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8年,印象筆記和Evernote分別運營之后,兩個軟件在更新步調和功能開發上也變成各自發展。
本土的印象筆記這兩年功能迭代速度極快,但商業化的色彩也更濃重,APP上掛著的推廣,即使你開了專業賬戶也不勝其擾。不過作為一個從2012年就開始用的用戶,將近10年的積累,已經形成的使用習慣、很高的遷移成本,也只能邊吐槽邊繼續用。
國外的Evernote很長時間沒有關注了,似乎還保持著當年的調性,花樣不如國內版多,一直以核心功能為主打。
不過最近發現,Evernote上新了一個Tasks的新功能,這個功能乍一看和印象筆記2019年推出的“清單”功能類似,但試用過之后,發現兩者從底層邏輯上來說是不盡相同的,個人結論是:Evernote的“任務”在激發生產力的能力上,要優于印象筆記的“清單”。
兩者的不同,主要在于核心邏輯,是“從筆記到任務”還是“從任務到筆記”。
“筆記”是Evernote或者印象筆記的核心,圍繞筆記開發,新功能才能發揮更大的生產力。兩者的“清單(任務)”功能,也確實都在努力和筆記產生關聯,但產品邏輯并不相同。
印象筆記的清單更像游離于筆記體系之外的一個獨立的系統,筆記(甚至筆記中的一個詞、一句話)都可以生成為清單任務,但清單任務并不能插入到筆記當中。
這就造成了“清單”是一個單向度的系統,我們自己設計清單列表,在清單頁管理任務,但它與筆記(亦或是整個筆記系統)是割裂的,所謂“筆記與清單任務的聯動”,是無法雙向交互的。清單是清單,筆記是筆記。
簡單說相當于把一個清單APP塞進了印象筆記里,卻沒有與最核心的功能做有機融合。這樣反而增加了“清單”這個功能的使用負擔,沒有激發出更大的生產力。
就我個人的印象筆記使用習慣而言,所有的“項目管理”都是在筆記里進行的,這就使得清單只能成為一個“提醒工具”,而不是“任務管理工具”。
相比之下,Evernote Tasks的產品設計就令人舒心得多。
對于這個功能,Evernote官方是這樣解釋的:
我們相信,當把筆記和任務放在一起時,奇跡就會發生,因為你大部分任務的完整背景已經存在于你的Evernote筆記中。
我們本可以將任務管理作為一個單獨的問題來處理,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添加一個附加的To-Do管理器。
但其實并非如此,你的筆記生成了你的任務,你的任務也生成了你的筆記。我們認為筆記和任務之間的整合越緊密,你在工作流程中需要處理的摩擦就越少。
合并筆記和任務是有意義的,因為它使你現有的筆記更有價值,并且很自然地融入了Evernote 的世界。這意味著你可以在不影響注意力的情況下草草記下一個未來行動的想法,而且之后也不會忘記這個任務。
如果說印象筆記的清單是從“任務到筆記”的單向度,那么Evernote的任務,就是“筆記到任務到筆記”的雙向度。任務可以隨意插入筆記,并設定到期日、提醒、標記等,成為筆記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任務設定后會自動出現在側邊欄的任務管理器中,有三個維度:依筆記、依到期日、依標記,不需要如印象筆記般自己設定“清單列表”,筆記就是分類。
正如官方介紹所言:“任務位于筆記之內,這樣無需不斷在筆記和專門的任務管理器之間切換,造成你的工作流中斷”。
這種形式印象筆記的超級筆記其實也可以實現,方法就是:復選框+任務文本+日期,也可以設定成一級二級三級標題來凸顯。
但問題在于,由于印象筆記的清單系統和筆記系統是割裂的,如果你要設置提醒,就不得不重新輸入任務名,在清單系統中另建一個任務,工作流也就此中斷了。
不論是印象筆記還是Evernote,發展至今,已經不僅僅是一個筆記應用,而是變成了一個集第二大腦、資料庫、網盤、時間管理、團隊協作等諸多功能為一身的龐然大物。
但筆記的核心作用是始終不變的,如何將新功能有機地和筆記結合,也是產品開發者應該思考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