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鶴湖新居西側約一公里處的官新合村,有一個與鶴湖新居形制大同小異的客家圍屋,名曰懋德世居,其面積大約有10000平方米,是鶴湖新居的一半大小。之所以兩座圍屋非常相似,是因為兩者的建造都是由同一個人主持,這個人便是官新合官氏的第三代,官新祿。
官氏開基官新合
官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山東、福建、江西、廣東、湖南、四川等省為多。官姓之具體得姓地不詳,但其得姓于北方應無疑問。這支得姓于北方的姓氏后世卻昌盛于南方,由于官姓在產生以后一直表現的很沉寂,這種局面一直延續到宋元,故官姓早期之繁衍情況令人難知其詳。
官氏來源
根據福建詔安《石壁東文官氏族譜》總圖志載:東陽官氏乃周武王子唐叔虞之后,唐叔虞封于晉。官氏為晉公之族。凡官姓者,皆其派也*。唐末官膺世居東陽,黃巢之亂時,其母朱氏遷入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村居住,得免于禍,成為南方諸多官姓族人的先祖。
據官氏后人整理的族譜記載,清朝乾隆年間,官氏祖先文清公從廣東長樂(現梅州五華)遷至歸善縣龍崗上墟開創基業。其孫新祿公勤勞致富,事業蒸蒸日上,便選址盛平龍崗河畔親手創建了官新合村。
官新合
@龍崗融媒
在這片土地上開枝散葉后,官氏家族始終以“九叮嚀”和“九要九不要”為家訓世代相傳:崇文尚武、重義厚禮、愛惜廉恥、耕讀勿廢……這些官氏家訓成為官氏后人做人做事遵循的準則。
官氏家族早期還辦有“余慶學校”,族中不論男女,只要適齡,均可在此讀書,該校1949年后并入南聯小學后停辦。200多年來,官氏族人正是秉承著淳厚樸實的優良家風和濃烈的愛國情懷,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涌現出了官文森、官淑佳等愛國華僑。
*晉唐叔虞只是官氏來源之一。
發財公與懋德世居
官新合的出現和鶴湖新居直接相關。乾隆末年,羅氏開建鶴湖新居,請來了官氏第三代官新祿來承建。龐大的工程讓官新祿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之后,官新祿用這筆錢做本金,創建了商號“官新合”,就此經商、買地發達起來,嘉慶道光年間在鶴湖新居西邊擇地營造起“官新合”圍屋,即懋德世居。官新祿也被官氏后人稱為發財公。
懋德世居
@羊城晚報
懋德世居的形制和鶴湖新居大體一致,由內外兩圍環套而成,朝向正南,通面闊90米,進深77米,月池寬80余米,最大垂直距離約32米,禾坪寬12米,建筑占地面積約5202平方米。圍屋中心是官氏公共場所,俗稱“三廳房”。懋德世居內、外圍四角均建角樓,均由三合土夯筑而成,角樓平面呈長方形,高三層,每個角樓由走馬廊串通。
和鶴湖新居不同的是,官氏的祠堂另建在圍屋外面,懋德世居內圍后部的中間建筑為三堂中的上堂,而鶴湖新居在這個位置是望樓。
懋德世居
@龍崗發布
改革開放后,官氏族人漸漸搬出懋德世居。后來因常年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加上白蟻侵蝕,風吹雨淋自然風化嚴重,導致部分角樓和右橫屋大部房屋已倒塌。202年底,龍崗區文體旅游局撥款400萬元對懋德世居進行初步的修復。
官氏宗祠
@深圳晚報
位于懋德世居旁的官氏宗祠始建于道光年間,于1931年重建。新祠堂坐北朝南,正門額匾上鐫刻著“官氏宗祠”四個大字,剛勁有力。祠堂成斗廊排式布局,硬山頂,覆小青瓦。檐口飾精美木刻,三間兩進,第一道門上“東南佳氣”四個字尤為醒目。入門后的屏風正面寫著“余慶堂”,背面“克昌厥后”寓意祖先創業興旺,后裔發展昌盛。
官氏余慶堂
官淑佳與新昇齊樓
1860年代,在經歷太平天國、兩廣洪兵起義和廣東土客大械斗之后,東南地區滿目瘡痍,時值美洲發現金礦、東南亞種植園經濟發展,各國紛紛設立招工公所,飽經戰亂的閩粵人民引頸以望。數十年間,僅東南亞地區就有大約200萬華工前往,主要集中于中南半島的種植園和印尼等國礦山。官氏也有不少族人到了海外謀生。
下南洋,華工的一段血淚史
清朝末年,官新合村村民官淑佳南下印尼,直至上世紀30年代初功成名就,成了華僑富商。而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戰亂之中,官淑佳心系家鄉,決定建造一座炮樓,以此防御土匪強盜,鞏固家族地位。于是,他委托親弟弟用了兩年多時間精心修建了新昇齊樓。
新昇齊樓
新昇齊樓是一炮樓拖兩橫屋的炮樓院式建筑。在平矮工整排列的圍屋映襯下,新昇齊樓奇偉磅礴的氣勢與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相得益彰。炮樓院式建筑東南角外側是兩排橫屋,東南角有一座五層高炮樓,炮樓頂部四周呈拱形突起,拱形內以灰塑仿西洋式擺鐘裝飾。木質結構的昇齊樓至今還能登樓,懋德世居風貌以及盛平社區可盡收眼底。
新昇齊樓鐘表裝飾具有南洋特色
@龍崗發布
官淑佳在印尼生意做得很大,總共生育了12個孩子,其中有兩個回到官新合村居住。如今,新昇齊樓已成為官淑佳后人聯結親情的信物。每逢有其后人從印尼回鄉探望,必定會到新昇齊樓逛逛。
新昇齊樓也是官新合抵御日寇的一個見證。1940年底,日寇掃蕩到官新合,由于新昇齊樓十分牢固,而且防御性非常強,易守難攻,因此,官新合全村的婦女兒童都躲到了這里,逃過一劫。抗日戰爭期間,新昇齊樓作為東縱游擊隊抗日據點之一,游擊隊員們經常在這里聯絡、碰頭、開會,也有前線傷病員在這里養傷。
愛國華僑官文森
對于官氏族人而言,官文森是余慶堂后裔子孫的光榮。清中葉,官文森的父親從官新合南下馬來西亞雪蘭莪古毛埠,。1885年,官文森在馬來西亞出生。官文森自幼學習中文和英文,青年時擔任雪蘭莪州政府礦務巡員達12年。離職后,他獨資經營利成、福利、隆新三家錫礦公司,購置81公頃橡膠園,成為總經理。
官文森
清末,官文森加入了洪門致公堂,不久又加入中國同盟會,任部復書報社社長。宣統三年三月(1911年4月)官文森曾派7名進步華僑青年到廣州參加黃花崗起義。1914年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官文森任中華革命黨雪蘭莪分部部長。
1938年10月,東江下游地區淪陷的消息傳到海外,南洋惠屬僑胞紛紛行動起來,開展救國救鄉活動。10月30日, “南洋英荷兩屬惠州同僑救鄉委員會”(簡稱“南洋惠僑救鄉會”)在吉隆坡惠州會館成立,華僑們推舉僑領黃伯才為主席、官文森為副主席。在救鄉會的帶動下,南洋各地很快成立惠僑救鄉分會和惠僑救鄉支會,他們團結10多萬名僑胞參加抗日救亡運動,聲勢浩大,在海內外引起了廣泛關注。
文森隊幾位隊員在香港的合影
1939年初,官文森與黃柏才、張育才等人商議,組織隊伍回國抗戰,并獨資組織東江華僑回鄉服務團文森女子救護及宣傳隊,即著名的“文森隊”。回國前,“文森隊”在吉隆坡募捐到錢物一大批,藥品七大箱。
1939年5月5日,“文森隊”高唱著《再會吧,南洋》,在經過六天的航行后,到達香港九龍東江華僑服務團香港辦事處,隨后再坐船到寶安沙魚涌,受到東江縱隊司令曾生的熱烈歡迎。
中央人民政府任命通知書(1949年),官文森被任命為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當日寇打到馬來西亞后,官文森以馬來西亞抗日總動員會主席的身份召開華僑抗日大會,并組織華僑青年在新加坡接受軍事訓練,在柔佛一帶開展武裝斗爭。日本人占領馬來西亞后,得知官文森的行為,立即發出了通緝令,官文森被迫逃到了新加坡。
1945年日本投降后,官文森回到了吉隆坡。在國內解放戰爭時期,官文森和在吉隆坡的廣大愛國僑領一起,繼續發動華僑捐款捐物,支持中國共產黨,直到全國取得解放戰爭勝利。
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期間,毛主席和民主黨派的委員們合影(二排右一為致公黨中央副主席官文森)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前夕,官文森欣然舉家回國,并在懋德世居住了一段時間。6月15日,官文森作為中國致公黨代表參加了新政協籌備會議,參與起草《共同綱領》。9月21日,官文森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歷任致公黨中央副主席、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等職務。他還是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
盛平小學
官文森一直熱心華僑公益事業,在馬來西亞時,就曾捐建加影華僑中學教室一座。1951年,回國后的官文森聽聞家鄉正在籌資建校,準備興辦教育,他立即決定捐資幫助籌建盛平小學。1957年9月16日,官文森在廣州逝世,享年71歲。
位于廣州的官文森墓
@廣東致公
200多年過去了,如今,官氏子孫散落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香港以及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在深圳則有官新合村和松園角村。懋德世居和新昇齊樓歷經風霜仍穩如泰山,成為見證歷史、承載紅色記憶、寄托客家鄉愁的重要載體和守衛氏族、家風的實體存在。
加入交流群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1-10-14
2021-09-30
2021-09-25
資料來源:
《龍崗盛平官氏族人重義厚禮懷天下 惜廉重教揚家風》
《“鄉愁印跡”:新昇齊樓》
《深圳龍城街道官新合村老圍里的家國情懷》
《深圳客家研究》
廉潔深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