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雖然只活了二十六歲,但他在詩詞方面的成就不容小覷。王勃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初唐四杰”,且為四杰之首。
他自幼聰慧,敏而好學。古時候的神童很多,但很多都是小時候卓越,成人后泯然眾人矣。王勃則不同,在他二十六年的短暫人生中,他在不同的階段,都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幼年成名,才思敏捷
據史料記載,王勃六歲的時候,文筆便已很出眾。他的文章,自然流暢、引經據典,全然不像出自六歲兒童之手。小小年紀的他從此有了神童的美譽。
更讓人稱奇的是,王勃不急不緩,不急不躁,對古典書籍抱有極大的興趣。他沒有沉湎于贊揚,而是專心讀書。他九歲的時候,便能讀懂顏師古注的《漢書》,還撰寫了十卷《指瑕》,指證顏師古的不足和錯誤。十歲時,他熟讀六經.由此可見,王勃的優秀源于他從小孜孜不倦的學習。他也是一個沒有童年的孩子啊。
所不同的是,別的孩子是被父母逼著學習,他是主動學習。他這學習能力,讓多少成年人都難以望其項背。
十二歲至十四歲時,少年王勃又開始了學醫之路。他跟隨當時的名醫曹元,悉心學習。短短三年時間,便掌握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書籍。這孩子真是個奇才,不僅多才多藝,還曉得“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
未及弱冠,便已及第,被唐高宗成為大唐奇才
十四歲的王勃回到家鄉,等待機會參加考試,希望通過科舉考試,積極入仕,一展自己的抱負。
意氣風發的王勃,寫了《上絳州上官司馬書》等文章,深得劉祥道喜歡,面對這個少年才子的陳書,慷慨激昂、直抒胸臆的表述,劉祥道贊不絕口,稱其不愧神童之稱。
十七歲的王勃,通過幽素科試及第,授朝散郎,成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他寫的《乾元殿頌》,妙筆生花、綺麗卻不喧嘩,歌功頌德卻毫無諂媚之意,其中道理娓娓道來,高宗讀后,甚為驚喜,說他是大唐奇才。
名聲大振,成為“初唐四杰”之首,一首《滕王閣序》,成為名篇。
初唐,人才輩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杰”,并被推為首位。
公元675年秋天,二十六歲的王勃,路過南昌,正好趕上滕王閣建成。重陽佳節,閻伯嶼在滕王閣請客,邀請了眾多文學大家參與,原本是為了讓自己的女婿吳子章表現一番。
閻伯嶼邀請大家為新建的滕王閣作序,在場諸君心領神會,都推辭不寫。只有王勃意氣風發、不會假意客套。他思索片刻,從小報讀詩書的他胸有成竹。只見他奮筆疾書,筆力蒼勁,頃刻之間便寫就千古名篇《滕王閣序》。當眾人讀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無不拍手稱快。原本生氣離開的閻伯嶼,也被王勃的才華折服,“此真天才,當垂不朽!”。《唐才子傳》則記道:“勃欣然對客操觚,頃刻而就,文不加點,滿座大驚。”
除了《滕王閣序》,王勃還寫過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其中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被譽為千古名句,被歷代詩人引用借鑒。
他在這首詩中寫到:“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詩,很有畫面感,寓情于景,娓娓道來、情真意切。既寫出依依不舍,又毫不拖泥帶水,把朋友的友情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顯示了王勃寬闊的胸襟,也讓這首詩意境深遠、別具一格。
被收入教材的《詠風》,寫出了王勃的心聲。他年少有為,有志向,有才華,他借風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希望自己也可以品格高尚,德才兼備。
他在《詠風》中寫到:肅肅涼風生,加我林壑清。驅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松樹擁有高潔的品格,風起松聲,也是王勃內心的真實想法。
只可惜天妒英才,這樣一個才子在二十六歲時因為溺水驚悸而死。但他為詩壇留下90多篇詩詞,為唐代詩詞的發展做出的貢獻,一直被后人銘記。他的詩詞膾炙人口,詩家最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