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小時候在夏天能接觸到的冷飲,除了冰棍那就是大綠瓶子的汽水居多了。大瓶子汽水被冰塊鎮(zhèn)著,喝一口打個響嗝緊接著一股灼熱得到氣體從胃里順著食道一路飛升直通鼻腔,給鼻子刺激的酸疼直跺腳但心里那叫一個滿足。那么冷飲呢?平時接觸最多的就是那些走街串巷,或背著或騎自行車或推著自制手推車載著泡沫冰棍箱子,走街串巷四處游走吆喝的的人。
聽到聲音拿著錢從屋里一個箭步竄出去車脖子高呵一聲:買冰棍兒!直奔小販而去。此時,小販聽到聲音也會停下來回應或再繼續(xù)吆喝幫你定位。付過錢眼巴巴看著拿開泡沫蓋子,露出塑料布和小薄棉被層層包裹散著白煙的冰棍。
那時候冰棍確實很便宜,售價從二分五分錢分一毛兩毛五毛就這樣一路發(fā)展到目前一元或更多。即便這樣,限于手里的零用錢,能吃上一根冰棍也是莫大的享受,一根冰棍能嗦了好長時間。兩相對比,當下的品種豐富程度隨便一種日常吃的冷飲對那時而言都是奢侈且罕見的存在。
這冰棍真的是“冰棍”,甚至還不如現(xiàn)在推出的那些懷舊款“老冰棍”精良。當時的冰棍外面還包著一張印著冰棍場名稱、圖案的蠟紙。冰棍之堅硬,與啃冰塊近乎無異。不同的是看得出里面確實加了奶粉白糖,還散發(fā)著一股清新的香精味兒!每次吃冰棍,小心翼翼撕開凍在表面的蠟紙,小心翼翼舔上一口,生怕舌頭給粘冰棍上。相信我,對舌頭或嘴唇而言這絕對不是一個很好的體驗。
除了這個冰棍之外,還有另一種對當時的我們而言是高端的存在,那就是“冰糕”。這也是一種冷飲,售賣和存儲方式即便到了現(xiàn)在還是相當傳統(tǒng)的。可能在一些地方叫 “老式冰糕”,也算是一種地方特產吧。它不是冰棍或雪糕,而是像桶裝冰激凌一樣按球來賣的。從分類而言,應該屬于“霜淇淋”!
每年春末夏初天氣變暖之后,在街邊路口誰的家門口店門口等方便售賣的地方搭個小棚子,里面有被木頭桶和冰塊圍繞的金屬冰糕位列正中,折疊桌子上的盆子里放著泡在水里的小碟子、勺子和打冰糕的勺子與兩三個凳子,陳設簡單的很。桶門簾都是白色的印著醒目的兩個紅字:冰糕。如果冰糕的來源有出處或者比較有名還會加上“高家”“張家”“李家”等字樣,以示正宗和品質保證。花上幾毛錢,看著店家用勺子在桶里撓呀撓打上一個球放進碟子里,稀罕的不了一點點吃完 再把碟子舔干凈……
冰糕顏色淡黃,相對于冰激凌細膩的口感冰糕相對粗糙,里面有時候還能吃出大小不一的冰碴子甚至還有其他水里才有雜質。結合當時的條件,大概率可能用了冬天采集并儲備的冰塊作為原料。就味道而言近似冰激凌但沒有那么濃的奶味兒,細品嘗出雞蛋的味道還有奶粉為主。氣味聞之一股清香味,妥妥的加了食用香精。雖然不如現(xiàn)在那些大牌的冷飲高大上和精良,但味道也確實獨特。挖一勺放進嘴里,一股冰涼直沖天靈蓋,凍得腦仁兒生疼但真的很解暑。
除此之外,還有吃冰糕治拉肚的說法。是否有效沒有考證過,據(jù)個人實戰(zhàn)經歷的話吃上一大碗冰糕沒拉肚倒是真的。冰糕另一個吃法就是做冷盤甜品菜,把西紅柿或西瓜裝盤蓋上一層厚厚的冰糕取代白糖,冰糕的清香冰涼加上西紅柿、西瓜自帶的甘甜,在苦夏胃口不振的時候真的開胃提神加醒腦。
現(xiàn)在冰糕雖然沒有小時候那么多了,但現(xiàn)在每次回老家只要季節(jié)趕得上還是能遇到有人擺冰糕棚子售賣。也經常順路買上兩斤帶回去吃。雖然兒時曾經的人、事、物、環(huán)境等一切都變了,但冰糕依然存在,制作還在傳承。還是那種小棚子、還是那個淡黃色、還是那個吃一口冰得腦仁兒疼讓你瞬間想起兒時情境的老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