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龍崗河與愛聯河兩水合夾地帶,即兩河之凹處,有一個村子,因地理環境而名喚河凹,又名河村,又河與何、荷同音,又有何村、荷村、賀村、荷凹、荷坳等稱。宋淳熙年間(1174-1189),赴歸善縣任鹽場鹽使司陳康適來到該地,“樂其兩水合夾,群山環抱,諸般山水風土之美”,在此開基立業,拉開了荷坳陳氏800余載的發展史。
2006年荷坳村
@周順斌
潁川陳氏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商朝紂王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陳胡公媯滿,封他在陳(今河南淮陽)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胡公滿傳至十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媯完怕株連自己,出逃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
陳胡公媯滿像
潁川郡陳氏是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歷史悠久,聲名顯赫,帝王將相,人文鼎盛,影響巨大。雖然陳姓很早就遷入潁川,不過到了東漢陳寔的出現才奠定了后世潁川陳這一世家大族的輝煌。漢末魏晉是中國歷史上士族門閥制度最為鼎盛的時期。潁川陳氏正是以漢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為當時的巨姓望族,世代傳襲,名重魏晉。
陳寔(陳太丘)像
西晉末年,中原動蕩,居民紛紛南遷,安徽、江蘇、浙江、江西已經是陳姓主要遷移的地區。南朝時,陳寔十世孫陳霸先建立陳朝,史稱陳武帝。陳朝封了許多陳姓王,子孫遍布長江與珠江之間,為陳姓在東南地區的發展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陳 武帝陳霸先
北宋末年,河南陳姓南逃抵廣東南雄,由北向廣東各地散移。嶺南是陳氏的福地之一。在南雄珠璣巷氏族大遷徙中,陳姓居第三位。自北宋以來,珠璣巷陳氏族人人為避兵燹戰亂,或避自然災害,或宦游,或親友團聚,大批陳氏南遷,至元末明初,遷徙到珠江三角洲等地的陳氏有數十支系。
開基荷坳
南宋年間,為避戰禍,許多百姓闔家南遷,其中就包括陳朝舉。陳朝舉(1134-1213年),名孔碩,早年遷福州府侯官縣,后回原籍洛陽故居,因金兵亂,又輾轉南遷,至南雄珠璣巷。晚年立家東莞縣歸德場涌口里(今沙井),建錦浪樓,以寄河海之思。
陳朝舉有三個兒子,長康道,次康適,三康運。寶安燕川(康道)房、沙井(康運)房朝舉后裔奉他為始遷沙井一世祖,而龍崗荷坳房奉康適為一世祖,奉朝舉為始祖。
《正議大夫朝舉公暨夫人晏氏合傳》記載:“公諱孔碩,字朝舉,號野望,宋學士文忠公裔孫,晦庵朱先生之高第。舉進士,授正議大夫。配晏氏,慈惠謙和,封夫人。因金亂,遷廣之南雄……三子咸遵庭訓,學富品醇,洵稱是父是子矣。晚由南雄入寶安(指東莞縣),居歸德場涌口里,有《喬》行世。余交公最久,知公與夫人最悉,擇其懿行之大傳之,以備史官采焉”。
陳康適,諱世昌,號監場,生于南宋紹興年間(1160年左右)。陳康適隨其父從從河南一路輾轉,經南雄珠璣巷后到達東莞歸德鹽場,曾任鹽場官。淳熙初年, 陳康適往惠州歸善縣任鹽場官,至到現在的荷坳一帶時,因愛其風土之美,遂落籍于此,為荷坳開基始祖。
1949年地圖上的荷坳
在擔任鹽官時,陳康適政績顯赫,一生忠奉朝政,力行敬業。只可惜,陳康適英年早逝,于淳熙十二年(1185)去世,年不過三十。不過,在其短暫的一生里,陳康適孝誠傳家,教子詩書,墾辟田園,擇地筑宇,恬然居之,家聲大振。荷坳陳氏也成了橫崗一帶最早定居的家族。
陳康適十世裔孫廣西慶遠知府陳琳于明景泰四年(1453年)撰《詠康適公》詩:“基業始經營,監場樂惠城。田園初墾辟,始振大家聲。垂世皆儒雅,傳家盡孝誠。傷心兵燹后,無處問宗盟?!?/p>
在荷坳當地陳氏族人中,至今仍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陳康適去世后,出殯隊伍行至墓葬地,墓穴仍在清理之中,離下葬時間也還有一段時間。忽然,冷風陣陣,天氣由晴轉陰,眼看大雨傾盆,送葬的人們都沒帶雨具,又來不及下葬,人們只好將棺木遮蓋,各自回村避雨。人們離開墓地,大雨傾盆而至,一直下到深夜。這時下葬時間已經錯過,人們非常痛心。
陳康適墓
第二天天明,風和日麗,人們趕到墓地,只見葬地出現一座新墳。原來,陳康適的棺木被螞蟻搬泥掩埋了。眾人見狀,認為此屬天意,于是就地堆成大墳。因此陳康適墓又被后人稱為“蟻地”。
開枝散葉
陳康適育有一子,名叫陳文彬,文才出眾,有其父之風。陳康適逝世時,陳文彬尚年幼,在其母的撫育下,陳文彬攻讀詩書,承其父之家業,后任職登仕郎(宋正九品文官階)。經過陳康適、陳文彬的辛苦耕耘,陳氏在荷坳立足并開枝散葉。
荷坳炮樓
不過陳氏在荷坳的繁衍生息也并非一帆風順。元末天下大亂,嶺南盜匪肆虐,從荷坳陳氏的第五代起,族人被迫四處躲避、典當田產,甚至紛紛外遷。直到荷坳陳氏第八代陳楚英成年后,重新回到荷坳,擔負起重振家聲的使命。同期,他的弟弟陳楚彥遷居仙人嶺,開基立業,成為望族。
仙人嶺村牌坊
荷坳村中曾有陳氏宗祠,用于紀念開基祖陳康適,但在1849年,荷坳陳氏與龍崗新屯畬嚇一洞的一次沖突中,宗祠被焚毀。
明宣德年間(1426—1435年),陳楚英之子遷居蒲蘆圍,為蒲蘆圍開基之祖。明末,荷坳陳氏第十一代子孫遷居黃閣坑。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如今荷坳陳氏子孫后裔數以萬計,聚居在荷坳、格坑、沙塘圍、麻地頭、黃閣坑、白灰圍、蒲蘆圍、仙人嶺、低山、車村、松元角、積谷田,博羅九子塔、紫金下石、東莞茶山竹邊圍、隴頭、崗頭等村,不少人移居香港和海外。
仙人嶺陳氏宗祠
荷坳陳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和其他姓氏合伙創建橫崗墟,其仙溪支派還在現在的龍崗墟附近創建了一個墟市。乾隆年間,客家人大量涌入龍崗,建圍定居,在舊墟附近開辟了新墟,這就是著名的龍崗墟,而原來陳氏族人開辟的舊墟則被人們稱為上墟。
人才輩出
處于家也,可表可坊。仕于朝也,為忠為良。荷坳陳氏人才輩出,其中不乏高知志士、精兵武將。明成化年間,荷坳陳氏后人陳琳官拜廣西慶遠府知府、陳瓘官拜江西撫州府糧判。清光緒年間,荷坳陳氏后人陳兆麟中了武進士。
陳觀海
在清末民初,從荷坳村走出了一位學貫中西的傳奇人物,陳觀海。陳觀海是近代中國最早赴德國的留學生、最早的華人牧師,被認為是“清代中德關系不容忽略之媒介人物”。陳觀海在德留學七年,勤奮刻苦,成績優良,精通多國外語。八國聯軍侵華后,陳觀海憤而辭去教會一切職務,一心從事翻譯、外交和教育工作。他翻譯的《德意志帝國刑律》風行一時,是最早把大陸法系的德國刑律介紹到中國的學者。
陳觀海一生學貫中西而又顛沛流離,卻始終充滿著家國情懷,深深影響著陳氏族人。陳觀海和妻子梁瓊羨是一對留學生夫婦,其后代深受其愛國思想的熏陶。陳觀海一脈四代人中,先后有22人執掌教鞭,12人投筆從戎,為祖國奉獻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陳觀海一家的檔案是廣東省檔案館首次收錄家族檔案。
長子陳敬光,1911年在天津北洋醫學堂畢業,是我國著名的醫學家,一戰、北伐戰爭、抗日戰爭時期任軍醫。1949年宜昌解放前夕,陳敬光一個人留下來保護醫院。解放后,任湖北枝江縣人民醫院首任院長。陳敬光終生未娶,1956年他在病重期間,把自己的全部財產獻給國家,支援國家建設。
次子陳敬道,字達三,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與友人興辦多家商行和銀行,曾任嘉華銀行總經理、香港惠陽商會會長。1938年日軍攻占惠陽、寶安,立即帶頭捐款捐物,有力的支持了祖國抗戰事業。陳敬道還擔任過寶安樂育中學董事和荷坳厚德學校名譽校長,出錢出力辦教育。年逾七十以后,他還擔任香港崇真學校董事、校監和校長。
1978年,陳敬安夫婦和在廣州的家人合影
幼子陳敬安早年留學德國富來堡大學,曾任清華學堂醫院院長、武漢大學醫院院長。二戰期間加入英國海軍參加對德、對日作戰,后任中山大學醫院教授,在抗日戰爭和抗美援朝期間,他毅然將一兒一女送上戰場,并把從國外帶回來的醫療儀器變賣,連同自己多年的積蓄捐給國家。
收藏于廣東省檔案館的陳敬安相關資料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除了陳觀海一脈,荷坳陳氏涌現出的愛國志士不勝枚舉,包括犧牲的東江游擊隊隊員陳少平、陳其昌,參加淮海戰役的陳醮添,協助美軍顧問訓練炮兵軍官的陳志剛,成為解放軍空軍干部的陳坤勝,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從事通訊安全保障的陳志強等等。
重視教育
重視教育,是荷坳陳氏家族人才輩出的根本原因之一。陳氏歷代子孫謹記“讀書為重”的祖訓,先后建有三座學堂教育子弟:建于咸豐末年的靜安書室和厚德學校,以及建于光緒末年的蘭桂書室。其中,靜安書室和厚德學校在舊村改造過程中被拆毀,只有蘭桂書室幸運地留存下來。
蘭桂書室
蘭桂書室,由荷坳陳氏靜安堂陳毓之次子陳瑞屏所建,始建于清朝光緒末年。陳瑞屏在建完書室之后,考取了秀才,但沒進一步,一生皆留在荷坳教書。這個書室屬私塾,建成之后,陳瑞屏一家人都居住于此。
此后百年,蘭桂書室幾經修繕,受傳教士和留洋歸國村民影響,內部裝修越來越西化,甚至借鑒西洋教堂裝飾,采用了大量西洋風格的灰塑,堪稱“深圳洋化風格最突出的古建筑”,因而也成為深圳最有代表性的私塾之一。中西合璧的蘭桂書室不僅是荷坳片區興辦教育的痕跡,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寶貴見證,具有較高保護價值和觀賞價值。
蘭桂書室內部
@龍崗發布
靜安書室建于清咸豐末年,占地200平方米,1999年舊村改造時被拆毀。同時被拆毀的,還有同樣有著百年歷史的厚德學校。
厚德學校所用校舍是荷坳陳氏先祖在清朝咸豐年間建立的大屋,1919年,陳觀海捐資將這里改建為學堂。因荷坳陳氏一世祖陳康適的堂號為厚德堂,所以學校命名為厚德學校。
1999年的厚德學校
厚德學校的建立對于荷坳有著重大意義。厚德學校建校時,村中雖然已有靜安書室和蘭桂書室,但都是供有錢人家子弟讀書的私塾,而厚德學堂當中有傳教士,一邊教書、一邊傳教,孩子們可以免費就讀。因為厚德學校的存在,不僅荷坳村人人有書讀,周邊村子的孩子也有機會來這里讀書。
1999年,舊的厚德學校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荷坳小學,但在2019年,荷坳小學本著“傳承歷史,不忘初心”的理念,沿用有著百年積淀的“厚德”二字,更名為厚德小學,繼續承載起教育荷坳后人的重任。
加入交流群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1-09-21
2021-09-18
2021-09-16
參考資料:
《鄉愁印跡!追尋龍崗荷坳的歷史》
《退休教授三年考證淘出百年滄桑家史》
《宋朝鹽官陳康適政績顯赫 傳死后螞蟻搬泥埋棺 》
《陳朝舉:深圳西部的開拓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