,不能貿然對接。但蛛絲馬跡,線索可留待日后詳考。
據此,編委會又在老字派后接續新字派,并確定郡望為安定郡,堂號為盛譽堂,其余家訓家規、先賢圖像、名人傳贊、聯宗紀行等順理成章,一應俱全。交由省內譜牒印制優秀企業啟航譜局印制。新譜告竣,闔族歡欣。
盛世修譜,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如果說,姓氏文化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源遠流長的原生態文化,族譜就是姓氏文化的核心,是一個家族延續千百年的傳家之寶,也是中國人血脈相傳的“根”,是一個中國人證明自己家族歸宿、血脈基因的身份證。一部宗譜,就是一個家族的檔案館,是府志、縣志、村志替代不了的。《皋東南盛譽堂程氏宗譜》的創修,在尋根問祖、理清世系的基礎上,聯鄉誼、聚人心,為進一步傳承弘揚家族優秀家風,團結族人,為偉大祖國的振興和富強添磚加瓦。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是為序。
安徽省文史研究館館員
安徽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歷史學博士、研究員 翁 飛 拜撰
公元2021年10月28日(農歷辛丑年亥月廿三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