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人檔案:宋陽標,江蘇泗洪人,1999年進入媒體業,曾任職揚州晚報、南京晨報、東方早報、江蘇法制報、新華社江蘇分社、新周報、時代周報等媒體,長期從事深度調查報道的編輯與采寫工作。作為調查記者,參與眾多公共事件的采訪和報道。離開機構媒體后,從事自媒體寫作,力圖以寫作推動社會進步。代表作有《一個縣委書記的權力邊界》、《邊城豪門生死劫》、《新農村建設視野下的農業集約化之路》、《高金素梅:找尋歷史的正義》、《民政部提問風波》等。
采訪:搜狐傳媒
時間:2021年9月13日
地點:北京西城
搜狐傳媒:一個及格的記者,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宋陽標:對記者來說,有兩個最基本的能力,一個是文字功底,第二,你必須是個社會活動家,尤其早些時候還沒有網絡,沒有手機,你必須跟形形色色、不同種類的人打交道,你才能獲得更多的信息,才能寫東西。
搜狐傳媒:記者最重要的個人品質是什么?
宋陽標:實事求是。
搜狐傳媒:所謂的實事求是,每個人的標準是不是都不一樣?
宋陽標:有兩方面原因,第一個就是每個人的認知水平不一樣,他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是不一樣的。有的人認為這就是上帝的旨意,就是安拉讓我們干活,導致這個結果,是安拉送食物給我,上帝給了我們食物。我們唯物主義者認為,這都是勞動所得,并不是誰送給我們的,不勞者不得,是吧?這種就是認知的水平角度不一樣。
第二個,他就是故意的,明知不是如此,也要那樣認為,是出于不同的利益去考慮。所以,有主觀的、有客觀的,導致認知差異。這個所謂的實事求是,在每個人的嘴里面、眼里面、心里面都是不一樣的。
馬克思說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一種經濟動物,這都是很準確地定義。我們作為生物人和社會人,尤其是社會人的一個本質,所有行為都是有經濟目的的。我們說謊時,我們在指責什么的時候,都是因為別人的觀點,別人做的事情影響到我們的經濟利益,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
所以,做記者一定要實事求是,既是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社會大眾對媒體的要求。如果你不實事求是,你肯定會被你的報道所反噬,是吧?你報道虛假的東西,總有一天你要倒霉,對吧?
搜狐傳媒:做自媒體也能做到實事求是嗎?
宋陽標:做自媒體之所以很難做到實事求是,是因為急于流量變現。人是經濟動物,他為了獲取經營利益,得用最快的速度,保證流量變現。自媒體沒有那么大的能力,去核實每一起事件的真假,靠網上的只言片語,靠搶發新聞搶流量。
搜狐傳媒:你們那一代記者有什么特點?
宋陽標:我算是第一代調查記者。那一代記者都是能吃苦的,愿意為了一件事情,跑很遠的山區或者很偏遠的鄉下,去現場還原事件。還可以花很長時間,盯著一件事情的蛛絲馬跡,去追查真相。另外,那時候的媒體人,也比較抱團,可以為了同一個事件,彼此之間打配合。恰好那個年代,受網絡興起的影響,大家都是第一代可以上網的記者,媒體也剛開始市場化,所以,種種因素,造就了我們。
搜狐傳媒:你們那時候的編輯和記者有啥區別?
宋陽標:編輯最主要的工作,是對記者新聞的再加工。尤其在以深度報道為主的新聞紙里,采取編輯中心制,由編輯主導選題,編輯的力量往往比記者要重要。編輯方針,是這張新聞紙要表達的一個內容,記者是編輯派出去的,記者寫的東西要符合版組需求。記者實際上是為編輯服務的,一個好的編輯,會訓練出很好的記者。編輯需要的東西,有記者給你收集過來,記者經過初步的寫作,然后到編輯的手里面,編輯再根據版面方針,把這個新聞跟要素重新組合。
所以說,一個真正的編輯,重要性比記者強。在西方媒體里,新聞從業者都是從底層送稿員開始,從記者到編輯,再到主編,一路往上,有比較完善的培養。我們國家因為新聞發展太迅速,根本沒時間這樣搞,就像我剛工作就做編輯,國內外還是不一樣的。
記者可以報選題,但還是由編輯分派。編輯是選題產生中心,記者是選題的執行者。稿子出來之后,根據編輯的需求、風格、甚至性格,會做調整。有時候需要補充采訪,重寫,甚至編輯根據素材來重寫。有時候,記者把素材交了,初稿交了,可能編輯出來的稿件,跟記者的稿件完全不一樣。
搜狐傳媒:這種情況多嗎?
宋陽標:不算多。我們這一代做報紙的,最好的就是因為通訊比以前發達多了,編輯可以隨時掌握前線的那種狀態,根據前線的采訪情況的變動,隨時調整稿件方向。
有時候選題會出現巨大變化,因為記者到現場了解的情況,不是當初派題下去的情況。比如,有一次我們報道某地環保狀況,記者光說污染嚴重,但編輯不知道嚴重到什么程度,沒有直觀的認識,后來找到當地一個搞環保的人,提供了一些照片,大家看到后非常震驚。編輯立即決定改用大篇幅的照片來表現,比文字有力的多。記者在一線調查后,反饋給編輯,編輯可以及時調整。
搜狐傳媒:一篇好的調查報道應該具備哪些特點?
宋陽標:整篇報道里面的證據要扎實,邏輯要清晰,你表達的訴求也要明確。
不是說我們寫東西不表達觀點,每個記者都會表達觀點,只不過是通過報道體現出來。你只有把你的想法表達出來以后,才可能引起社會的廣泛共振,是吧?文章的影響才會大。如果邏輯混亂不清的話,這個報道很難成功。許多報道為什么能引發那么多那么大的關注,就因為好多讀者都有共同的經歷。
搜狐傳媒:還有什么?
宋陽標:當然,寫作是最基礎的。一個很好的表達是基本的。我寫東西,人家說,你看你寫東西干巴巴的。我覺得新聞作品要避免情緒,不要有副詞、形容詞,是吧?不要有一種修飾性的用詞。當然,也不能像司法文書那樣,太枯燥。你想讓大眾看,你必須用你的文字,去講個很好聽的故事,讓人家愿意看下去,你這個文章才能讓更多人去傳播。
我不太喜歡報告文學式的那種寫法,里面有很多主觀的描述,一旦有心理描寫,我覺得就不算是新聞作品了。我就理解不了非虛構寫作。記者寫文章,要么是新聞事實,要么是文學小說。非虛構要如何定義?
我不是要求新聞作品一定要干,但是不能有這種修飾性的用詞。好多調查報道喜歡說“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那什么叫第一時間?你多快?幾點幾分?離事發多長時間?你說第一時間,是一天后去,還是一分鐘以后去?這種用虛的詞匯描寫,其實對新聞是一種傷害。讀者會覺得,你這個用詞不嚴謹,進而覺得文章里面的其他敘述,未必可信。說實話,現在媒體從業的記者編輯素質比以前真的差了好多。
搜狐傳媒:為什么會變差?
宋陽標:因為老一批媒體精英都走了。
搜狐傳媒:調查報道寫作有套路嗎?
宋陽標:我還真總結過。其實是有套路的,尤其是調查報道,它有三段。首先,你要寫事情發生,中間就是一個發展階段,第三部分就是一個影響、述評階段。你把這三段掌握好了,整個文章大體就能確定下來。只不過每個人在寫作過程中,可能在大的三段之下,可以更分解、細化一點,但總體脈絡是這樣的。
首先,一定要有事實的陳述,對吧?哪地方出現什么事情了。第二,我們就要去到當地核實,這個事情現在發展到什么程度了。第三,這個事件對社會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我們有專家、學者,或者一些相關的人,對這個事情的一個評價。基本上文章就是這樣的,屬于要素比較齊全的,是吧?如果光寫事情本身,那是消息的寫法。消息一般不會涉及到述評的東西。作為深度報道,一定要對文章要有個高度的總結。
所以說,文章好寫,把這三段掌握了,很容易掌握。但是,你要想真的把它寫好,還是有很多難度,你對細節的了解,你看待被采訪事件的視野,你對事件把握到什么程度,你對這個事情本身性質的理解,是什么樣的一個高度,還有你找的專家學者,他的認識高度,跟你的想法是不是契合,等等。
搜狐傳媒:你寫文章都用到哪些基本的寫作技巧?
宋陽標:記者、編輯我都做過。一篇文章,想吸引大家閱讀的欲望,首先是標題的制作,《新周報》有段時間提倡一行標,雜志化的標題,就是在一句話里面,用盡可能短的文字,激發讀者的閱讀欲望。雖然短,也得把事情說清楚。我們用過4個字的新聞標題,但它適合報紙閱讀,不適合網絡閱讀,這種標題到網上要改的。網易就經常改標題。第二呢,是導語,要寫的吸引人。
寫文章實際上是什么呢?就像寫偵探小說,開頭要引人入勝,讓人家讀了就想知道后面發生什么事,要不就是用大塊能刺激你的力比多的那種文字,然后看了非常氣憤,怎么世上還有這樣的事情,我要看看,到底什么人干的什么壞事……
說說很簡單,其實寫起來非常困難。你怎么用最短的文字,激發別人的閱讀愿望,把你長篇大論看完。我寫東西不贊成太長,網絡閱讀不要超過5000字,3500字左右比較合適。太長了,沒人去看。
標題做好了,導語做好了,下面敘述的時候稍微有點起伏、跌宕,一般情況,讀者就愿意看下去了,一篇文章能被讀完,就是對寫作者最大的肯定。
搜狐傳媒:要求這么低?
宋陽標:一點都不低。現在我看文章,看標題進去,第一段看一下,下面我就不看了,能從頭看到尾的很少。
搜狐傳媒:為什么?
宋陽標:我有次讀澎湃的一篇新聞,讀到中間,突然出現一個前面沒提到的人,不知道他什么身份,我就問他們編輯怎么回事。結果是編輯刪多了,把人物背景給刪沒了。
你看,為了上稿快,寫作不認真,編輯粗心,這也就是唯流量論導致的這種惡果,大家都搶時間、搶效益,對文章制作越來越不精心,不像周報時代,有一周時間慢慢打磨。不過,現在周報也都是趕時間搶,都在網上發了。
長期這樣搞的話,媒體質量越來越差。所以現在老百姓一邊看網上新聞,一邊罵,說寫的什么玩意,有時候甚至看不懂,尤其是自媒體,看完一篇稿,你不知道他想表達什么。簡單說,就是有的人表達欲望很強,但表達能力太差。
搜狐傳媒:在“阿里女員工事件”上,這種表達欲望和表達能力不匹配的情況特別明顯。
宋陽標:它本身是對一個新聞點的捕捉。有的人看到事情本身很興奮,腦袋馬上充血,他馬上表達出來。每個人都發朋友圈,想讓自己成為事件傳播源頭,表現得我好牛逼,我第一個發了這個東西,好像成了輿論主導者。其實,絕大部分人看到這個事件以后,他的表達僅限于一條鏈接、一段文字的復制粘貼,并沒能力去分析事件有沒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這些人就是吃人血饅頭,只要看到熱點,傳播得到一波流量就可以了,不在乎這個事件真相,當事人自殺也罷,干什么,跟他沒關系,他只要得到他的東西,就滿足了。
作為我們來講,是職業新聞人,是要謹慎的發布一條信息。我們這么嚴格的去核對事實,去甄別新聞信息源,有時候都可能出現誤判。
搜狐傳媒:問題是這些人不用真正的負責任。
宋陽標:你看電影《羅生門》,每個人看到的東西,即使他如實陳述,也不代表就是事件本身的真相,因為每個人看到的都是局部,看不到整體。你都站在你的角度,根據你的認知水平去描述那個事件。所以,為什么需要調查記者,調查記者要把不同的角度的信息得過來,像拼圖一樣,大致拼出那個事件,到底是什么樣一個東西,是吧?
比如阿里這件事,女方怎么說,兩個男方怎么說的,他們同時怎么說。真正一篇負責任的報道,就是要讓不同的說法放在一起來分析,到底它是什么樣事,對吧?但是,自媒體沒這個能力,他去打電話問,人家會說,你誰呀,不理你。機構媒體有時候為了搶新聞,也有點不負責任,實際上作為機構媒體,他應該更細致,找到當事人去核實,包括派出所、旅館,應該拼湊、還原現場。
有人說,我們資訊發達了,人獲得的信息更多了,我們對這個社會的認知會更加清晰,實際上不是這樣,社會的信息渠道越發達,我們獲得的信息越多,我們越有可能被虛假信息愚弄。因為制造虛假信息的人,都是有用意的,有意識的制造東西,就是為了迷惑,讓你上當的。
為什么老年人群里都喜歡轉養生保健的內容,有人需要這些坑人的消息,讓老年人看到,他好賣保健品,是吧?所以,每天的信息接到1萬條信息,有9000條不靠譜。
搜狐傳媒:普通人怎么去避免新聞陷阱?
宋陽標:普通人很難避免,因為每個人的知識面都不一樣。每個人的認識,學識水平,認知水平,還有經濟水平,都是局部的。就像我們這種天天搞新聞的,也經常被假新聞誤導,何況一般人,是吧?他看到假新聞無從辨別,然后還很關心的把這個東西轉給親人。
搜狐傳媒:你怎么看新聞?
宋陽標:我關注騰訊、新浪、人民日報這些,現在新聞同質化比較嚴重,基本上看一家,沒必要關注太多。
我看新聞,不是看新聞事件,而是看新聞評論,這是一個民意的表達,看社會主流的意識是什么樣子,看大家都在關心什么,都在批評什么。大眾的態度,實際上是一個媒體、一個門戶網站的選擇,對信息有意識的選擇的一個態度,對吧?通過評論,可以了解到我們國家往什么方向走,這個很重要,你必須去適應它。
出品:搜狐傳媒頻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