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一程,水一程,人生旅途,櫛風沐雨,風雨兼程。有人說,孤獨是人生的永恒;也有人說,陪伴才是永遠的長情。其實,無論是永恒,或者是長情,只要最適合自己的,才是最美好的生活。世間若有唯一,唯一只有自己。
《水宿聞雁》
【唐】李益
早雁忽為雙,驚秋風水涼。
夜長人自起,星月滿空江。
此夜,詩人行舟水上,無法投店安睡,只好靜臥船艙之內?;蛟S,由于長途經風歷雨,雖然一路疲累,卻心事重重,導致難以入眠。恰在此時,耳邊聽聞雁鳴,橫掠過寂靜長空,深深扣動心弦。輾轉反側之下,詩人思緒良多,有感于此,因而成詩。
“早雁忽為雙”,想來季節尚未深秋,否則何來“早雁”或“驚秋”之說。詩人無數細碎的心思,全都隱藏在簡單明了的“忽為雙”三個字內,充滿了對幸福事物的“嫉妒”之意,卻偏偏十分合適,圓滿地刻畫出詩人形單影只的模樣,彰顯著難以排遣的孤單之情。
詩人用字講究,其每每獨有深意,不可輕易無視,比如“忽”字里深藏著的那份驚訝,還有無處不在的“酸味”,都非常貼切于一個遠離家園、漂泊異地的旅人形象。他對雙飛雙宿大雁的羨慕,基本上都落實在自身的需求方面來考慮。因為他是孤零零的,所以毫不掩飾,如此直白。
“驚秋風水涼”,大雁早已飛過,灑落聲音,遺留身影,使孤身在外的詩人驀地醒悟過來,原來在不知不覺之間,秋天已經悄悄地來到身邊。夜風幽幽,從黑夜深處吹來,拂過水面,侵襲人身,頓時遍體生涼。
這一句中的“涼”字,有的詩集本子作“窗”,以為秋水本有涼意,再用一“涼”字顯得累贅,有畫蛇添足之行為。實質上,“驚秋”是詩人對秋天降臨之態度和神情,而夜風拂水而至的“涼”,則來自于詩人觸覺上的感受,或者心靈上的體悟。而換一“窗”字,由虛而實,實則實矣,則全詩立馬由活泛而變得過于呆板,毫無思考余地。
“夜長人自起,星月滿空江”,此句意承上面而來,因為聞雁鳴而睡意全無,詩人只好起身來到船甲板上。換了方位,再加上夜風吹體,精神一振,眼前頓時一亮:空闊寂寥的江面,繁星與殘月鋪滿,天地如此廣大無垠,而自身卻如此渺小微薄。
此處“夜長”既有現實時間上的某種可能,但更多的卻源自詩人內心深處的困擾,一種光陰虛度,時不我待的緊迫感,不斷地催促和激勵,使人驚醒而奮發。和人相對應的,是自然萬物,置身其間,不禁油然而起:“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之感。或許如此,才要把握有限的生命,不負韶華,方是正道。
在詩人筆下,不管事物如何華麗,還是怎樣簡陋,都需要切合于服務的對象,即內心所闡釋的。否則,無論再逼真,或再優美的風物,都只會落得下乘,即辭不達意。所謂“情由景生,情景相照”,兩者之間,供需必須達到完美的平衡。歸根結底,景或物,都不可喧賓奪主,側重點一直都在人之情感。
縱觀本詩,文字簡練,渾然圓融,毫無生僻偏頗,盡皆通俗易懂,明白如話。詩人尤擅借景抒情,情蘊于景,把想要傳遞的深層旨趣,一一藏匿于短小的篇幅之內,使人透徹字里行間,仔細體悟背后蘊含意味,愈加增添諸多情趣,更富藝術魅力。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