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版《牛郎織女》
--秘藏客家人的愛情密碼
文/林東祥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古詩十九首 迢迢牽牛星(漢)】
七夕到了,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說在華夏大地廣為傳誦,成了追求美好愛情而歷經磨難堅貞不渝的永恒典范。而客家人也有相似的傳說故事,茲舉二篇
第一篇,《趙玉粦與梁四珍》:這是廣泛流傳于閩粵贛客家地區的民間說唱本,以前都由流浪藝人(乞丐或身體殘疾者如瞎子、麻風病人)演唱,每到一地一村,流浪藝人往往挨家挨戶演唱,鄉民則打些米或雜糧作為酬報,藝人們唱的劇目多為《梁四珍與趙玉粦》(以下稱梁劇)、《孟姜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筆者記得小時候鄉親父老點的最多的劇目就有《梁劇》,可見《梁劇》在客家地區廣受底層民眾歡迎的程度。
《梁劇》的主要劇情故事是:故事發生地為廣西梧州府,趙父梁父同朝為官,門當戶對,梁四珍從小由其父許配給趙玉粦為妻,不料趙家因水火天災,全家只剩下年幼的一貧如洗的趙玉粦,梁父見趙家落魄,逼迫四珍改嫁當地富戶,四珍不從,凈身出門出嫁玉粦,割草賣柴助夫讀書,艱苦度日,為籌集上京趕考資費,梁賤賣金釵,十里相送,情意堅貞不渝,趙玉粦在京獨占鰲頭高中狀元,此時恰逢四珍父六十壽誕,四珍前往祝壽,因貧困兩手空空遭大姐二姐三姐百般挖苦羞辱,而趙以狀元身份衣錦還鄉,到梁府時喬裝賣唱乞丐為梁祝壽,竟被侮辱驅趕,趙梁夫妻相見,分外凄涼,此時趙勸梁改嫁,但梁矢志不渝,后趙亮出狀元身份,懲罰勢利親朋,梁父削職為民,三個姐夫抬轎,三個姐姐燒火做飯筢扇做下人粗活,在鄉民面前出盡洋相,鄉民拍手稱快,后趙梁夫婦共生九子,皆登科及第,苦盡甘來,享盡人世榮華富貴。
第二篇是漢畬民族融合的凄美的愛情故事:很久以前,中原來的漢人來到該地開發荒莽,傳播文明,當地也有土著畬民生活,但漢畬不通婚,一個英俊的客家后生和勤勞聰明的畬家妹子好上了,他們私訂終身,山盟海誓,但又不敢聲張,不能公開,因為畬漢通婚不為世俗所容,可能會殺頭或沉塘。后來畬妹懷孕偷偷在后生的牛欄里生下一男孩,后生告訴父親,說牛欄里母牛生了一孩子,父子收養該孩子,后來,畬家妹子嫁與他人,在出嫁途中殉情跳崖自殺。那后生聞訊,悲痛欲絕,把妹子尸首背回牛欄中,第二天,牛欄已成平地,后生的后裔把牛欄當作祭祀之地,稱為“牛欄祖地”。
后生傷心之余,編了一道泣血的童謠給他兒子唱“火螢蟲,桔桔紅,夜夜下來吊燈籠。燈籠里面一枝花,畬家妹子入人家。茶一杯,酒一杯,打扮新施人(新娘)大路歸。大路歸,石按腳;小路歸,芒割腳,芒頭尾上一點血,芒頭鋸下一節腸,爺子(父親)見哩出目汁,哀子(母親)見哩叫(哭)斷腸,下晝老虎打(吃)媒人。”
在第一個故事里,針砭親朋勢利,世態炎涼,趙梁遺世獨立,發奮圖強,憑趙苦讀而咸魚翻身,懲罰目光短視之人,光宗耀祖,榮華等身,既是客家人對忠貞愛情的謳歌,也是封建社會客家人對改變窮苦命運的幻想和希冀。
而第二個故事仿佛更接“地氣”,客家人飽受戰亂流離之苦,來到蠻荒之地,必須生存扎根和發展,與當地畬民必然會有激烈的沖突,牛欄祖地客畬婚戀的故事
一個鮮亮的鏡子,從中既映照著漢畬融合的艱辛,也昭示著克服困難,永不停歇和止步的進取精神,當然也歌頌了客家人與當地人純潔美好的愛情,苦難的一頁終將翻去,而傳說故事像烙印一樣永遠鐫刻在客家人精神內核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