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句調侃中國足球的話是這樣說的:“我們打球只要隔著網的都很強,把網拆了就不行了。”
這句話雖然聽著凄涼,但的確,只要隔著網的運動我們都很強,女排、乒乓、羽毛球皆可以佐證這一點,即便在網球也曾有李娜的閃光片段。
乒乓已經不用多做介紹,“小球推動大球”的故事早已印刻在歷史書上,“拿世界冠軍平平無奇,拿全國冠軍淚流滿面”的場景屢見不鮮。
在中國,乒羽一向被關聯在一起,密不可分,乒乓球的發展歷經波折,羽毛球的征途同樣如此。
永遠不回印尼
羽毛球在20世紀早期傳入中國,但發展緩慢,1956年第一次全國羽毛球比賽舉辦時,參賽隊員總共不過49人。
百廢待興的時期,羽毛球接軌世界則要從一批華僑說起。1953年,中國舉辦4球類運動會,時為印尼觀摩團成員的王文教和陳福壽在賽后和中國羽毛球冠軍隊伍進行了交流賽。結果王文教在對陣當時的全國冠軍時第一局15比0勝出,第二局于心不忍15比6勝出,祖國遠遠和世界脫節的技術水平讓兩位華僑青年心里五味雜陳。
回印尼之后,王文教和陳福壽計劃回國發展羽毛球水平,當時有3大阻礙,印尼的刁難、家人的反對、以及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國羽在國際羽聯中沒有合法席位,這也意味著王文教和陳福壽回國后將不能參加國際性賽事。而在印尼,王文教已經是羽球明星,職業生涯前途無量。
(左起:王文教、陳福壽、施寧安、黃世明)
兩相對比,20歲的王文教還是選擇回國,除了陳福壽,還有施寧安、黃世明也加入這個行列。
在決心回到中國的時候,王文教母親曾氣憤的說:“去了,就不要再回來。”
印尼移民局也表示:“可以去,但護照上要寫上不能再回印尼。”
1954年5月,四位少年踏上歸國之旅。
于是中國羽毛球接軌世界的那一剎那,就從四個血氣方剛的少年踏上回國游輪上的那一刻開始。
背后的印尼,是永遠不能再回去的地方,前面的中國,是少年心中的星辰大海。
潛龍在淵
四人回國后,國家以王文教、陳福壽、施寧安、黃世明為基礎,在中央體育學院成立羽毛球班,是新中國第一批“羽毛球國家隊”!羽毛球運動上開始步上專業正軌。
1955年北京第一次有了專業的羽毛球室內訓練場地。
1956年12月,中國第一個羽毛球隊——福建隊誕生。
1958年,中國羽毛球協會在武漢成立。
那個時候,條件的艱苦是不必多說,各地運動員在酷暑寒冬中依靠王文教和陳福壽編寫的教材訓練和摸索。隨后、湯仙虎、侯加昌、陳玉娘等人也相繼回國,中國團隊核心增多,發展的速度也加快。
因為不能參加國際比賽,世人對中國羽毛球的強大一無所知,那時的國羽面對兩次來訪的湯杯冠軍印尼皆大獲全勝,出訪歐洲,送給了那些質疑我們“中國人會打羽毛球嗎?”的歐洲媒體34場全勝。自此,國羽成為“無冕之王”!
1981年,世界羽毛球聯合會并入國際羽毛球聯合會,并承認原屬于世界羽毛球聯合會的中國的合法席位,中國開始在世界賽場亮相,同年7月美國世界運動會比賽,中國拿到5個項目的4項金牌。
1982年是中國羽毛球有意義的一年,這一年中國隊首次參加湯杯便進入決賽對戰印尼,印尼派出最強陣容,那些已經載入羽毛球史冊的人物,天皇巨星林水鏡、全英8冠王梁海量赫然在列。即便如此,中國隊還是在大比分1比3落后的情況下,以5比4完成驚天逆轉。中國羽毛球男團站上世界之巔,英國女王親自給他們頒獎。
(王文教捧起湯姆斯杯)
這一年,任總教練的王文教已經49歲,曾經少年們已經年至半百,后輩侯加昌等也走上了教練員崗位,但正是這一批人的耕耘,才讓中國羽毛球初入世界羽壇,就如巨龍出淵,君臨四海。
以此為基礎,1984年收獲尤伯杯,1986年同時囊括湯杯和尤伯杯,在1987年國羽包攬世錦賽五個項目冠軍。初入世界羽壇三四年時間,國羽已經展現王者之風。
奧運路途,起步坎坷
發源于伯明頓莊園的羽毛球現代比賽最初是紳士運動,在世界上更多地方羽毛球至今還是“后花園的游戲”!,羽毛球的商業化運作也一直未有大的起色,不像網球有大滿貫、足球有世界杯,奧運會一直被視為羽毛球運動的最高單項榮譽。
對于國羽的奧運之路起步并非如當初橫掃羽壇一般順利,1988年漢城奧運正逢國羽的強盛時期,楊陽、趙劍華、熊國寶、李玲蔚、韓愛萍、李永波、田秉義等強手如林,然而遺憾的是這一屆奧運會僅僅將羽毛球作為表演賽項目,不計入金銀銅牌。
而這屆奧運會的比賽資料也很難搜集到,僅僅只有一場李永波田秉義得第一的短視頻可以一窺當時的情況。
(1988漢城奧運會表演賽集錦)
坊間流傳一個傳聞,據說當時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觀看了羽壇皇后李玲蔚的比賽后被她的球技和笑容所感染,拍板將羽毛球定為奧運正式比賽項目。當然這個說法僅僅是個趣談,卻可以見到當時國羽在羽壇的地位和影響力。
1992年當羽毛球正式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時,國羽的成績卻不盡人意,僅僅只有女雙獲得銀牌,當時僅有男女單和男女雙四個項目,并且三四名不區分都頒發銅牌。
我們的女雙女單和男雙獲得銅牌,在男單方面則四強不入。
4年一次的奧運會有著太多偶然因素、身體、技術、簽運,乃至于球場的環境。如果你沒有林丹和李宗偉那時期的絕對統治力,是很難順遂的站到決賽場的。這一點從頭號種子參賽卻止步八強的趙劍華的經歷中可以佐證。
這第一屆羽毛球正式成為比賽項目的奧運會,印尼俠侶魏仁芳和王蓮香奪得男女單雙金成一段佳話,男女雙金牌則被韓國包攬,而男雙金牌得主之一正是如今的日本隊教練“樸柱奉”!
國羽在這次奧運會失利的兩大主因,一是老一代實力戰將到了職業生涯末期,經歷一個過渡階段。二是其他國家的技戰術水平也迅速提升加劇了羽毛球的競爭。
首金完成,漸入佳境
1996年,這一屆亞特蘭大奧運會中出現兩個變動,一是銅牌需要爭奪,二是由于歐洲人的積極建議,羽毛球混雙也成為比賽項目,羽毛球成為5塊金牌的項目。然而令歐洲人失望的是,他們自認為拿手的混雙,過了這么久的歲月仍然沒有歐洲人在此項目中奪金。
在這一年,也是少帥李永波上任改革之后出征的第一屆奧運會,中國隊的女雙葛菲、顧俊拿到唯一一枚也是國羽第一枚奧運金牌,從這一年起,連續五屆,女雙奧運金牌一直把持在國羽手中,直到里約奧運會才被日本松高拿走。
(葛菲、顧俊)
而以世界第一的身份出征奧運卻遺憾摘銀的董炯只能淚灑領獎臺,這一年打敗他的正是歐洲至今唯一一塊奧運金牌得主,現在的執著于5局11分制的世界羽聯主席拉爾森。
(拉爾森)
這也是奧運具有戲劇性的地方,董炯當時22歲的年紀是新晉世界第一,他此前對年至30的拉爾森保持6連勝,但偏偏在奧運之前湯杯比賽中在第二局13比2的巨大優勢下最終被翻盤。而這心理優勢也讓拉爾森在接下來的奧運會中如魚得水,他并沒給董炯太多機會,在決賽以2比0拿下了這塊金牌。
除了這一金一銀,國羽還獲得了女雙和混雙的銅牌,雖然成績并不亮眼,但比第一屆已經是有所突破。
2000年悉尼奧運則是國羽在奧運上確立自己霸主地位的一年,在這一年五塊金牌僅僅有男雙金牌旁落,得主是有著雙打之神稱號的吳俊明與陳甲亮。
女雙的葛菲顧俊順利完成衛冕,也是羽毛球奧運會中第一個衛冕成功的冠軍選手,并且這一屆的女雙金銀銅牌全部歸屬中國,男單吉新鵬一黑到底,在決賽中擊敗的對手正是李宗偉里約周期的教練葉誠萬,同年的銅牌得主則是如今的男單組教練夏煊澤。
女單金牌則被小巧靈動的龔智超拿下,這一屆的混雙金牌得主則最有看點,男選手是如今的羽協主席張軍,曾經的“張一拍”。而女選手則是羽毛球奧運史上唯一獲得4枚獎牌選手高崚。
(張軍、高崚)
雅典之戰,新秀初登場
2004年雅典奧運會則是比較有趣的一年,這一年后來將要統治羽壇的林丹李宗偉第一次出征奧運。
林丹21歲便成為世界第一,出征卻慘遭一輪游。
未露鋒芒的李宗偉止步16強就已經是馬來西亞最后一個被淘汰的選手,還尚未承擔起馬來西亞的榮耀,回去“只想笑著干飯”!
而天才陶菲克兌現了自己賽前的狂言:“以前的男單金牌都是二流選手拿的,但這一次我就要拿金牌。”
這一年女雙包攬金銀,女單年近30的張寧則擊敗張海麗創造奇跡,混雙張軍高崚則成功衛冕,成為女雙之后第二個衛冕成功的奧運冠軍。
(張寧)
可惜的是男雙始終沒有突破金銀被韓國包攬,印尼和韓國的男雙那時始終是走在世界前列。
北京一夜,留下許多情
對于任何中國選手來說,在北京奧運會拿到的金牌絕對要更有分量和榮譽感。這一年,林丹飛天遁地,在決賽對李宗偉手起刀落,穩穩的拿下了男單金牌。
女單已經33歲的張寧則更是又創奇跡在決賽擊敗當時更年輕更有競爭力的謝杏芳衛冕成功,成為一段勵志佳話。
小將杜婧、于洋則是在不同區的衛冕冠軍隊友楊維、張潔雯出局的情況下捍衛了女雙榮耀。
這一屆的男雙則終于迎來了突破,“風云”登場,站到了決賽的舞臺,很可惜最終敗于印尼亨德拉基多之手,但這樣有競爭力的男雙是在李永波退役之后國羽第一次出現,也為國羽的整體優勢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當年的混雙雖然沒有國羽太多戲份,但卻頗有看點,獲得冠軍的正是李龍大,他和搭檔李孝貞均為兼項參賽,李孝貞更是在女雙也打進了決賽,爭取到了一屆奪兩金的封神機會。而當時的亞軍則是后來被稱為混雙女王的納西爾。
可以說這屆奧運會國羽也算在國人的矚目中交出了一份好看的答卷,而林丹、李宗偉、亨德拉、傅海峰、蔡赟、李龍大、納西爾等人都成為在往后十年中深刻影響羽毛球格局的傳奇人物。
倫敦之王、奧運之巔
我想12年的奧運或許已經不需要過多言語,林丹險勝李宗偉男單衛冕成功,風云力克泡沫拿到國羽第一塊男雙金牌。李雪芮異軍突起和王儀涵包攬女單金銀。趙云蕾則在這一屆同時奪得混雙和女雙冠軍,完成第一個奧運雙冠的成就。
最為可惜的是,國羽的女雙因為消極比賽最終被取消資格,一度成為眾矢之的,而這也可以看出在追求成績的路上,運動員、教練與賽制環境之間的博弈。
一場比賽的勝負往往包含了太多的因素。在眾多的因素中抉擇把握,最終站上領獎臺比想象中的艱苦汗水要更為復雜。
但瑕不掩瑜,繼2011年世錦賽包攬五金之后,2012奧運會再度包攬五金,彼時的國羽君臨羽壇萬國臣服。可以說成就一時之間,已經可以和國球乒乓相媲美。
盛極而衰、里約之行
沒有永遠的勝利,在巔峰的12年過后,國羽又經歷了上世紀曾面臨的過渡期,老將的退役和其他各國的迅速崛起對中國羽毛球做出了嚴峻考驗。
這一年最大的變動是自倫敦奧運會雙打每個國家的席位縮減至兩個以后,里約奧運男女單打的名額也削減為兩個。
最直觀的影響則是王適嫻,作為國羽的主力,12年奧運會李雪芮異軍突起在4選3中頂替了她的位置。而在里約周期,其實她仍可以在國羽前三的水平,然而名額卻變成了兩個,在3選2中,王適嫻再次失利,也因此讓這個羽球名將兩次都未能搭上奧運的末班車,成為一大遺憾。
這也是競技體育的殘酷之處,與隊友、與對手、與傷病、與轉變的規則,都要進行殘酷的比賽。最終能贏的那些人,寥若晨星。
這屆奧運會,女雙創造最差戰績,未能進決賽,混雙衛冕冠軍則多多少少受了情感變故的影響,僅獲得銅牌。女單除了王儀涵負于辛杜之外,李雪芮更是在半決賽中十字韌帶斷裂,讓人扼腕嘆息。
這屆唯一的亮點,是林丹諶龍對李宗偉的雙線包夾,最終成功保住了男單金牌。
(諶龍奪奧運男單金牌與女友王適嫻同臺領獎)
年過30的傅海峰更是和張楠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頻頻上演絕地逆轉,驚險刺激的拿到了男雙金牌。傅海峰也成為唯一一個衛冕男雙金牌的選手,國羽也完成奧運會五個項目都有選手衛冕成功的成就,而張楠成為男雙(2016年)混雙(2012年)奧運雙料冠軍。
(傅海峰、張楠)
兩枚金牌雖然依然是里約奧運上羽毛球金牌最多的國家,但難掩頹勢。傳統強項女雙的沒落、男雙本不在意料中的金牌,男單林丹的遲暮,以及女單以馬琳辛杜為代表的女子打法男性化的潮流,無不在向國羽提出重重考驗。
東京的夏天,危機與挑戰并存
自里約奧運會之后,世界羽壇格局急劇轉變,“二代賭王”復出在男單一枝獨秀,女子雨菲、小戴、因達農、馬琳、奧園希望等百花齊放,男雙則是印尼小黃人、老妖亨山、日本遠渡等互相斗法。不得不承認的是,如今的國羽已經不再是領頭羊,而是在復蘇之路上的追趕者。
以前幾天剛出爐的奧運抽簽看,國羽的簽運都不算太好,女單的陳雨菲和何冰嬌同區、男單傷愈的石宇奇則很可能碰上安賽龍和桃田賢斗。以及女雙的凡塵小組賽就要陷入苦戰。
如果悲觀的說,目前只有混雙比較有把握,并且也面臨著喬丹、東渡、沙西麗、菜肉丁的沖擊。
(鄭思維、黃雅瓊)
但樂觀的看,變化莫測的賽場有著各種各樣的可能,國羽的實力還有爭取那些可能的機會。
女單陳雨菲與暴瘦的何冰嬌表現都可期。男單傷愈的石頭和老將唯一的衛冕冠軍諶龍也都有自己的競爭力。
女雙凡塵和曾經爆發過的李杜也可以相互呼應。至于男雙,曾經的世錦賽冠軍雖然近兩年狀態不佳,但小組賽簽運較好,在奧運上拼搏一把或許也能夠一掃低迷的陰霾。
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局勢被打亂才會給奇跡留出更多位置。在群雄逐鹿之中,有人丟盔棄甲,必然就會有人功成名就。
國羽在東京的夏天,可能收獲奇跡,也可能遭遇挫折。
但作為一個羽毛球迷而言,我并不會因為國羽拿不了金牌而放棄對他的支持。作為國羽而言,拼盡全力,即便沒有太多耀眼的金牌,頭頂的陽光透過晶瑩的汗水,同樣能夠散出彩色的光。
即將開始的東京奧運,將會留下更多精彩的故事。
希望歷經波折的國羽將會在這趟行程中,有自己想要的收獲和領悟,在新的故事里,用球拍刻下自己的痕跡.......
END
圖片視頻| 網絡(侵刪請后臺留言)
文 | 無敵大白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