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發揮的獨特作用舉世矚目,彰顯了其在面對急癥疫病時融預防、治療、康復為一體的特色優勢。在不少贊頌中醫藥工作者的詩篇中,“橘井流芳”這個詞頻頻出現。其實,這個詞和“岐黃之術”“懸壺濟世”一樣,都來自歷史久遠的中醫典故。
橘子原產中國,“生南國兮”,古稱嘉樹,楚國詩人屈原在千古名篇《橘頌》中以此詠物明志,贊頌其遺世獨立、橫而不流的高潔品格。在古音中,“橘”與“吉”諧音(在粵語里同音),不但寓意吉祥,而且有四悅宜人——“味悅人口、色悅人目、氣悅人鼻、譽悅人耳”。橘子氣味清新芳香,聞之令人提神醒腦,精神為之一振,中醫認為它有醒脾避穢、開竅安神的功效。橘子的皮、核、葉、絡均可入藥,在中藥里功效各有不同。就拿橘皮來說,曬干后陳化3年稱為陳皮,是一味芳香理氣藥,能止咳化痰,健脾開胃,可入膳入藥。在流感季或蚊蟲滋生的春夏,人們在制作一些防疫小香囊時,陳皮便是其中一味常用藥。橘皮的外層紅色部分叫橘紅,以廣東化州出產的化橘紅為最佳,被列入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是中國四大南藥之一。橘核可疏肝理氣、散結止痛,是治療疝氣的常用藥。橘葉能消腫散結、行氣解郁,主治乳房腫塊、兩脅疼痛等癥。橘絡是橘瓤上的筋膜,長于行氣化痰、通絡止痛。
“橘井”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已久,晉代名醫葛洪所著的《神仙傳》收錄了這一傳說。西漢文帝時,郴縣少年蘇耽遇一道士學的醫術,常為鄉民治病。得道后即將跨鶴飛升仙界,臨行前泣告母親說,自己已成仙,即將離去,不能再盡孝侍奉母親了。母親問他,他走了以后,自己依靠什么活下去,村民生病了找誰治。蘇耽說:“明年天下疾疫,檐邊橘樹,可以代養。井水一升,橘葉一枚,可療一人。”次年果然瘟疫肆虐。蘇母想起兒子的話,便將橘葉一片,井水一升,煎水給鄰里鄉親服用,眾人得以躲過瘟疫。四鄰八鄉的人遂聞訊前來求治,皆以得井水及橘葉而幸免于難。蘇耽被尊稱為“蘇仙公”,蘇家之井也被冠以“橘井”的美名。
自此,“橘井”逐漸和“杏林”一樣,演變成為中醫中藥的代名詞。而“橘井流芳”也成了贊譽中醫藥人防疫治病、濟世活人、醫德高尚的專用名句了。及至明代,“橘井泉香”典故已進入啟蒙讀物《龍文鞭影》,更深入人心。大醫李時珍采藥時為一新開張的藥店作下“橘井泉里龍問病,杏林山下虎求丹”的對聯。他編撰的《本草綱目》成書后,其好友王世貞是當時的文人高官,為其作序并賦詩曰:“橘井汲后綠,杏林種時紅。此橘復何憂?年年領春風。”于是當時不少中醫堂號、診所藥鋪大門都會貼上“橘井泉香”的對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生活多年,他在《西國記法》中寫道:“記醫以橘井、杏林。”清朝康熙年間,鎮江一正齋的外用膏藥在跌打損傷方面療效頗佳,一名叫陳鵬年的官吏患筋骨疼痛之證,使用一正齋的膏藥后獲愈。當他改任到山東、河南治水時,把膏藥帶到治河工地,大受當地人民的歡迎,被奉為神藥。有感于膏藥的神奇療效和獨特香氣,陳鵬年把“橘井流芳”的“芳”改為“香”,書寫了“橘井流香”四字,制成金字牌匾派人送給一正齋,以示彰顯。近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為回贈救治他的名醫何書田,也寫下了“橘井活人真壽客,簳(音: gǎn)山編集老詩豪”的對聯。創辦于明代的廣州陳李濟藥廠則自稱“橘井老字號”。
“橘井流芳”雖然只是一個傳說,但這個典故比三國時的“杏林”早了400多年。該史話逾千年仍膾炙人口,很多醫家著書立說時喜歡用“橘井”為醫書取名,這已經成為約定俗成的中醫文化現象了。“流芳”更寓意著中醫藥源遠流長,造福世人,恩澤綿長。(來源:生命時報,作者:佛山市中醫院中醫師 禤影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