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沙頭角,大家都會想到中英街。在現在中英街內,有且只有一條自然村落,那就是沙欄嚇村。沙欄嚇為吳姓客家村落,于康熙初年遷來沙頭角一帶定居。
沙欄嚇村航拍圖
@方志廣東
沙頭角地區在客家人未進來之前,當地沿海的原住民是來自福建、粵東沿海的福佬人以及漂泊不定的水上疍家人。客家人的到來,給沙頭角本地的社會生活帶來了新的色彩。
吳氏發源
相傳吳氏傳姓始祖為仲雍公,周太王古公亶父之次子,字執,號虞仲。四十一歲時,為使幼弟季歷得繼周太王之王位,遂與長兄泰伯并有讓德,同犇荊蠻,建國勾吳。長兄泰伯卒后,因無后嗣,仲雍公世襲兄位,在位六年,育有二子,長子名季簡,次子名居簡。
泰伯奔吳
仲雍公卒后,葬于江蘇省常熟縣虞山。爾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仲庸公三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周章追封仲雍公之長兄泰伯公為吳伯,至此,吳泰伯即為吳氏的開姓始祖,而仲雍公為吳氏傳姓始祖。
到了仲雍公十八代孫壽夢時,吳國開始稱王,建都平江(今江蘇吳縣)。吳王壽夢育有四子,長曰諸樊、次曰余祭、三曰夷昧、四曰季札。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
吳國譜系
后諸樊、余祭、夷昧之后裔,并稱總堂號為“渤海堂”,季札之后裔,稱堂號“延陵”,并同時衍生出吳氏后裔許多分支衍流堂號名稱。
渤海堂在政治上發展,出現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吳國被越國所滅后,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吳國滅亡后,夫差的太子吳鴻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還繁衍于江浙、安徽、山東、河南境內的一些地方。隋唐時期,吳氏已廣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
開基沙頭角
根據《大埔吳氏族譜》記載,南宋嘉定年間世居福建永定的吳文偕(五四郎)為避汀州寇亂,遷徙至潮州大埔巒洲都大新村開基,為入埔始祖。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正式宣布廢止“遷界令”,次年解除“禁海令”,“遷海復界”給地處山區的客家人走出山區,來到沿海創造了機會。由于遷界區原籍居民回遷很少,為鼓勵移民墾荒,恢復生產,廣東地方政府出臺了一些優惠政策,如免除稅負,官給耕牛,資助移民發展生產,對于招墾得力的官員,給予升職獎賞等等,鼓勵外地移民大量遷往“展界區”。
新安縣遷海示意圖
@《深圳通史》
從這時起,大量原居山區的閩粵贛客家人,紛紛移民來到“復界”區,進行墾荒創業。吳姓是“復界”后被招墾的首批墾民,成為從大山走向大鵬灣的濱海客家人。
根據同治二年(1863)的《吳氏族譜》以及1918年《三省總族譜》所載,明末,大埔縣的吳均端父子到博羅生活。約二三十年后的康熙初年,吳均端去世,其子吳尚儒攜家眷到新安縣的沙頭角開基。
50年代的沙欄嚇村
@吳天其
吳尚儒移居沙頭角時,是與其夫人羅氏的族人結伴而來。當時,他們用兩個框分別裝各自祖先的香爐,用擔子從博羅挑到沙頭角。在長途跋涉后,由于擔子經常換肩挑,雙方分不清各自祖先的香爐,于是吳、羅兩家約定不再聯姻。
一開始,吳羅兩家定居在山咀,成為山咀村最早的村民。剛到山咀村時,吳、羅兩家仍以農耕為業,后來吳氏家族人口越來越多,便有人去沙頭角海邊捕魚。由于山咀離海邊有兩里多地,且沙頭角一帶山路蜿蜒,有老虎出沒。為了方便作業,于是出海捕魚的吳氏族人便在海邊的沙壩上搭寮居住。
30年代沙頭角一帶地圖
由于此處為出海口沿岸,海沙堆積成長長的一條沙帶,從山咀望過來,就像海中的一道圍欄,于是就取名“沙欄”。“吳”在客家話中與“魚”同音,吳氏認為,他們一定要到有水的地方才能發展。由于山咀沒有水,故久而久之,吳姓就從山咀搬到了沙欄居住。
來到大鵬灣畔的吳氏,他們改變了客家人“耕讀傳家”的傳統,學會了駕船、捕魚、織網,在沙頭角發展出了農漁兼顧的生產模式。新中國成立后,在劃分生產隊時,村里的三分之一的人在農業隊,三分之二的人在農業隊。
沙欄嚇吳氏宗祠
@方志廣東
在清朝后期,吳氏因家族人口壯大,部分人繼續外遷。同治年間,吳尚儒的八世孫有三房人遷到了距離沙欄嚇村12公里遠的鳳凰湖村定居,并修建了一座二進的祠堂;光緒初年,吳清彥攜妻子林氏及二子朝達、朝遠遷到了離沙欄嚇一公里遠的擔水坑村;民國初年,吳盛宗一家及吳應宗之子子楊、子森、子勝、子楷攜家人先后遷往8公里外的澗頭村(簡頭村)居住。
吳氏與勘界傳說
1898年,在英國武力逼迫下,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據此,英國強租新安縣所屬977.4平方公里的土地和水域,租期99年。1899年3月18日,中英兩國勘界代表完成了“新界”界限的勘定,“中英街”就是在這次勘界后才逐步形成的。
中英雙方于沙頭角伯公坳下勘界
現在的中英街原來是河道,是由兩條小河夾住的。兩條小河都是沙頭角河分岔流下來的,一條在現在的深圳境內,一條在現在的新界境內。兩條小河的分岔點就在現在沙頭角關口南側的橋頭位置,并都流到沙頭角灣。
1899年中英勘界時,雙方確定以沙頭角河為界,用木牌做勘界標記。最初木牌是插在目前深圳管轄的沙頭角河邊,這樣沙頭角和東和墟就全被劃給了港英。
清光緒二十五年二月初五至二月初七(1899年3月16~18日),中英勘界人員在沙頭角勘界。中方勘界代表王存善(左前一低頭站立者)和英方勘界代表駱克(左前二手扶界樁者)在沙頭角海岸邊豎立界樁。照片拍攝的位置就是今天的中英街歷史博物館。
沙欄嚇的村民不愿被英國人管理,成為英國的臣民。在中英官員白天勘界回去后,一個叫吳子魁的沙欄嚇村民連夜帶著村里的三十多個年輕人將插在北側沙頭角河的勘界標記木牌,插到了西側的那條小河邊上,就這樣沙欄嚇村就留在了中國的管轄范圍內。
沙欄嚇魚燈舞
客家人在喜慶的日子都會舞麒麟,沙欄嚇吳氏除了舞麒麟外,還會舞魚燈。這或許因其姓氏“吳”與“魚”同音之故,吳氏在心理上就喜“水”。吳氏舞魚燈已有兩三百年歷史,已成為沙頭角乃至全深圳獨樹一幟的特色民俗。解放以前經常被新界、大鵬灣一帶的鄉鄰請過去演出,還去過惠州、廣州、佛山等地演出。
@深愛海洋
一開始的魚燈舞是吳氏從大埔縣帶過來。在結合吳氏出海捕魚的歷史、新安縣本地元宵“張燈作樂”的習俗以及對新生活的期盼之情后,吳氏族人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沙欄嚇魚燈舞。
魚燈舞從魚燈的模樣看,大多是角魚、火點魚、丁公等近海淺水魚類,還有紅鯉、青鯉等淡水魚。魚燈舞一般在晚上進行,表演場地不需其他燈光,舞者低馬步俯身曲背,巧妙地藏于魚燈背后,主要突出魚燈的形象、魚燈的舞姿。傳統的魚燈舞在新魚燈啟用和每次表演之前祭祀,均有一套儀式,具有較強的民俗性。
魚燈舞的伴奏以鑼鼓為主,配以嗩吶、笛子、二胡等樂器,在熱鬧的鼓樂聲中,蝦兵蟹將款款而行,之后隨著緊鑼密鼓聲進入狂舞。漁民們利用民間武打的弓步、馬步和魚躍蝦跳的動作,表演出一套套追魚、捕魚、吃魚的行動場面,情節短小精悍,情趣盎然。
沙頭角魚燈舞有一個特色:清一色的男子舞蹈。在沙欄嚇村300多年的歷史中,只有男子才能參加魚燈舞演出,而且在開光儀式上女性家族成員都必須回避。
@鹽田區圖書館
在破四舊期間,魚燈舞活動被迫停止。到了上世紀90年代,沙頭角文化部門和沙欄嚇村委,積極發揮村中老藝人的作用,重新制作各式魚燈,使中斷了一段時間的傳統魚燈舞,又恢復了排練和演出。在吳天其、吳觀球等人的努力下,魚燈舞重放異彩。
@沙頭角讀書與生活
2003年,沙頭角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魚燈舞之鄉”。魚燈舞則在2006年列入深圳市和廣東省兩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讓我們一起來談談深圳歷史
2021-09-03
2021-08-28
2021-08-26
資料來源:
《深圳客家源流》
《深圳民間節俗》
鹽田區圖書館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