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我又更新了!
作為一個墓地愛好者,巴黎真是能給我帶來源源不斷的素材。這座歐洲大陸上絕對無法避開的城市有太多故事埋藏在地下,今天想隆重推薦一下巴黎地下墓穴:Catacombs。
巴黎地下墓穴其實一開始是一個采石場,一個盤根錯節的地下世界在這個歐陸明珠之下悄然運作著,直到18世紀末瘟疫爆發,越來越多的人去世,公墓已經完全無法負荷,于是人們開始將尸體轉移到這座已經廢棄的采石場,也就成為了現在的地下墓穴。
我發現,歐洲用人骨做裝飾的建筑或景點有不少,捷克的人骨教堂,塞爾維亞的人骨骷髏塔,還有巴黎這座地下墓穴。這可能和中世紀那場席卷歐洲的大型瘟疫有關,一場突變讓墓地供不應求,土葬的習俗又很占空間,最后也許就有了這么一個折中的解決方法吧。
由于是采石場改建,這座地下墓穴是由很多條長長的甬道連接的。想要進入墓穴的主體,先要走過一條非常長的甬道。當時還是疫情期間,各個景點都是門可羅雀,和我們一路走過來的只有另外一名游客。
在漫長的甬道上, 我們默不作聲, 就這么一前一后地走在 看不到盡頭的 隧道, 耳邊只有排風管道 微弱的 震顫聲,似乎 雙方都在等對方開口,才能確認 那邊確實是一個活人 。
好在,這種尷尬且微妙的同行終究還是有結束的那一刻。進入墓穴主體之后,視野也變得開闊了起來。地下墓穴埋葬了不同年代死去的尸體,頭骨、髖骨、腿骨分門別類,被做成了這個地下世界的墻面和天花板。
我其實并沒有參觀過歐洲其他的人骨建筑,第一次看到這么多數量的骸骨還是有些震撼的。
600萬具尸體,這得搬多少次才能搬完啊...而且當時也沒有電,得靠蠟燭照明,還得把這些骸骨風干,拼接,再黏合,最后再根據墓穴的形狀進行拼貼。萬一墓穴里面氧氣不足,拼貼的師傅工作做到一半缺氧了,這墓穴里就又要多一具尸體了。
但不得不說,即使是在那樣一個 如同世界末日的 背景下, 這座地下墓穴依然 充滿了藝術感 。 和 地上的那些 博物館和教堂相比, 這里少了很多色彩和 圖形的搭配, 完全由人骨堆砌的 裝飾 多了一分粗獷和野生的 魅力,但 細節處也能看出當時的設計師依然想要 后人在參觀時少一些 對于死者的恐懼,多一分 美的追求和欣賞。
可以看到眾多髖骨堆砌的墻面上用頭骨拼出的心形圖案,即使死亡也不能帶走對愛情和美好的向往與表達;
你也可以看到 頭骨 拼出的十字架, 是 極端環境下 對信仰的追尋,也可能是 死亡壓迫下 的質疑,又或者是絕望中留存的最后一絲希望;
作為一個博物館, 整個 墓穴 幾乎沒有任何文字 介紹 ,那些掩蓋在600萬具尸體背后的故事,情緒,人物,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解讀。
和地上的陵園相比,地下墓穴逼仄的空間和密密麻麻的骸骨確實會讓人有點不適,幽閉空間的那種壓迫感會讓人不自覺地感到一股冷意,而隨著你在墓穴呆的時間越長,這種面對尸骨的恐懼會逐漸變得麻木,最終看到更多的尸骨,也不再會掀起任何波瀾。
這種感覺還挺奇妙的。
走到后面,有一片墓墻上寫了這么一句話:死亡時,我們放下了一切。
那些活著的時候在乎的東西,在 死亡來臨時 似乎都可以被放下了 。 金錢,事業, 家人 ...到底哪些是 死去的時候 放不下的呢?
人在知道自己即將死亡的那一刻,會想什么呢?是為自己終生未完成的事業感到遺憾,還是擔心自己的家人子女,又或者,什么都不會想,安靜的離去?
這個問題似乎永遠沒有答案,就像墓穴的這些已經去世200年的人,他們就被陳列在這里,不提出任何問題,不帶來任何解釋,一切都由每一個來參觀的人自行解讀。
如果有機會,你會想去地下墓穴看看嗎?
要想去的話,那個墓穴挺深的,而且沒電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