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呂仁和近照
近日,國醫大師呂仁和教授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新招收臨床專業型博士生。呂仁和基于多年學習中醫、實踐中醫、研究中醫的豐富經驗,對青年中醫予以深切關懷,并提出了具體要求,我們青年學子應當珍視。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源于《尚書·周書·周官篇》,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講話時曾引用此典。“功崇惟志,業廣惟勤”意即功高在于立志,業大在于勤勉。對于青年中醫而言,要想有所作為,就要有高遠的志向,同時也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志”與“勤”二者,缺一不可。對于青年中醫學子來說,記憶力是學好中醫的關鍵。如何增強記憶力?呂仁和提出:新一代中醫人應該多讀書、多記憶、多背誦,也可以組成團隊交流學習心得,爭取做到博聞強識。在跟師學習的過程中,青年中醫應該做到“眼勤、手勤、嘴勤、筆勤、腿勤”,這就意味著眼要多觀察,手要多勞動,嘴要多提問,筆要多記錄,腿要跑得快。中醫學子們應該主動學習、創造性地學習、這樣才更利于真正掌握書本知識和老師傳授的知識。
承古求用,納新求好
中醫學術博大精深,傳承經典與古今名醫經驗是學好中醫的基礎,學術創新是中醫學術發展的必然。呂仁和指出:“學習古人的東西關鍵要聯系現代臨床,學以致用;學習今人的知識是為了提高臨床療效,促進中醫學術進步。承古求用,關鍵在用,納新求好,關鍵在好。”這要求青年中醫一方面要熟讀經典,重視《黃帝內經》的學習,熟悉中醫理論的源流,打好中醫的基石。另一方面要與時俱進,不斷汲取新知識,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寶庫,這樣才能讓中醫藥走向世界,讓中醫服務更多人。呂仁和在長期診治疾病的實踐過程中,提出了六對論治,即對癥論治、對癥辨證論治、對癥辨病與辨證論治相結合、對病論治、對病辨證論治、對病分期辨證論治。其中,最具特色的辨證方法是對病分期辨證論治。疾病存在一個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其內在的病機也隨病程的進展不斷變化,因此各個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不同的。
對病分期辨證論治,第一是強調分期,以現代理化檢查指標為依據,確定疾病的階段性,了解病情的輕重程度。第二是強調辨證,根據每一時期的病因病機特點,按照中醫理法方藥進行個體化治療。對病分期辨證論治較傳統的辨證思路更前進一步,更接近疾病發展的客觀規律,是呂仁和將傳承與創新有機結合的親身實踐。
一是立足中醫,對自身學術進行傳承與創新,如《傷寒論》中麻黃湯有很多變方,包括麻杏石甘湯、越婢湯、大青龍湯、白虎湯、麻杏苡甘湯、麻黃加術湯等,歷代醫家又以麻黃湯為基礎變化出:三拗湯、五虎湯、華蓋散等方,就體現出對《傷寒論》的傳承與創新。
二是以西研中,對中醫寶庫進行現代研究,如青蒿素,就是屠呦呦同志受《肘后備急方》中“青蒿一握絞汁服”啟發,取得的寶貴醫學成果,它挽救了無數生命,也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認可。實際上,中醫學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很多中醫藥都還處于“青蒿素”早期的階段,需要我們留心挖掘。
三是中西醫結合,降低西藥毒副作用,提高臨床綜合療效。比如,腎病綜合征常用激素治療,長期使用會帶來向心性肥胖、滿月臉、痤瘡等副作用,使用羌活、益智仁這兩味藥可以減輕激素的副作用,減少蛋白尿。
呂仁和提出:“作為中醫新一代的希望,各位同道應該懷著更開放的心態去接受新知識,進一步促進中西醫學術的融合,促進中醫學術進步。陶鑄群英,溥益群倫,木鐸揚聲,功宏化育,期望全國各中醫院校能夠發揮帶頭作用,將中醫藥文化的火種播撒在祖國遼闊的大地上!”(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周婧雅 張耀夫 蔣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