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勝
淮河路282號,對于一個普通的讀者來說,這可能就是一個門牌號碼,可于在這座合肥老市府大樓工作工作至退休的王老而言,這是他揮灑青春汗水的地方,那里辦公室的長明燈,影映了他日益佝僂了的背影,磨禿了的那支“新農村”鋼筆,見證了一份份公文的誕生歷程。回憶起在那里度過的日子,王老的老花鏡后面的眼睛突然明亮了起來,深情地對我說,那是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歷史總有盡頭
2006年7月11日,省城各家報紙都在顯目的位置刊登了這樣一條簡訊:合肥市政府老辦公樓將于本周正式“退役”。昨天,位于原市政府北樓西邊的市府大院最后一家市直單位合肥市財政局開始向新辦公大樓搬遷,預計到本周五全部搬遷結束。
這條消息的發表,等于宣布合肥市人民政府已經全部搬離老市府大樓,喬遷至政務新區新的辦公大樓辦公。從1956年到2006年,整整50年的歲月,合肥市政府老辦公樓終于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承載和見證了輝煌的歷史劃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合肥老市府大樓建于上世紀50年代,典型的前蘇聯建筑風格,曾是合肥市代表性建筑之一。退役之后,便開始了維修翻新,不過并沒有很大的裝修動作。大樓內每個辦公室仍是原樣,只有門統一刷成了栗色,墻面進行白色粉刷,老市府大樓的原有風格不變。
就在那一年,一份以合肥市政協副主席盛志剛為首的、有多名常委和委員聯合簽名的提案擺上了省市有關領導的案頭,建議保留并改造老市政府大樓,使其成為展示合肥歷史和未來發展規劃的博物館、展覽館,在老城區市中心培育形成一個新的旅游景點。
今天,當我們再次站在這座大樓門前的時候,王老看著門前車水馬龍的廣場對我介紹說,合肥市政府(時稱合肥市人民委員會)搬遷到這座樓辦公時,門前就已經形成了廣場的規模,那里是南淝河的古道,只是面積還不到現在的一半。20世紀90年代初,將其拓寬,把安慶路至阜陽路段全部納入,才形成了今天的規模。
頂撞了新來的書記
談起大樓的往事,王老如數家珍,他對我講述了許多他與這座大樓的故事。其中,他頂撞了新來的書記的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年月,正是宣傳王杰先進事跡的時候,王老當時還被稱為小王,奉命參與布展。一天,已經是深夜了,王老還在辦公室用宣傳色畫王杰同志的宣傳畫,由于特別專注,背后什么時候站了一個人都不知道,猛然轉身時,不僅嚇了一大跳,還碰翻了手里的宣傳色。
王老當年也是年輕氣盛,厲聲訓斥那個人,問他是誰,怎么半夜三更跑到政府大樓里來了。
那個人連連說對不起,說他是新來的工作人員,看見這間屋里有燈,就過來看看,卻被王老的宣傳畫吸引了,一直站在后面看了好半天。
后來,王老參加機關大會,意外地發現那天晚上被他訓斥的那個人坐在主席臺的正中央。趕緊向左右同事打聽,原來是新上任的市委書記楊效椿,當時,市委和市政府在同一座樓里辦公。
一座樓的前世今生
如果一座建筑也有血有肉有靈性的話,那它也一定像佛經里說的那樣有前世今生。事實上,合肥老市府大樓從市政府搬遷之日起,就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市民對此給予了關注,甚至提出了有關老樓三種未來的猜想,即轉為商業貿易用途、保留用于歷史見證,以及拆除后公開招標。一些論壇還引發了有關合肥市政府老樓去留問題的大討論。
一位市民給媒體寫信,表示看到合肥老市政府最后一批辦公人員已經全部搬了,這處房產自然成了香餑餑,衷心希望能把老市政府改造成“合肥博物館”,并陳述理由如下:
1、合肥是全國所有省會城市中唯一沒有市級博物館的,這個令我感到傷心啊。
2、合肥有著悠久的歷史,歷史資料、文物資料豐富,合肥也在打造全國重點旅游城市,也該給外地游客一個了解合肥的場所吧,不要老說什么三國故地,包公故里,我們希望看到的是真實的文物、歷史資料。
3、老市政府處在合肥的正中心,這里的商業氛圍太濃了,需要一個場所來讓合肥的市民來了解合肥的歷史,增加市民對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榮譽感。
筆者走訪了多名政府工作人員,他們表示,機關搬遷后,原有大樓和地皮均屬于國有資產,已劃歸相關的資產管理機構處理。在搬遷過程中,“四大班子”的工作人員中逐漸形成了一定的意向和“共識”:保留老政府大樓,盤活市委大樓所在地塊。因為原市政府大樓建成于上世紀50年代末,“資歷”最老,歷史意義和保存價值相對比較大。
手記
在合肥市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戴健的辦公室,他指著一溜排掛開的合肥市不同時期的地圖對我說,老市政府辦公大樓歷史上是天后宮和文昌宮所在地。20世紀50年代后期建設時,他才只有幾歲,但已經有了記憶。當年,辦公大樓建好的時候,許多市民特別是附近郊縣的都跑來看熱鬧,這座灰色“小洋樓”在今天看來不算什么,可在當年的合肥城里,那可是恢弘建筑。初建成的大樓中間五層,兩邊四層,后來才加了一層。
他也認為,老市政府辦公樓如能保留下來,可以改造成為合肥城市建設博物館,展現合肥設縣置地以來2000多年的城市沿革,南淝河的徹底改道,已完全消失的廬州古城門,唐宋時期老城區的大幅擴充,新區建設的蓬勃生機等等,真實再現合肥近半個世紀的城市建設史。
他在歐洲和澳洲游覽,看到大部分市政廳都是對外開放的。有的專門陳列城市歷史,有的經常舉辦繪畫和文物方面的展覽,文化氛圍很濃。1989年4月22日與合肥成為友好城市的丹麥奧爾堡,其市政廳建于1539年,迄今仍是斯堪的納維亞最大的建筑物之一,時常舉辦展覽會和國際會議。有著116年歷史的澳大利亞悉尼市政廳也是對外開放的,一樓常年用于城市歷史陳列,市民和游客可以隨意進去參觀。
戴主任特別提到老市政府大院里的一棵銀杏樹,說它已經有至少三百年的樹齡了,是名副其實的名木古樹,在老城區的樹木中樹齡最長,體量最大。
文獻實錄
民國元年,廢廬州府,設合肥縣,縣府機關位于今天的省博物館。
1949年元月,合肥解放,2月1日成立合肥市人民政府,地址仍在原合肥縣府處。
1955年4月,合肥市人民政府改稱合肥市人民委員會,后遷至淮河路282號。
1967年4月10日,成立安徽省軍管會合肥市工作委員會。
1968年,成立合肥市革命委員會,為黨政合一的地方領導機構。
1981年1月,合肥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將合肥市革命委員會改為合肥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合肥市人民政府開始搬遷至政務新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