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被稱為眾方之祖,是學中醫之人必讀之書,不讀傷寒論,難以進入中醫殿堂,但就是這部書經歷了極為坎坷的流傳之路,一度險些遺失,中醫師承古承教育的小編來為大家分享一下傷寒論是怎樣流傳下來的吧。
傷寒論的作者是張仲景,被稱為醫圣,生活在東漢末年,看過三國演義或對歷史有些了解的小伙伴肯定知道,那是一個戰爭連年,天災不斷的時代,有一首歌里唱的很形象,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史書上記載的自然災害就有數十起,例如水災,旱災,地震,蝗蟲等造成極大地生產力和農作物損害,人們的生活水平下降,身體抵抗力降低,外在環境和內在因素相互作用下,直接引發了大規模長期性的傳染病流行,在東漢會要這本書中就有相關記載,中原大地,白骨委積,人相食啖,已經到了白骨成堆人吃人的地步了,可想而知當時社會的慘狀。
在那個時代里,傳染病的大面積流行,張仲景在傷寒論自序中就說道: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意思是說我的家族人口龐大,曾經有二百多人,但自建安元年以來,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二百多人的家族死了一大半,而且都是死于傷寒,傷寒病是對外感病的總稱,所以他看到這種慘狀,下定決心救治這些親人的生命。
張仲景自述,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終于寫成傷寒雜病論醫書。
東漢末年,由于造紙術還不太發達,紙張的使用還沒有推廣開來,傷寒雜病論是被張仲景寫在竹簡上的,公元219年,其去世后,由于當時書籍的傳播只能依靠手抄,再加上戰亂和天災,使得傷寒論的傳播流傳十分困難,沒過多久原書就沒了。
然而到了魏晉時期,一個關鍵的人物出現了,一個叫王叔和的太醫令,因為偶然的一個機會見到了這本書,此時的傷寒雜病論已經殘破不堪,王叔和仔細閱讀殘簡上的內容,興奮異常,利用身份便利,全力收集傷寒雜病論各種抄本,終于整理齊全,命名為傷寒論,一共22篇,記載了397條治法,載方113首,但是其中的雜病部分依然沒有找到,所以,現在我們能夠看到傷寒論,王叔和功不可沒,沒有他,就沒有今天的傷寒論。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國力鼎盛,尤其是文化極其繁榮的一個朝代,而傷寒雜病論也在此時煥發出強烈的生機,在宋仁宗當政時,一個翰林院學士在書庫中發現了一本被蟲蛀了的竹簡,名為金匱玉函要略方論,這本書的一部分內容和傷寒論非常相似,主要是論述雜病。后來,林億等人奉宋仁宗之命校訂傷寒論,將之與金匱玉函要略方論相互對照,知道也是張仲景所著,后更名為金匱要略開始出版。
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在宋代以官方的名義正式出版發行,我們今天看到的就是宋代校訂本,這兩本書一共載有藥方269個,藥材214味,基本上包含了臨床上各科常用方劑。該兩本書和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并稱中醫四大經典,張仲景一人就獨占兩部。
當時宋代官方出版傷寒論是在公元1065年,距今大概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在學術界稱為宋版傷寒論,不過這個版本的原版已經遺失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明代的趙開美在萬歷27年翻刻的宋代版本。
趙開美是個文獻學家,又是個刻書家,還是出版商,他當時首先刻印的是成無己的注解傷寒論,然后又刻印了傷寒論類證,作者為宋英公,該書是他研究傷寒論的個人成果,隨后又刻印金匱要略。
在上面三本書的刻印后,趙開美花重金從民間找到了宋版傷寒論,把這四本書合并在一起,命名為仲景全書開始出版發行,所以,趙開美這個大富豪是傷寒論流傳過程中功不可沒的一個人物。
傷寒論成書近2000多年的時間里,一直是歷代醫家必讀之書,它被公認是中國醫學方書之祖,并被學術界譽為辨證論治又自成一家最有影響力的臨床著作,書中所列方劑,配伍精良,后世醫家依法使用,療效卓著,據統計,歷史上光是研究傷寒論而出版的書就有2000種。
傷寒論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理法方藥俱全的臨床診療專書,它系統分析了傷寒的原因,癥狀,發展階段和治療手段,運用了黃帝內經中運氣學說,創立六經辨證的治療原則。
比如我們現在經常聽到的桂枝湯,麻黃湯,小柴胡湯,白虎湯等著名方劑都是出自傷寒論,這些方劑經過千百年臨床實踐的檢驗,證實有極高的療效,后世無數方劑都是從中演化而來,華佗看了這本書,贊嘆:“此乃真活人書也。”南北朝名醫陶弘景也稱:為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