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重陽,祭墓,登高,放紙鷂
——康熙《新安縣志》
重陽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期在每年農歷九月初九。古時民間在重陽節有登高祈福、秋游賞菊、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
重陽由來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唐代以后。據現存史料及考證,上古時代有在季秋舉行豐收祭天、祭祖的活動;古人在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祭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這是重陽節作為秋季豐收祭祀活動而存在的原始形式。
《風雨重陽圖》扇頁
清·袁江/繪
唐代是傳統節日習俗揉合定型的重要時期,其主體部分傳承至今。重陽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是具有深刻意義的一個古老民俗。重陽節與除夕、清明節、七月半并稱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
敦煌壁畫中的重陽登高
“重陽”之名稱由來,得名于古籍《易經》中的“陽爻為九”。在《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又為“極數”,指天之高為“九重”?!熬拧睘槔详枺顷枠O數,兩個陽極數重在一起,九九歸一,一元肇始,萬象更新。因此古人認為重陽是一個值得慶賀的吉祥日子。在古代有飲宴祈壽之俗。九月初九,日與月皆逢九,是謂“兩九相重”,故曰“重九”,同時又是兩個陽數合在一起,故謂之“重陽”。
重陽秋祭
與其他廣府地區一樣,深圳有“春秋兩祭”的說法,指的是清明和重九(重陽)到墓地祭祖,俗稱"拜山”。在深圳本地有“(農歷)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的說法。對于一些村的人來說,重陽的祭祖甚至重要過清明,因為清明為家祭,祭祀自己家近幾代的親人,而重陽節則是拜太公山,是全族公祭祖先的日子。此外,如果當年錯過春祭,還有機會在秋祭補上。
拜山用的燒豬
南粵家庭對于“拜山”掃墓十分重視,在這一天,奔波在外的人們都要回鄉祭拜祖先,祈求先人保佑子孫平安大吉,事業有成。當地人對拜山很重視,在港澳臺、海外的僑胞和親屬都趕回來拜祭。
根據《寶安縣志》記載,在以前,寶安本地人拜太公山的費用由族中公償田產所得支出,祭品豐盛,祭儀隆重,規矩講究。祭祀的儀式由族長或輩分高的老者主持。眾人,肅立墓地,拜祭為三獻三跪九叩首。拜祭完后族人將祭品帶回祠堂拜祭祖宗靈位,然后分“丁肉”,男丁可分得豬肉一份。
深圳張氏重陽祭祖
重陽秋祭的時間并沒有約束在重陽節當天,有些村子在重陽節前,有些村子則選擇在重陽后。比如羅湖區的湖貝、水貝及向西三個村子的張氏族人,在重陽節前,他們先是祭拜各村的先祖。重陽節后的第一個星期日,三個村子的張氏齊集新界南涌拜祭三村共同祖先玉軒太祖,并在山頭吃大盆菜,稱吃山頭。重陽節后的第二個星期日,三村張氏族人則奔赴大鵬灣華僑牧原拜祭玉軒祖妣鄧氏、松月祖以及念月、懷月(湖貝)、愛月(向西)、思月(水貝)。
下沙祭祖
在深圳眾多村子的祭祖典禮中,規模及影響力最大的當屬下沙祭祖。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黃氏宗親都不遠千里回到下沙,參加祭祀活動。
在八百多年前的南宋,黃峭山的第十五代嫡孫黃默堂在深圳下沙建村,成為下沙一世祖。黃默堂生于南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卒于理宗淳佑八年(1248)。
位于蓮花山的黃默堂墓
黃默堂去世后葬于村北的蓮花山,其子孫開始每年重陽節到墓地祭祖。到九世祖黃思銘時期,下沙黃氏家族進入重要的發展階段。黃思銘去世后,后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內建“黃思銘公世祠”,墓祭、祠祭的祭祀儀式也有了完整、嚴密的固定程序,并代代延續至今。
下沙《黃氏家譜》中載有家訓,第三條為“重祭”,曰:“水有源,木有本,人有心,應立祠堂,置祀產,春秋時節令我族人咸集祠堂,舉行典禮,弘揚仁孝之德,除卻蠢愚之念?!?/p>
下沙黃氏族人蓮花山祭祖
@下沙股份公司
每年春秋兩祭,在下沙村內的黃思銘公世祠和蓮花山的黃默堂墓地,黃氏宗親祭祖活動都會如期舉行。春祭較為簡單,只拜祠堂,時間為每年清明前;秋祭是相對隆重的,既要拜墓,又要拜祠堂,時間為每年重陽節后的農歷九月十五(拜墓)和九月十六(拜祠堂)。
黃思銘公世祠
黃氏宗親祭祖儀式由長房嫡孫主持,世代相承?,F在,還是嚴格按照祖先傳留下來的程序進行。舉行祠堂祭祖時,在三跪九叩之后,還要加進初獻、亞獻和三獻禮。祠堂祭祖結束后,要在祠堂外的廣場上舞龍醒獅,舉行傳統的大盆菜宴。
下沙祭祖典禮
2011年5月23日,祭祖習俗(下沙祭祖)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下沙祭祖是深圳為數不多的六個誕生于本土的國家級非遺之一,其他五個分別為沙頭角魚燈舞、松崗七星獅舞、坂田永勝堂麒麟舞、大船坑麒麟舞以及上川黃連勝醒獅舞。
登高
自古以來,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重陽登高習俗源于此時的氣候特點以及古人對山岳的崇拜。登高“辭青”也是源于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游“踏青”相對應。
深圳最高峰梧桐山
秋日重陽,深圳古人有游梧桐山、陽臺山、鳳凰巖等名勝。明代東莞人祁順在登完梧桐山后,寫下了《梧桐山》詩篇:
梧桐山,高倚天。冬來積霜雪,雨后多云煙。山中奇植人爭寶,籠蔥之竹龍須草。更有梧桐棲鳳凰,紫云枝葉年年好。我欲剪梧桐,制琴獻穆清,坐彈南薰歌太平。又欲招鳳凰,來儀天子廷,效靈堪與龜龍并。鳳兮不來梧欲老,目極空山無限情。
鳳凰山
萬歷年間,新安本地人鄭文炳秋日登上鳳凰山后,寫下了《秋日游鳳凰巖》的詩作,描繪了鳳凰山的秋日盛景:
浮嵐縹緲留芳跡,遠隔塵寰開絕壁。
煙光一片接滄溟,萬仞芙蓉削天碧。
奇情勝概近蓬瀛,石室玲瓏紫翠盈。
松風澗水調絲管,瑤草琪花照眼明。
鳳翔千仞周八極,一覽德輝暫棲息。
軒翥寧同凡鳥群,文采欲絢青山色。
何時振翼五云邊,梧葉秋風漫自憐。
只今佳氣復繚繞,丹穴應知勝昔年。
登臨竟日窮幽境,驚飆颯颯輕裾冷。
菊叢綴玉帶晴暉,古峽寒潭照秋影。
徘徊展眺物華新,腳踏芒鞋破綠茵。
扶筇直上飛云頂,舉手不覺摩蒼旻。
醍醐漫倒和煙吸,帶醉狂歌山鬼泣。
達人對境須曠觀,牛山何必空于邑。
仙巖靈秀豈尋常,英髦接踵爭翱翔。
賡歌雜遝葉韶濩,群羨海邦多鳳凰。
1999年陽臺山登山節
時至今日,登高望遠已不再是重陽節專屬。深圳轄區內的梧桐山、七娘山、陽臺山、大小南山、塘朗山、馬巒山等已成為深圳市民登高望遠的最佳去處。1997年,石巖和大浪還始創“陽臺山登山節”,成為重陽節當天的一大盛況。
放紙鷂
紙鷂亦現在的風箏。風箏是五代以后的稱謂,五代之前,北方習慣稱“紙鳶”,南方則多叫“鷂子”,深圳的“紙鷂”稱謂很明顯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稱。
放紙鷂
按中國的傳統習慣,放飛風箏多在清明,而嶺南一帶則多在重陽秋高氣爽季節。清明前后為雨季,春雨不斷,這時顯然是不適合于放紙鷂的,而重陽前后秋高氣爽,勁風不斷,人們按傳統習俗要登山登高,進行戶外活動,此時放紙鷂,天時地利人和,是頗多為適合的。
以前孩童必備的手藝
在以前,人們放的紙鷂大多數為正方形平面,帶有一到三條紙條做尾巴。人們用報紙或彩紙裁一個四方板凳大小的平面,取竹篾或香骨兩根,十字交叉,其中一根做弧狀,用針線膠帶固定,用漿糊和紙(后來多用膠帶)將四個角固定,再貼上長長的尾巴,一個手工紙鷂就做好了。
蓮花山風箏廣場放風箏的市民
廣府人以前還有個習俗,兒童過重陽也要放紙鷂,稱“放災難”。清代《粵游小識》記載,放紙鷂“蓋小兒仰首,空中張口吐氣,未嘗非心火之一道也?!敝鼐湃涨锔邭馑?,仰脖向天放紙鷂,吐故納新,對兒童健康極有利,故謂“放災難”。《嶺南雜事詩鈔》中也有相關記載,云“重九登臨意若何,游人翹首白云多。紙鳶放罷心私喜,災難從今帶去么?”后注:“重九登高放紙鳶,謂之放災難。”
重陽節在歷史發展演變中雜糅多種民俗為一體,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登高賞秋與感恩敬老是當今重陽節日活動的兩大重要主題。2006年5月20日,重陽節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加入交流群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1-04-04
2021-09-30
2021-09-25
資料來源:
《深圳民間節俗》
《?湖貝村村史》
《沙頭之根》
陳永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