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有罪論」的大行其道,到底是個體的道德敗壞、認知羞恥,還是一個社會的悲哀?我想,一個稍微正常的社會人,都能明辨對否。而在刑事領域,也有一個與「受害者有罪論」相類似但又完全不同的概念——「被害人過錯」。它們之間有啥區別呢?···
文 | 朋禮松 律師
我們總說感同身受,但是在面對他人受到傷害或痛苦之時,作為一個旁觀者,其實我們根本就做不到感同身受。可是即便如此,那面對他人的痛苦,至少也應保有理性與良善,說得直白點,就是自己要有腦子,不能「惡心」。
最近接連有熱點事件曝出,從阿里女員工被性侵事件到全季酒店夜半赤身闖入女顧客房間事件,事件中的「受害者」都是女性。而在這兩個事件曝光于網絡后,多數人還是理性聲援,對受害女性表示同情,并要求有關機關徹查事件,要求有關企業正視問題等,這些都是正常不過的態度。 可是, 就是有那么一批 惡臭者, 非要站在一個非 常人的角度,對 受害者提出 批評,甚至是 人格攻擊和侮辱。僅舉出兩例 :
截圖來源于受害者的新浪微博評論
可以看到,在全季酒店事件受害者的新浪微博底下,這兩個荒唐可笑言論的點贊量,居然達到1.2萬之多。這是什么概念?那意味著在這些被發出來的言論背后,至少站著1.2萬,甚至是更多的支持這些言論的惡臭者。這些「受害者有罪論」,著實讓人驚掉下巴。
當然,我們也不是第一次看到如此惡臭的言論,每每遇到女性受害者的相關事件進入公共視野的時候,我們總會聽到「蒼蠅不叮無縫的蛋」,「一個巴掌拍不響」等這種混賬論調,不管他們到底是為了吸吮流量大餐,還是為了博眼球,彰顯自己那破敗的價值觀···他們這些「受害者有罪論」的背后,切切實實都是對受害者的「二次傷害」。
但可能有人會問,在刑事案件當中,不是還存在被害人過錯的這一說法嘛,為啥你就如此不作區分地說受害者有罪論的不是?所以,我就結合「受害者有罪論」以及刑事話語中的「被害人過錯」,跟大家談談二者的區別。
首先,我不能對「受害者有罪論」作準確性的概念表述,因為個人的理解可能會有偏差,泛化來理解那就是一種將相關 事件的發生歸咎在受害者身上的論調。所以,為了方便判斷 什么觀點是「受害者有罪論」之時, 我自認為有一個參照,那就是 —— 受害人在被侵犯的事件中,其所做的某些事情(或舉動)是否合乎道德或合乎法律。
比如在女性穿著暴露被性侵犯的案件中,我們可能會經常看到這兩種說法:
說法1:因為你穿著暴露,所以才會被人盯上,被人性侵; 說法2: 你穿著暴露,可能是誘發施害人對你性侵犯的原因之一,但這不是受害女性的過錯。
很顯然,上述說法1 就是典 型的「受害者有罪 論 」。 按 照 上述的判斷標準 ,受害女性穿著暴露,并不違反任何法律,也不 違反 所 謂的公 序良俗, 也 并非 道德 低劣之舉 , 那為何需要將施害人的 侵犯行為歸咎于 受 害 女性,并提出受害女性有過錯的價值 判斷 。 而說法2則是一種案件發生的歸因,而并未將施害人的侵犯行為歸咎于受害女性,也不夾雜對受害女性的價值判斷。
所以同樣是前述這種情境下,受害女性的穿著暴露,是不是刑事語境中的「被害人過錯」呢?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什么是刑事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朋律師也檢索了一下,其實并無明文規定對此概念予以界定,倒是發現在一個指導性案例中,找到了相對權威的解讀:
“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是指被害人出于主觀上的過錯實施了錯誤或不當的行為,且該行為違背了法律或者社會公序良俗、倫理規范等,侵犯了被告人的合法權益或其他正當利益,客觀上激發了犯罪行為的發生。” (來源于《刑事審判參考》第1368號)
所以,按照上述概念所圈定的標準,那刑事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至少需要同時滿足四個條件——“被害人主觀上有過錯+被害人存在行為不當+侵犯施害人的正當權益+過錯行為與犯罪發生有關聯”。
咱再看前述「受害者有罪論」中對受害者過錯的那些論調,其實沒有任何一個條件可以滿足,連勉強靠得上都達不到。所以,這些「受害者有罪論」的論調,不僅是公共討論中的“惡言”,也不可能在刑事法律中占據一絲被理解的余地。
當然,我也想起自己經辦的一起敲詐勒索案,施害人(被告人)張三因為自己的女朋友,被有家室的李四表達愛意,事后便以向李四妻子告發為由,向李四索要2萬元的錢財。而在這起敲詐勒索案件中,受害人雖是被勒索錢財的李四,估計李四也難逃輿論場上的「受害者有罪論」。但是落腳于刑事司法中,李四的所作所為也顯然滿足了前述「被害人過錯」的認定條件。后來,這個案子雖沒有爭取到免罰,但還是讓張三避免了牢獄之苦。
那似乎可以說,當刑法意義上的「被害人過錯」成立的時候,「受害者有罪論」就有了其可以立足的合理性呢?好像又不是那么回事~因為既然在被害人(受害者)被評價為有「被害人過錯」之時,其實就已經賦予了被害人(受害者)所涉行為(或舉動)的一種價值判斷,既有歸因,又有歸責,此時對受害者的評斷,實則已經不是我們所要反對的那種「受害者有罪論」。
說在最后:
在一個相對開放的輿論場中,面對一個公共事件,特別是涉及兩性話題的時候,我們很多人在進行公開討論或公開發言的時候,更喜歡簡單的“貼標簽”、“扣帽子”,甚至拿著自己充滿惡臭的“價值觀”,在公共空間里撒潑打滾,而全然忘記了這些荒誕語言背后的暴力,忘記了對受害者可能造成的二次傷害。如果你做不到“換位思考”,那也請平視且尊重每一個「受害者」。
所以,我們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這些荒誕且可恥的「受害者有罪論」。
因為,我們不能把公共討論的空間交給那些「惡心」的人。
@刑辯之道
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并標明作者和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