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序中批評當時的醫生: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出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仿佛,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夫欲視死別生,實為難矣。
醫圣在序言中批評的醫生在當今社會依然比比皆是,指出的問題在現在的中醫界更是隨處可見,派別林立,各執一詞,各承家技,固步自封,導致現在中醫內部問題眾多,嚴重阻礙中醫的發展,下面,專注于中醫師承的古承學堂就來說說,各承家技,始終順舊的問題。
根據古承學堂對歷代名醫的的成長之路了解發現一個現象,幾乎所有的名醫都不是因為通過繼承家技成為醫術高手的,高水平的中醫持續傳承發展從古至今就沒有過成功案例。
所謂各承家技,終始順舊,意思就是單純地依靠先人傳下來的醫術混飯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保守殘缺,不思進取。
中醫藥是一門歷史極為悠久的醫學,由于氏族制度貫穿于整個中國古代史,再加上中醫本身屬于個性化治療的特點,以及文化的原因,自然便會出現許多以家族或門派形式傳承下來,而中醫世家也就成了一個高大上的詞匯,歷史上確實有很多名醫有世家背景,如葉天士的祖父,父親都是名醫,但葉天士并沒有只是死守家傳,相傳他先后共拜了十數位老師,取長補短,最終才成為一代名醫,兒科名醫錢仲陽同樣如此。
縱觀歷代名醫可以發現,更多的高手并不是中醫世家出身,自己本身就是醫一代,如黃元御,徐大椿,傅青主等。由此可見,非世家傳承的成材率似乎比世家傳承要高許多。
歷史上非世家傳承最成功的的可能就是劉完素朱丹溪這一支,后面還有個戴元禮能排的上號,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最成功的的世家傳承,應當屬清朝末年的孟河醫派,費馬巢丁四大家族,名醫輩出,然而依然是曇花一現,三代以后逐漸沒落。
不論是從零起步的名醫,還是世家傳承的名醫,都逃不出自身醫術無法持續傳承的命運,自古以來就沒有成功的例子,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為何。
古承學堂認為,思維與理法是成為一個醫術高手的關鍵所在。一個人的素養決定了他的人生追求,若一個人胸無大志,每天考慮的都是吃喝嫖賭,那他生活的目的也只會停留在玩樂的層面,不會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在古代,對醫道的熱愛只是少數人的信仰,而大多數知識分子讀書的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科舉做官,醫生是許多大家在科舉屢屢受挫后的無奈之舉,雖然有范仲淹不為良相便為良醫的名言,為醫生群體取得了莫大的門面,但也改變不了大多數知識分子的追求。
因此,很多中醫大家們耗費大半生的心血達到的境界并不被后人重視,多數人在中醫大家這里只是想得到幾張驗方,幾個技巧,而真正被大醫視為珍寶的思維理法卻不被理睬。
一個醫學大家之所以能被稱為大家,是因為其掌握了經典中的思維理法,能夠認識到事物的醫道的本源,能夠以更高的眼界看到時代的局限,從而跳出時代的醫學局限,突破當時的醫學風氣,展示出超凡脫俗的療效。
然而后人卻舍本取末,貪圖于簡單易學,能夠速成的經驗繼承,目的只是為了混口飯吃,對于那些需要花費心血才能領悟的理法卻棄如敝履。
其次,中醫自古以來都有所為的秘方流傳于世,然而,除了如長桑君傳給扁鵲,公乘陽慶傳給倉公的禁方算是秘方外,其他絕大多數人干的都是孫思邈所言的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的把戲。將先輩老師的經驗藏著掖著,秘不示人,萬一被人知道了,自己的飯碗就保不住了。
這種秘而不宣的經驗使這些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不知變通,把先輩臨床上靈活多變的經驗,變成了死板的教條,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化,最終都將無法用于臨床,只能被拋棄,而且還會讓醫學交流變得困難,理法只有在相互促進,相互辨析,不斷爭論的過程中才能進步,只會私藏一些經驗,閉門造車的現象,最終難逃時代的拋棄。
遍觀歷代名醫,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規律,即所有的名醫對醫道都有著堅定的熱愛,不斷追求更高的醫術,不斷鉆研醫道原理,自身的實力永不滿足,在這種情況下,中醫理論才能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不斷發展創新。
相比之下,后代和弟子雖然有名師指點,缺少了那份對醫道不斷鉆研的熱愛,先輩的光輝讓他們固步自封,小心翼翼地守著父輩留下的財富,少了一份不斷突破創新的精神。
到了現代,這種情況仍然沒有好轉的跡象,現在國家大力提倡傳承中醫,學習中醫的人也越來越多,其中不乏精研醫道,追求更高境界的鐵桿中醫,然而,現在都在宣傳名老中醫的學術傳承,如果不是把這種傳承只當做一種鉆研醫道的手段,目的是為了推動中醫理論進步,反而把老師的學術思想當成唯一,最終也只會沿襲古人之流弊,一代不如一代。
近數十年來,中醫學院教育越發西化,早已無法把中醫原本的思維知識傳授給學生,導致很多立志傳承中醫,極為優秀的學子苦讀數年仍進不得門徑,完全接受院校那一套西化的中醫體系而不知,以為那就是中醫的本來面目。
還有很多院校老師臨床經驗極為匱乏,甚至幾乎沒有,醫術讓人望而卻步,但這些人很多都頂著各種頭銜和職稱,名頭很大,但和臨床水平完全背離,很多所謂的專家教授博導并非臨床高手,但這些人卻又掌握著中醫主流教育的話語權,可悲又可嘆。
現代人想要學習中醫,還要靠自己,葉天士自幼傳承家學,年少成名,隨后又拜了十七位老師,將諸家精華融會貫通,名聲傳遍天下后,仍無日不讀書,要知道,古代是沒有網絡電視設備,能做到名盛天下,可知醫術水平。
師承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突破師承的流弊,把師承只當做自己不斷追求醫道更高境界的手段,而不只是目的,正如醫圣所說,勤求古訓,博采眾方,靠自己不斷進取的精神,不斷鉆研,永不滿足,才有可能取得大成就。
古承學堂專注于中醫師承,學中醫,拜名師,找古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