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規定,將9月30日設立為烈士紀念日。每年9月30日國家舉行紀念烈士活動。
深圳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和傳統,是廣東省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又是抗日戰爭時期東江縱隊的發源地之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深圳人民英勇奮戰,前仆后繼,進行了長期艱苦卓絕的斗爭。
位于深圳市烈士陵園內的烈士芳名亭石碑
據不完全統計,深圳地區在辛亥革命、兩次國內革命、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及社會主義建設中先后涌現出數千名英勇犧牲的烈士。其中,屬現深圳籍貫的烈士1050名,他們馳騁沙場,血灑南疆,視死如歸,慷慨就義,無私無畏地貢獻出自己的生命。
大革命期間的烈士們
1924年下半年,共產黨員黃學增、龍乃武來到寶安縣,在四區、五區一帶開始發展共產黨員,開啟了深圳黨組織的歷史。1927年4月,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汪精衛也在7月份也發動了“七一五事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使中國人民從1924年開始的國共合作的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遭到失敗。
南昌起義油畫
1927年8月1日,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挽救中國革命,中國共產黨發動了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
寶安武裝暴動圖
1927-1928年間,寶安縣黨組織共發動了三次工農武裝暴動,不過由于敵強我弱,均以失敗告終。在這期間,寶安縣早期共產黨員麥福榮、鐘永恩等人不幸被捕,壯烈犧牲,其余共產黨員轉入地下,繼續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在之后與反動派斗爭中,蔡子襄、陳細珍等人也為黨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麥福榮
麥福榮(1876-1928),公明將圍人。1924年底加入共產黨,是寶安縣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1925年,周家村黨小組成立,麥福榮任黨小組組長。1927年6月,中共寶安縣黨部改組為中共寶安縣委,他任中共寶安縣第一屆委員會委員。11月,任東寶工農革命軍總指揮部第三大隊大隊長。
中共寶安縣一大參會代表名單
1927年12月,麥福榮參與了由中共寶安縣委發動的寶安縣工農武裝第一次暴動,與鄭奭南、陳義妹一起指揮攻打深圳墟,狠狠打擊了豪紳地主的囂張氣焰。1928年2月23日,麥福榮出席全縣第一次黨代表大會,大會主席團由他與吳學、麥志興3人組成。
麥福榮小兒子遺像
1928年,寶安縣農民武裝舉行第三次暴動,被國民黨反動派圍捕,于廣州就義,享年52歲。犧牲時,其小兒子僅兩歲。
鐘永恩
鐘永恩(1891-1928),石巖徑貝人。1926年,鐘永恩參加了農民協會。1928年2月23日,鐘永恩出席寶安縣第一次黨代表大會,是當時寶安縣19個黨代表之一。隨后,鐘永恩擔任寶安縣第六區區委負責人。
寶安縣農協會在鄭氏宗祠前合影
1928年4月,為配合東江各地的暴動,在中共廣東省委的直接領導下,寶安縣農民軍舉行了第二次武裝暴動。4月上旬,中共寶安縣委制定了《寶安暴動計劃》,提出建立“工農兵貧民蘇維埃政府”、“沒收土地歸農民”等口號。
石巖鄉人民政府頒發給鐘永恩家屬的烈屬光榮牌
19日,黃學增回寶安,指導寶安農民革命軍暴動。但由于得不到省委的及時指示而后延,致使計劃不能如期實現,敵人有了從容的時間進行反撲。4月26日,徑貝、長圳、玉律、新橋反動派,勾結縣兵包圍徑貝,搶走農民財物。六區區委負責人鐘永恩被捕,被押至縣城南頭處決。臨刑前,鐘永恩慷慨大罵反動派,震驚全城。
陳日祥
陳日祥(1895-1929),又名陳日長,中共黨員,南山村人。1923年在廣州石井兵工廠工作,是廣東兵工廠“十人團”成員之一。第一次國共合作后,陳日祥與楊匏安等到香港發動工人、學生罷工罷課,并參與組建中共香港支部。
陳日祥
在此期間,陳日祥曾任省港大罷工廣州招待部負責人、罷工工人糾察隊第十支隊訓育員、中共海員工會支部書記等職。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后組織工人赤衛隊堅持斗爭,作有《民族解放歌曲》。1929年在廣州西門口被警察局殺害。
蔡子襄
蔡子襄(1906-1932),蔡屋圍新圍人,出生于富庶家庭,父親在深圳墟開鳳匯兌莊和大來金鋪。1926年,他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皇崗交通站建立后,蔡子襄利用少東家的身份掌柜,把大來金鋪作為黨的經濟接應點,只要交通站的人員到金鋪說聲“給兌些零錢吧”,他就如數把錢交給來人。當時,寶安交通線的活動經費大部分靠他接濟。
蔡子襄畫像
寶安縣三次工農武裝暴動失敗后,皇崗交通站被迫關閉。1930年2月,黨決定恢復皇崗交通站,原有的內外交通線繼續由曾發(又名曾品賢)和莊海添負責。1931年12月,曾發被捕,出賣了組織,導致莊海添被捕。兩人在敵人的威逼利誘下,均背叛黨。敵人在他們的帶路下,在深圳墟先后抓捕了蔡子襄、潘興達等九人。
蔡子襄犧牲的相關報
國民黨反動派以蔡子襄為人質,想敲詐蔡家,誰知蔡家以子襄是繼子 ,而不愿以毀家的代價將其贖回。蔡子襄與潘興達被押解至廣州南石頭獄中,英勇不屈,1932年1月慷慨就義。其余七人除一人因年齡小外,其余均被判刑8-10年不等。
陳細珍
陳細珍(1894-1948年) ,燕川人,1924年底加入中國共產黨,為寶安縣第一批中共黨員,任燕川黨小組組長、五區農民協會常委。“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寶安縣黨組織轉移到公明樓村辦公,陳細珍任縣委委員,在周家村、燕川村一帶公開活動,發展農民自衛軍。
陳細珍
大革命失敗后,陳細珍被迫離開寶安, 之后長期在廣州、香港等地從事革命活動。1946年,陳細珍回到燕川,在務農的同時進行地下革命工作。1947年農歷三月,5個著便裝的國民黨武裝分子佯裝游擊隊,來到燕川。
中共寶安縣一大舊址紀念館
他們通過欺騙的手段,將陳細珍父子抓獲。在面對敵人的嚴刑拷打,陳細珍都咬緊牙關,嚴守秘密。1948年,陳細珍在松崗白鴿山被國民黨殺害,英勇就義,其子陳漢昌則押回牢房。后來,家里人湊齊了一些物資,才將陳漢昌贖出。
除了上述烈士,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期間,還有樟坑徑人陳國基、鵬城村人戴卓文、石廈村人潘柏煦、坪山人朱仕章等先輩在與反動派的斗爭中壯烈犧牲。
抗日戰爭中的烈士
1938年10月12日凌晨,日軍在大亞灣登陸。22日,日軍再次在大鵬灣登陸。26日,深圳鎮失守,隨后寶安縣城南頭也失守。由于兵力嚴重不足,日軍在1938年底到1940年初,只是偶爾攻占駐扎深圳,一直未站穩腳跟。
日軍登陸大亞灣
1940年6月,日寇又占領了寶安南頭和深圳鎮,為進攻香港作準備。1941年底,日軍侵占香港后,深圳鎮和寶安縣南頭城再度被日寇占領,由此,日寇開始了對寶安縣長達4年的駐軍與奴役。
刁亮烈士墓
在日本侵略者的斗爭中,深圳人民浴血奮戰,卓鳳康、蔡馬生等數百名烈士為國捐軀。此外,惠陽人馬史、刁亮,東莞人盧耀康、黃友、莫福娣等烈士在寶安縣與日偽頑的斗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卓鳳康
卓鳳康(1886-1942),龍華弓村人,為牙買加華僑。1894年卓鳳康8歲時,隨同父母回到家鄉龍華弓村,進私塾讀書,深受1899年錦田人民反抗英軍斗爭和1900年三洲田起義的影響。1906年在家鄉加入中國同盟會,積極投身反清的革命斗爭。
卓鳳康
1911年4、5月間,卓鳳康與周振源一起秘密發動和組織龍華、烏石巖兩地民從近千人起義,堅持了3天,卓鳳康身先士卒,表現得非常勇敢。這次起義有力地聲援了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廣州黃花岡起義。
1911年10月30日卓鳳康與赤嶺頭人何玉山以及浪口村人吳兆祥率領新安人民進攻新安縣城南頭,消滅了抵的清軍,結束來歷清王朝在新安縣的封建專制統治。1913年 “二次革命”失敗后,卓鳳康被寶安縣的復辟政權通緝。他被迫離開了自己的妻子及三個女兒,又遠渡重洋到牙買加避難。
龍華革命烈士紀念碑
1934年卓鳳康再次回到祖國,投身抗日救國的活動。在艱難的抗日戰爭中,卓鳳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英勇地同日寇作斗爭,成為抗日的英雄。1942年10月,龍華鄉鄉長卓鳳康不幸被日偽軍黃文光所捕,后于觀瀾英勇就義,時年56歲。
蔡馬生
蔡馬生(1912-1943),平湖上木古人,是上木古村第一個共產黨員。1912年,蔡馬生出生于一個中農家庭,由于家境貧寒,為了生計,青年時去香港做了一名普通的車衣工。全面抗戰爆發后,看著家國破碎,他辭去了維持家用的唯一“工作”,毅然決然地走上救亡圖存之路。
蔡馬生
1941年5月,蔡馬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2年春參加惠東寶人民抗日游擊隊,幫助部隊運送物資和傳送情報,配合游擊隊開展對敵斗爭。他負責第一線工作,身份暴露后,黨組織調他到游擊隊寶安大隊軍需部工作。
蔡馬生烈士紀念碑
1943年9月,他在上木古村執行任務,遭遇日軍“掃蕩”,他掩護戰友脫險后,不幸被捕。日軍對他嚴刑拷打,用盡酷刑,但他始終沒有暴露黨和抗日游擊隊的秘密。幾天后日軍又強迫他帶路去“圍剿”抗日游擊隊。他英勇機智,把日軍引向游擊隊所在地的相反方向。日軍撲空而回,再次對他施加酷刑。幾番折磨,遍體鱗傷,終被日軍殺害。
在深圳革命烈士陵園的革命烈士芳名亭石碑上,共刻有蔡保良、黃根泰等518名深圳籍及外地籍貫的抗日烈士名字。
長嶺陂寄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解放戰爭時期的烈士
1945年8月15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內戰,中國革命進入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戰爭中涌現出了許多捍衛國家獨立、民族尊嚴而英勇戰斗、血灑疆場的民族英烈。深圳人民在三門島、萬山群島、大鏟、伶仃島和障閣等著名戰爭中,給當地國民黨反動派以殲滅性打擊,為配合解放全中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位于中山公園內的解放內伶仃紀念碑
劉黑仔
劉黑仔(1919-1946),原名劉錦進,大鵬人。“一二·九”運動爆發后,他積極投身抗日救亡洪流,參加海灣愛國知識青年組成的“海岸流動劇團”。他平時喜愛武術,經常在舞臺上扮演智勇雙全的游擊隊長。因為他身體結實,皮膚較黑,人們便親切地稱他為“劉黑仔”。
小人書《劉黑仔》
1938年10月,侵華日軍在大亞灣登陸,劉黑仔目睹家鄉慘遭蹂躪,矢志抗日。1939年春,劉黑仔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2月,參加曾生領導的惠寶人民抗日游擊隊。后來部隊受挫,劉黑仔回到大鵬,任小學代課教師,從事地下工作。
1941年初,日軍第二次在大鵬登陸,在當地奸淫擄掠,激起劉黑仔滿腔義憤。劉黑仔在大鵬王母墟擊斃偽維持會會長袁德等多名漢奸。1941年12月,日寇攻打香港,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按中央指示,派員深入香港地區廣九鐵路沿線,開展游擊戰爭。劉黑仔奉命任廣九短槍隊副隊長、隊長。
電視劇《明月幾時有》中的劉黑仔
劉黑仔作戰神勇,被譽為“神槍手”,在九龍、西貢和沙田一帶,神出鬼沒,襲擊日軍,出色地完成運送武器、護送文化界名人、搶救國際友人、打擊漢奸土匪,收集軍事情報等任務,成了名揚港九的傳奇英雄。
1944年秋,劉黑仔奉命回到東江抗日根據地,參加東江軍政干校學習。12月,東江縱隊組成西北支隊和北江支隊,劉黑仔任西北支隊參謀兼短槍隊隊長,他們開辟了以清遠縣大羅山文洞為中心的抗日基地。
大鵬革命烈士紀念碑
@新華社
日本投降后,根據國共雙方的協議,東江縱隊奉命在沙魚涌北撤山東。當時在粵北的劉黑仔率領隊伍奔赴沙魚涌,誰知在南雄時遭到國民黨的算計。1946年5月1日,劉黑仔在南雄縣界址墟調解民事糾紛時,遭國民黨軍包圍,在突圍時不幸大腿中彈,后染上破傷風而犧牲,年僅27歲。
梁金生
梁金生(1906-1946),祖籍草埔,1906年出生于安南東川省南圻。5歲時父親去世,7歲隨母親回家鄉草埔,入私塾讀書,后到香港求學。1924年從暨南大學畢業后,返粵參加革命。次年在家鄉創辦培峰小學,在布吉草埔村和筍崗田心村組織農民協會,開展農民運動。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梁金生
1932年,梁金生從安南回到家鄉,先后在本村小學和東莞公立端風學校任教。次年到廣西,繼續在教育戰線工作,并恢復了中共黨籍。期間,梁金生利用其在教育界的威望積極開展地下黨工作。1936年為搜集國民黨內部情報,梁金生打入國民黨廣西省黨部工作,后因身份暴露而返粵。
1937年,梁金生先后擔任《星粵日報》發行課主任、抗戰教育社新啟蒙班班務委員會總干事、港報報社營業部主任等職,并在家鄉創辦民族中學,任校長,培養抗日骨干。1938年任縣立寶安中學校長,積極開展黨的活動,宣傳黨的團結抗日救國主張。同年底赴延安“抗大”學習。1939年被分配到中共中央職工運動委員會工作,開辦延安光華制藥廠并任廠長,開設門診。
梁金生烈士紀念館
@晶報
1941年梁金生當選為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議員。次年任邊區保育小學校長兼黨委書記。抗戰勝利后,梁金生赴越南開展統戰工作。1946年在代表越南臨時政府與中國國民黨談判時遭國民黨特務酒毒而犧牲。
在深圳革命烈士陵園的革命烈士芳名亭石碑上,刻有陳燦輝、廖淑儀等450名左右犧牲于解放戰爭時期的烈士名字。
不能忘卻的紀念
在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及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中,深圳涌現出了林文虎、廖玉添、古偉紅等烈士,他們為了民族復興、國家強盛、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穩定,用青春、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又一曲氣壯山河的壯麗凱歌。
50年代末的寶安縣革命烈士紀念碑
@鄭中健
為更好地褒揚和紀念深圳和港九地區在各個歷史時期犧牲的革命先烈,開展光榮傳統和愛國主義教育。1983年深圳市人民政府根據深圳經濟特區城市發展規劃,將坐落在原寶安縣人民廣場的革命烈士紀念碑遷建深圳市北環路的婆嶺,并修建了深圳革命烈士陵園。
革命烈士芳名亭位于烈士陵園西南角,建于1992年,目前刻入烈士芳名亭共有1050名革命烈士。
深圳革命烈士紀念碑
其中:第一、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10名;抗日戰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490名;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416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犧牲的革命烈士65名;深圳經濟特區成立以來犧牲的革命烈士25名;尚未查明犧牲年代的革命烈士44名。
在1050名烈士中有女烈士43名。港九地區犧牲的革命烈士145名。
加入交流群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0-10-01
2021-09-21
2021-09-25
資料來源:
深圳英烈網
《?中國共產黨深圳歷史》
《深圳英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