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熙來攘往,過江之鯽,諸般景象,不一而足。潮起潮落,花開花謝,所憎者,人情冷暖;可厭者,世態炎涼。
《賞春》
【唐】羅鄴
芳草和煙暖更青,閑門要路一時生。
年年點檢人間事,唯有春風不世情。
羅鄴被人稱作“詩虎”,其詩自然有自己獨到之處,比如這首《賞春》,題目都有好幾個,一作《芳草》,一作《春游郁然有懷賦》,“銜冤抱恨”之情,藏匿于詩句內,不足為外人道也。世人稱其”才清而綿致“,與另外兩個宗族詩人羅隱、羅虬合稱為“三羅”。
“芳草和煙暖更青”,芳草,香草,比喻忠貞或賢德之人。此種類比,肇始于《楚辭·離騷》:“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楚大夫屈原之節操,堅貞高潔,皆蘊含于此。春草葳蕤,生命力頑強,被稱為春天的信使。春風吹拂,春日朗照,金色陽光跳躍在萋萋芳草之上,淡淡的一層藍煙輕輕裊裊,襯托得草兒更加青蔥可人,引人注目。
此句暗合詩歌題目之意思,專注于一個“賞”字之上,所寫景色“芳草”和“煙”,皆是春天里具有的景色。或許,詩題之所以被人另外寫作“芳草”,也必然是懷有深意在內的。得到了春風麗日“垂青”的“芳草”,在輕煙淡霧繚繞之下,顯得格外蒼翠青綠,由此而與眾不同,頻頻吸引踏青者目光關注。
“閑門要路一時生”,閑門,來往人少,顯得清閑的門庭,王維《過李楫宅》詩:“閑門秋草色,終日無車馬。”一般指小門小戶,平民百姓所居之處。要路,重要的、主要的道路,借指顯要的地位,《古詩十九首》:“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特意指高墻深院,王公顯貴所居之地。一貧寒,一富貴,色彩實在鮮明,對比強烈,效果顯著。
這里上承“暖更青”三字而來,著重點在于“一時生”,把春草離離,遍布天涯的景色完美呈現。無論是“玉輦縱橫”“金鞭絡繹”的高門大戶,或者是“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小戶人家,對于青青小草來說,都是沒有什么區別的,在熙和春風吹拂、溫暖春日照耀下,它們盡情地散發著春之氣息,沒有任何選擇地同時炫目著青蔥時光。
“年年點檢人間事,唯有春風不世情”,點檢,有考核、反省之意,韓愈《贈劉師服詩》:“丈夫命存百無害,誰能點檢形骸外。”世情,世態人情,此處有勢利意,施肩吾《及第后過揚子江》詩:“江神也世情,為我風色好。”至此,自然與人世同時進入詩人筆下,相互碰撞之下產生非同凡響的效果。
無論是以“賞春”或用“芳草”為題,其實都沒有《春游郁然有懷賦》來得更為貼切。此題把起始于“春游”所造成的心態“郁然”,以及綜合影響而產生的后果“有懷”面面俱到。在這里,就會發現,前面兩句撰述當然是春游所賞之景,此處結尾兩句則恰到好處地即景生情,把整首詩的內涵提升一層,耐人尋味。
面對眼前一切,詩人的心情是復雜無比的。春草不管是出生于“要路”之間,抑或是誕生在“閑門”之中,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生長著,這種一視同仁的結果,才是詩人所看重的。此時此刻,詩人難免由眼前景物,不由自主地想到人類社會中的“人間事”,兩者相對比之后,在公平與正義這個范疇之內,人間可以說是一敗涂地。
這樣一來,難怪到最后詩人會如此感嘆“唯有春風不世情”,對于“芳草”而言,幸好它們遇到了一個可以主持公道的“春風”,不會因為個人喜好憎惡而斷定“芳草”的前途命運。詩人將春風擬人化,賦予豐富的人格魅力,由“天涯何處無芳草”的自然現象,進而普及到“不拘一格降人才”這個更為合理的高度,從而具有了無與倫比的藝術感染力。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