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shí)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中藥劉寄奴名字的來歷。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五卷劉寄奴【釋名】 按李延壽南史云:宋高祖劉裕,小字寄奴。微時(shí)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聞杵臼聲。尋之,見童子數(shù)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搗藥。問其故。答曰:我主為劉寄奴所射,今合藥傅之。裕曰:神何不殺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殺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藥而返。每遇金瘡傅之即愈。人因稱此草為劉寄奴草。
相傳南北朝時(shí)期,劉裕,字德輿,小名叫寄奴,生于晉陵郡丹徒縣京口里(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京口區(qū))。中國(guó)東晉至南北朝時(shí)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家,南朝劉宋開國(guó)君主。劉裕自幼家貧,后投身北府軍為將。在他早年貧困微賤的時(shí)候,有一次到新洲江邊砍伐荻禾,遇見一條大蟒蛇,他立即用箭射去,蟒蛇雖被射中,但一閃身就不見了。他很奇怪,想要尋找,但天色已晚,只得回家。第二天一早他便前去找尋,隱隱約約聽到附近的樹林中有杵臼之聲,沿著聲音走過去,看見林中有幾個(gè)青衣童子正在搗藥草。劉寄奴上前問道:“你們?cè)谶@里為誰搗藥,治什么病呢?”其中一位青衣童子答道:“我主被劉寄奴射傷,令我們杵搗草藥以敷傷。”劉寄奴又問:“你主怎么知道是劉寄奴射傷?他既有如此神通,何不將劉寄奴殺死?”童子答曰:“我主說了,寄奴將為帝王,不可傷害。”劉裕聽后大聲喝叱道:“我就是劉寄奴,專來捉拿你們。”童子嚇得丟下杵臼和藥草四散逃走。劉裕忙拾取藥草返回,并將此草藥試與傷者敷于傷口,療效果然很好。自此之后每遇到有人受金瘡之傷,劉裕就用此草搗碎敷之,敷后不久傷口即愈。
后來,劉裕馳騁疆場(chǎng),率軍先后滅了桓楚、西蜀、南燕和后秦,于公元420年建立了劉宋國(guó),當(dāng)了皇帝。劉裕在南征北戰(zhàn)中,用此草藥治愈了無數(shù)受傷的將士,治外傷果有神效。然而,人們卻不知此草藥叫什么,因?yàn)槭莿⒃0l(fā)現(xiàn)的,于是人們就用劉裕的小名為此草命名,稱之為“劉寄奴”,以作紀(jì)念。
劉寄奴臨床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各地所用劉寄奴品種很不一致。唯上述一種(菊科植物奇蒿)與《本草綱目》所載近似,但僅在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福建等地使用,習(xí)稱“南劉寄奴”。另一種“北劉寄奴”,系玄參科植物陰行草的帶果全草,主產(chǎn)河北、山東、河南、吉林、黑龍江等地,雖與《本草綱目》所載者不同,但亦有較長(zhǎng)的使用歷史。此外,四川所用的劉寄奴為菊科植物狹葉艾的全草,又名紅陳艾、蘆蒿。廣東劉寄奴為來源于菊科植物白苞蒿的全草,別名鴨腳艾、四季菜、珍珠菊、甜艾。臨床使用時(shí)應(yīng)注意區(qū)分。
南劉寄奴為菊科植物奇蒿的全草。主產(chǎn)于蘇、浙、贛、川、湘、鄂等地。秋季開花時(shí)采割,除去雜質(zhì),曬干。以葉綠、花穗黃、香氣濃郁者為佳。功能活血通經(jīng),散瘀止痛,止血消腫,消食化積。用于瘀滯經(jīng)閉,產(chǎn)后腹痛,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瘡癰腫毒,食積腹痛。南劉寄奴醒脾消食之功較北劉寄奴明顯,故其有一別名為“化食丹”。
宋代《開寶本草》記載:“(劉寄奴)療金瘡,止血為要藥。產(chǎn)后余疾,下血、止痛極效。”清代《本草求真》載:“劉寄奴,味苦微溫,多能破瘀通經(jīng),除癥下脹,及止金瘡血出,大小便血,燙火傷毒。緣血之在人身,本貴通活,滯而不行,則血益滯而不出,而癥瘕脹滿愈甚;行而不止,則血亦滯而不收,而使血出益甚。寄奴總為破血之品,故能使滯者破而即通,而通者破而即收也。”由此可見,劉寄奴確實(shí)是一味治療金瘡出血的良藥。
劉寄奴民間驗(yàn)方
跌打損傷,腹中有瘀血 劉寄奴、延胡索、骨碎補(bǔ),以上三味藥各30克。切細(xì),水煎后,用少量黃酒送服藥汁。
刀槍傷口,止疼痛 采新鮮劉寄奴,搗亂后外敷傷口。或用劉寄奴干品搗為細(xì)粉,摻在傷口上,用紗布包裹。
產(chǎn)后諸病 產(chǎn)后惡露不盡,敗血上攻,心胸?zé)┰辏罂蕫瀬y,眼黑旋運(yùn),或臍腹疼痛,嘔噦惡心,不進(jìn)飲食者,劉寄奴60克,當(dāng)歸30克,甘草6克。研為粗末。每服6克,加生姜7片,水煎去滓,溫服。
小兒夜啼不止 劉寄奴15克,甘草6克,地龍(炒)3克。以上三味,研為粗末,以水煎煮去滓。時(shí)時(shí)服之。
大小便血 劉寄奴研為細(xì)末,用茶水調(diào)服。每次6克,空腹服。
水火燙傷 劉寄奴研為細(xì)末,先以糯米漿。用雞毛掃燙傷處,后摻劉寄奴藥粉在上,立即止痛,且不留瘢痕。
毒蛇咬傷 劉寄奴15克,天胡荽30克,木香15克。每日一劑,水煎服。
痔瘡 劉寄奴、五味子各等份,研為細(xì)末。每次5克,空腹少量溫黃酒送下。
使用本品要注意,孕婦禁服,氣血虛弱、脾虛作泄者慎服。據(jù)《新修本草》載:“多服令人痢。” 《本草經(jīng)疏》載:“病人氣血虛、脾胃弱、易作泄者勿服。”(來源:中國(guó)中醫(yī)藥報(bào),作者:深圳市寶安純中醫(yī)治療醫(yī)院 梅全喜)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tái)“網(wǎng)易號(hào)”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tái)僅提供信息存儲(chǔ)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