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匠原創,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最近,J先生在市場上淘到一個好玩的小物件。
↑↑↑珠寶匠已售商品
它造型似牙,頭部粗大,尾端尖銳,上面飾有紋樣,小小的,十分精致。
當然,它還有一個令人難以理解的名字:玉觿(音:xī),據說,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
那么,究竟何為玉觿?它在古代又有何用途呢?
何為玉觿?
在說玉觿之前,我們先來聊聊古人的服飾。
↑↑↑中國服飾通史
在古代,早期的服飾上是沒有紐扣的,只在衣襟處縫制了幾根用來系結的小帶子。
《說文?系部》:“衿,衣系也。”
為了防止衣袍散開,也為了裝飾,人們還在腰間增加了絲帛或是皮革所制的腰帶。
↑↑↑左:佩戴帶鉤 右:佩戴絲帶 圖源:星球研究所
不管是系帶還是腰帶,為了安全起見,打個死結是最牢靠的做法,否則走著走著衣帶松散......那畫面就太美了。
打成死結雖然不會出現走光的尷尬,但問題來了,解開的時候,光靠手指似乎十分費勁。
于是,一種頭部粗大,尾部尖銳,名為觿的器物便應運而生。
《說文解字》曰:“觿,佩角,銳端可以解結”。
↑↑↑玉觿,東漢,山東濟寧蕭王莊墓群一號漢墓出土
從字面上看,觿的左邊為“角”,說明它最早是用獸骨或動物牙齒制成的錐形物,后來,還出現了玉質的觿。
古人將尖細彎曲的一端,插入繩結的縫隙中,使繩子松動,繩結便可輕松地打開了。
《詩經》毛傳中載:“觿,所以解結,成人之佩也。”
除了作為解繩的工具外,隨著時代的變遷,玉觿還被人們賦予了許多特殊的含義。
↑↑↑戰國 龍紋玉觿 河北文物研究所藏
《詩經·衛風》中載:“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這里的佩觿,指的是古代男子成年的標志;
《禮記·內則》中載:“子事父母,左佩小觿,右佩大觿”。表示長大成人后,要侍奉父母,孝敬雙親;
《楚辭補注》中載:“行清潔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能解結者佩觿,能決疑者佩玦。”說的是佩觿者,通常是善于決斷、處置難題之人。
↑↑↑西周龍形玉觿
玉觿演變史
新石器時期
關于玉觿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國新石器時期。
1977年,考古工作者在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早期吳縣張陵山遺址上層墓葬中,發現了一件人形的玉觿。
↑↑↑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 人形玉觿
這件玉觿從側面看,呈人形,一頭較寬,另一頭較尖,呈扁平角狀,兩端采用透雕技法雕刻出鏤空的丫形紋樣,這件玉觿距今約有50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玉觿。
從材質上看,玉觿大多取自于天然材料,包括:獸骨、牙骨、玉石等等。其中,玉石較為稀少,且加工難度較大,所以,玉制觿可以說是當時的奢侈品。
↑↑↑玉觿 良渚文化 南京博物館藏
這一時期的玉觿,頭寬角尖是典型特征,是古人用來解結的工具,以實用性為主。
商代
商代的玉觿,在形制上主要分為兩種。
一種是圓棒式,似錐;另一種則為彎形片狀,下端尖銳,上端有孔,可穿繩系于身上;
↑↑↑獸首玉觿 商代 故宮博物院藏
下面這枚現藏于天津博物館的龍首紋玉觿,上端呈龍首狀,下端呈雙面刃狀,器身刻有三角紋樣,在頭部有一鏤空圓孔,可供佩戴之用。
↑↑↑天津博物館 商代 龍首形玉觿
相對于新石器時代,這一時期的玉觿,造型及紋樣都有了一定的發展,功能上仍以實用性為主,兼具裝飾性。
西周
到了西周,玉觿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從造型上看,這一時期的玉觿,除了前朝時期的錐形和彎形外,前端呈龍形,尾部扭曲的龍形玉觿,逐漸流行起來。
↑↑↑玉龍紋觿 西周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藏
紋樣也較前朝更為豐富,出現了回紋、蟬紋、以及樣式較為復雜的龍紋、鳳紋等,有的玉觿上還刻有銘文。
比如,1990年,在西周虢國墓地孟姞墓中出土的“王白”玉觿,材質為青玉,前端呈龍形,龍張口躬身,龍腿前屈,龍爪著地,龍尾上卷,呈尖狀。
玉觿兩面飾有回紋、蟬紋,重環紋等,在玉觿外側棱上刻有銘文“王白”二字,這件玉觿是虢國墓地出土的唯一的一件帶文字的玉觽。
從功能上看,除了以實用性為主的玉觿外,還出現了具有象征意義的玉觿。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是玉觿發展的頂峰時期,造型、紋樣、雕刻技法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雕刻技法上看,寬端多采用鏤雕,器身飾有陰線和淺浮雕云紋,鏤空與各種簡化的紋樣相結合,使得動物的造型更加形象生動。
↑↑↑玉觿 【春秋】 寶雞市鳳翔縣秦公一號大墓出土
從造型上看,除了前朝時期出現的龍形玉觿外,還出現了刻有虎、牛、鳥等動物形象的玉觿,在其頂部雕有一孔,用于穿繩,可作為配飾系于身上。
在臨淄商王墓中就曾出土戰國玉觿,頂端便呈牛角形,圓口,口上飾有一孔,尾部呈尖狀,身體彎曲成自然的曲線,素面光華,無紋樣。
↑↑↑臨淄商王墓 戰國玉觿
春秋戰國,諸侯爭霸,各國服飾風格迥異,玉觿除了傳統的中原樣式外,還出現了各具特色的秦式、楚式、越式。
↑↑↑戰國 龍紋玉觿 河北文物研究所藏
比如下面這件出土于西安市長安區茅坡村的玉觿,頂端呈方形、尾部呈尖狀,頭身分布明顯,兩面均刻有方折線龍紋紋樣,是典型的秦式龍紋玉觿;
↑↑↑西安市長安區茅坡村 玉觿
而下面這件戰國時期的白玉鳳鳥紋玉觿,頂端為鏤雕鳳鳥,尾部尖銳如錐,器身采用陰刻技法雕刻“卷云紋”、“花蕾紋”等,具有典型的楚式玉觿特征;
↑↑↑戰國時期 白玉鳳鳥紋玉觿
雖然玉觿的造型多樣,但繩結終究不算方便,所以,一種操作相對簡單、名為衣帶鉤的器物在這一時期出現。
之前,J先生曾在文章:它曾改變了歷史,是古人腰間的奢侈品,閑談帶鉤發展史
中專門介紹過這一器物。
↑↑↑戰國 錯金銀帶鉤
在使用的時候,將帶鉤固定在皮制帶身一端,鉤首穿過革帶另一端的小孔,革帶開孔端有諸多小孔,可以根據腰圍調節,與今天的腰帶十分相似。
由于衣帶鉤的出現,古人便不再需要將腰帶打成死結,玉觿逐漸失去了實用意義,慢慢演變成為一種象征身份與地位的裝飾品。
↑↑↑戰國 鳳形玉觿
所以,這一時期出土的玉觿,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多發現于高等墓葬中。
西漢
西漢,是玉觿發展的最后一個頂峰時期。造型精美、工藝精湛、數量豐富是這一時期玉觿的主要特征。
↑↑↑鳳形玉觿 大葆臺2號墓出土
隨著國家統一,秦式、楚式等樣式各異的玉觿消失,玉觿的風格逐漸趨于統一,簡單的細長牙狀和寬三角成為主流。
下面這件出土于劉充國墓的鳳首玉觿,弧形,頂端為鳳鳥形,鳳冠下有一圓孔,器身雕以臥蠶紋,輪廓規整,頗為精致。
↑↑↑鳳首玉觿 劉充國墓出土
漢代劉向的《說苑·修文篇》中記載:“能治煩決亂者佩觿”,從這里不難看出,這一時期的玉觿逐漸失去了實用性,成為人們身份與地位的象征。
在南越王墓中就曾出土兩件龍形玉觿,這兩件玉觿被放置在手中,可見,這里的玉觿并不是用來解繩子的工具,而是作為手握被放置在手上。
備注:
手握:古人下葬的用品之一,古人去世下葬時,為保持身體平衡,兩只手心里各握有一定的實物,一般是玉器制成。
東漢
東漢以后,玉觿逐漸衰落,造型相對前朝更加簡約。
在山東濟寧蕭王莊墓群一號漢墓中曾出土一件玉觿,白玉材質,兩端為褐色,較寬的一端正面飾有螭虎,背面飾有鳳鳥,尾端成卷曲狀,器身上刻有簡單的陰線紋樣。
隨著衣帶鉤、帶扣的流行,玉觿失去了用武之地,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
明清時期
到了明清時期,受仿古風潮的影響,出現了大量的仿古玉觿。
這一時期的玉觿,已經不再具有實用性,成為了一種裝飾性的飾品,無論是題材、造型,還是工藝,都較之前有了極大的提高。
↑↑↑玉羊首觽 清 故宮博物院藏
造型多樣,工藝精湛,線條流暢的玉觿更是數不勝數,即使到了今天也是難得一見的佳作。
↑↑↑白玉龍首觽 明早期 故宮博物院藏
J先生說:
玉觿雖小,但它卻承載了我國上千年的文化,是古人智慧的結晶。
它因人們的需求而生,又因人們的需求而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雖然到了今天,人們已經不再需要玉觿這種器物,但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向往,自始至終,從未變過。
(注:本文圖片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