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北地區有句民諺:姑爺領(女婿)進門,小雞斷了魂。說的就是在這邊的民俗里,每當女婿來到丈母娘老丈人家,作為長輩必須在自家養的笨雞中抓上一只做菜,用來招待女婿的到來。其實不只是招待女婿,在東北民間一般都會在家里來且(客人的時候)殺雞待客,那也是能做到的最高的禮遇了,是相當有誠意的表示。那么這道能讓小雞斷魂的菜是什么呢?這就是大名鼎鼎有號稱東北四大燉之一、待客和家宴頭牌的:小雞燉蘑菇!
要說這道菜,用料也是相當講究的。最好選自家養的“小笨雞兒”也就是一些地方所說的“土雞、溜達雞”。小,是指年輕童子身。笨,很多外地人不理解東北各地所說的這個“笨”的含義。它并非指智商,而是說小雞的生長環境自然,可以自行覓食活動自由空間大。當然適當的人工輔助也是要有的,通常是投喂純糧食而不是現在商品雞規模化養殖所準備的那種工廠出品的飼料。雞的品種也是諸如蘆花雞等傳統品種。因此,這些小笨雞的肉質緊實,耐煮有韌性味道鮮香。可以說是雞有雞味,是上好的當地食材!
蘑菇必須用野生榛蘑或紅蘑,通常以榛蘑居多。剛采摘的榛蘑因為水分太足,導致鮮味不夠,必須晾曬成干貨才會激發榛蘑特有的風味。新鮮的榛蘑經過長時間晾曬之后,雖然看起來抽抽吧吧黑不溜秋其貌不揚,但內在精華被陽光和天地靈氣濃縮,有一股無法濃郁且阻擋的特殊芬芳。它能最大程度激發出雞肉的本身香味,反過來雞肉香味也襯托出榛蘑的鮮味,是一對完美CP!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道名副其實融合山珍野味的高端大菜,更是東北菜里能有實力去挑戰其他菜系高檔菜為數不多的幾道常見的家常菜!
烹制這道大菜基本流程是將食材處理好之后,起鍋燒油快速翻炒處理好雞肉之后加如東北大醬等調味料,期間經過幾次燜燉和分批次投入泡發的榛蘑、耐煮有韌性的土豆粉粉條、土豆等。這里有個小提示,就是泡蘑菇的水不要倒掉,添湯的時候用過,會給味道加成 。菜的做法千千萬萬數不勝數,具體操作這里不再做贅述。那么剩下的時間,就靜待雞肉的成熟與出菜上桌了。既然作為東北燉菜之首,家宴待客頭牌。其湯味濃、醇厚、食材鮮香,這些東北燉菜的在地特點色更是面俱到自不必說!
其實很多時候,吃這道菜伸出的第一筷子夾回來的并不是雞肉。真正資深的吃貨,是先用筷子夾出榛蘑、粉條放進碗里,再輔助選幾塊肥厚的活肉(雞腿、翅膀等部位)待食。然后再用湯勺盛出一碗湯來放在一邊,等溫度稍降一點后再喝或者泡飯。之所以這么吃是因為盡管雞肉美味香氣四溢,但這里面真正靈魂的是燉熟的蘑菇。而吸飽了湯汁內精華的粉條子則是靈魂伴侶,負責大快朵頤的扎實口感。先吃肉?那是小孩兒才干的事兒,這很不成熟!
想起小時候過年,這道菜和魚一樣都是必備的吉祥菜(雞同吉;魚,象征連年有余),也是最后上桌的壓軸燉菜。每到春節那天,外邊白雪皚皚有時候還會北風呼嘯雪花紛飛,但家家戶戶的煙囪炊煙裊裊四處隨風飄著各種做菜的味兒。等到人聚齊,菜就位伴著外面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喝著酒吃著菜說著吉祥話辭舊迎新,年味兒就這么伴著滿桌子的菜香酒香來了……
一道菜肴送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滋味和品嘗各種食材組合的口舌之欲。更多的是透過它獨特的味道,回憶起曾經令我們或感動或記憶猶新的一切,那些往昔的時光經歷、情感、人和事。盡管這道菜的做法千千萬萬數不勝數,但私以為還是在這片塞外黑土地上吃才是最地道的。這道菜,它不僅僅是味道的承載,里面還有歷史、故鄉、情感、期待與寄托。但永恒不變的是唇齒之間醇厚的東北味道、中國味兒!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喜歡東北“小雞燉蘑菇的”勞駕請您點個贊哦!
我也很想知道你是怎么和這道菜相遇的,有木有什么故事,味道如何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