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賞牡丹,無論是洛陽的牡丹,還是菏澤的牡丹,亦或被移栽到世界各地的牡丹,都像商量好了似的,在每年的谷雨時節,競相開放。花王魏紫,花后姚黃,嫵媚的二喬,粉色的貴妃插翠,優雅的藍牡丹雨過天晴,爭奇斗艷。
低調的白牡丹,在月色下閃耀著光芒,晶瑩剔透,仿佛白玉盤托著純潔的露珠。
牡丹又名木芍藥、富貴花。一直以來,我一直分不清牡丹與芍藥,后來才知道她們同屬芍藥屬,一個是木,一個是草,相依相伴。很多新型的牡丹品種歸功于芍藥的授粉,這也是為什么牡丹和芍藥一起種植的原因。
芍藥要比牡丹出名早,《詩經》就曾記載,互相愛慕的男女互贈芍藥,表達愛意。人們總是把牡丹作為榮華富貴的象征。
《八仙過海》里把白牡丹描繪成愛慕虛榮的女子,后來被韓湘子感化成為牡丹仙子。唐代的牡丹花被權貴喜愛,不是民間百姓可以欣賞的花卉。多少年來,牡丹被當作權力、富貴的象征,可見世人對牡丹的誤解有多深。
桃花、杏花、梨花爭先恐后地開放,等不及葉子長出來,粉紅、潔白的花瓣便已把枝頭裝點得美輪美奐,讓人賞心悅目、忍不住駐足欣賞。
此時的牡丹,放眼放去,綠意濃濃,北方長大的我,每每看到沒有開花的牡丹苗,都會誤以為走進一片棉花田。牡丹仙子不愿與百花爭名,她悄悄下令,讓牡丹吸取天地精華,靜待一朝怒放。
當百花落盡殘紅,牡丹仙子揮一揮手,牡丹花像天上的朝霞墜落人間,從綠蔭中悄悄探出頭,含羞帶笑。
武則天欣賞美麗大方的牡丹,覺得這樣雍容華貴的花,長在荒野村郊太過可惜,于是下令把牡丹移栽到京城長安。國色天香的牡丹,在唐代詩詞中被廣為傳頌,人們往往把牡丹作為榮華富貴的象征。
桃時杏日不爭濃,葉帳成陰始放紅。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風。
名移蘭杜千年后,貴擅笙歌百醉中。如夢如仙忽零落,暮霞何處綠屏空。
詩中寫的正是花王牡丹。相傳,漢武帝曾命人鑄造銅人,銅人高舉銅盤,承接早晨的甘露。金掌露便是用了這個典故,祈求長生不老的漢武帝再服用了之后,并未能如愿。但是牡丹卻用花苞承接春天的甘露,被滋潤的牡丹花更加嬌艷動人,清香怡人。
即使是名貴如蘭花、杜若,也不能和牡丹相比,她們若想像牡丹一樣成為花王,大概還要等待千年。牡丹仿佛夢中的仙子,翩然而至,又悄悄飄走,只留下像綠屏一樣的綠葉。
牡丹不出風頭,讓百花先開;牡丹踏實,先讓枝葉生長,等到綠葉成陰才綻放。世事難料,官場更是難以預測,誰也不知道,今日位高權重,明日是不是就會成為庶民?凡人常有的擔憂,牡丹花卻沒有,所以她們千百年來不斷進化,讓自己變得愈加美麗。
牡丹氣度非凡,有傲骨無傲氣。相傳,武則天當上了女皇后,下令百花在冬天開放。百花不敢違抗命令,凌寒開放。唯獨牡丹抗旨,拒不開花。武則天一氣之下,把牡丹貶至洛陽。不曾想,洛陽的水土比京城更適合牡丹,花開得嬌艷欲滴,更為動人。武則天聽聞后怒火中燒,下令把牡丹花燒死。
被燒焦的牡丹,倔強地生長,長得比先前更茂盛,從此洛陽牡丹名揚天下。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詩中寫到: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詩人采用對比的寫法,芙蕖是荷花的別稱,素來以純潔、高雅聞名于世,而芍藥很早便被人喜愛。詩人在詩中以妖嬈卻沒有格調的芍藥,清高卻缺乏溫情的荷花,烘托牡丹的與眾不同。牡丹花色最全,兼具花之優點,既妖嬈美麗、又優雅大方、低調沉穩,既清高又充滿溫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劉禹錫筆下的京城,說的是洛陽,而不是長安。唐高宗時,武則天把牡丹從汾晉移植到長安。盛唐時期,國家富強,雍容華貴的牡丹成為京城的新寵。到唐玄宗時,更是把牡丹視為人間極品。
牡丹的風姿在詩詞中被多次提到。唐代牡丹詩詞或直抒胸臆,或旁敲側擊,多為贊譽牡丹容顏之美。唐貞元、元和年間,上至皇上,下至官員,京城富貴人家,都以購買牡丹、觀賞牡丹為榮,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
白居易的牡丹詩詞,寓意深刻,寫詩的角度與眾不同。唐代很多詩人把著眼點放在牡丹,白居易把目光聚焦在百姓身上。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可見牡丹之名貴。
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隨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
灼灼百朵紅,戔戔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復泥封,移來色如故。
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嘆,此嘆無人喻:
一叢深色花,十戶中人賦!
讀完白居易的詩,我終于有了一種身為現代人的優越感,可以欣賞到這么多名貴品種的牡丹花,要知道,這在古代,是貴族人家才有的權力。
封建時代,即便是國富力強的唐朝,最苦的也是百姓。不事稼穡的皇上、當朝權貴,怎能體會到百姓種花的辛苦,體會到百姓賦稅之重?花農要為牡丹花搭建帳篷,阻擋陽光和風雨,花田附近還要圈起圍欄,保護嬌貴的牡丹花。
花農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心血,辛苦多少年,才能培養出一株能開出一百朵花的紅牡丹。唐朝的審美以紅牡丹為最美,白牡丹雖然素雅高貴,但是不如紅牡丹受歡迎。就好比我們今天的流行服裝,流行的就是時尚的,是大家樂意追隨的。
白居易的詩通俗易懂,他以諷喻的方式寫的這首買花,諷喻當朝權貴只知道欣賞牡丹,不知道關心百姓疾苦。牡丹無罪,她只是長得太過美麗而已。她的高貴,不過是貴族們貼上的標簽,彰顯他們與百姓的與眾不同。
倘若唐朝的百姓穿越到現代,何嘗不愿意用高科技培養更多新品種?何嘗不愿意和我們一樣,聽著音樂,看著網購回來的牡丹盆栽,足不出戶,就能欣賞牡丹的風采?他們或許會嘲笑我們現代人太過膚淺,每年牡丹花開,只會為她的出身爭論不休,卻不知天下牡丹為一家的道理。
白居易寫過一首有名的樂府詩,他這首牡丹組詩非常生動,含義深刻,層層深入,讀來口齒噙香,如美妙的音樂繞梁不止,韻味悠長。就連李商隱和蘇軾,都忍不住在詩中融入了白居易的詩詞風格。
牡丹芳,牡丹芳,黃金蕊綻紅玉芳。千片赤英霞爛爛,百枝絳點燈煌煌。
照地初開錦繡段,當風不結蘭麝囊。仙人琪樹白無色,王母桃花小不香。
盛開的牡丹花散發著獨特的清香,層層疊疊的花瓣里隱藏著黃金色的花蕊。數以千計的花瓣像燦爛的朝霞,這場景,宛如洛神出現。上百枝牡丹同時開放,仿佛點燃的紅蠟燭那樣輝煌。牡丹花迎風搖擺,花瓣的質地像綢緞一般絲滑有光澤,在陽光的照耀下閃爍光芒,展現迷人的風采。隨風飄來的香氣,似有香甜的味道,而牡丹花枝并沒有人懸掛蘭香或者麝香的香囊。與牡丹比起來,就連仙宮的珍貴奇樹,都黯淡無光,王母的仙桃樹四季飄香,桃花卻花小無香氣。
宿露輕盈泛紫艷,朝陽照耀生紅光。紅紫二色間深淺,向背萬態隨低昂。
映葉多情隱羞面,臥叢無力含醉妝。低嬌笑容疑掩口,凝思怨人如斷腸。
以人喻花,花比人嬌。早晨的甘露在花瓣上輕輕滾動,在陽光下折射出絢爛的光芒,紅色霞光漂浮在牡丹花叢,仿佛紅色花瓣散發的奇光異彩。花瓣或紅色,或紫色,深淺不一,迎著陽光的,隱藏在花下的,姿態萬千。
美人喝多了酒無力躺在床榻,含羞帶笑。面帶醉容的佳人,恰似被枝葉掩映的牡丹。露出一半的牡丹,猶如嬌羞的少女,掩面而笑,心里有千種風情、萬般柔腸,卻說不出口,隨著風兒搖蕩。
白居易這里用了擬人的手法,形象地描繪了牡丹的姿容。
濃姿貴彩信奇絕,雜卉亂花無比方。石竹金錢何其細碎,芙蓉芍藥苦尋常。
遂使王公與卿士,游花冠蓋日相望。庳車軟輿貴公主,香衫細馬豪家郎。
白居易這里的寫法,有點類似于劉禹錫。劉禹錫把牡丹與芍藥、荷花對比,白居易則與石竹、金錢、芙蓉、芍藥相比較。牡丹的風采、神韻清雅華貴,光彩照人,除牡丹之外的花,都太過尋常,無法與牡丹媲美。于是,王公卿相,全家出動,騎著駿馬,坐著馬車,游玩賞花。人群中,還有衣衫華貴的公主,貴族公子。
衛公宅靜閉東院,西明寺深開北廊。戲蝶雙舞看人久,殘鶯一聲春日長。
共愁日照芳難駐,仍張帷幕垂陰涼。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白居易筆下如此精彩絕倫的牡丹花,也是洛陽最美的風景。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生動地寫出洛陽牡丹鼎盛時期的盛況。萬人出動賞牡丹,是怎樣一種盛景?
唐代牡丹的栽培,寺廟的和尚功不可沒。詩中的西明寺,正是賞牡丹的好去處。可惜春日太短,就連飛舞的蝴蝶,聲聲啼叫的黃鶯都想替賞花人留住春光。
牡丹盛開的精彩,至此寫得酣暢淋漓,層層遞進,這正是白居易的獨特之處。白居易小時候就把自己寫的詩讀給老婆婆聽,力求詩詞通俗易懂。他關心百姓疾苦,詩詞內容反應社會現實,呼吁當朝關心百姓。被選入中學教材的賣炭翁,就是很有名的一篇。
這組牡丹詩的前半部分,白居易用華麗的詩詞贊揚牡丹,然后筆鋒一轉,心憂稼穡。
三代以還文勝質,人心重華不重實。重華直至牡丹芳,其來有漸非今日。
元和天子憂農桑,恤下動天天降祥。去歲嘉禾生九穗,田中寂寞無人知。
夏商周以后,社會風氣變得越來越浮華,民風不再淳樸。世人都愛追求浮華,卻不肯踏實做事。自唐高宗以來,嗜好牡丹的浮華風氣越演越烈,由來已久。
白居易的可愛之處在于,他在詩詞中巧妙地運用反語,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他希望皇上關心稼穡,于是他很委婉地說,元和天子因為心優百姓,關心農業,他的憐憫之心感動了上天。天降祥瑞,去年田地豐收,谷子長了九穗。百官卻不關心百姓,所以說,田中寂寞無人知。
今年瑞麥分兩岐,君心獨喜無人知。無人知,可嘆息。
我愿暫求造化力,減卻牡丹妖艷色。少回卿士愛花心,同似吾君憂稼穡。
白居易無法直抒胸臆寫出真實的想法,只能假意遷怒牡丹。都怪牡丹太美,迷惑了百官。但愿神靈有知,減卻牡丹的妖艷色。這樣王工卿士們的愛花之心也能減少一點,分一些愛心給百姓,心憂稼穡,百姓才能幸福。
生動的描寫,樸實的記敘,鮮明的議論,情真意切地抒情,正是白居易這組牡丹詩的特色。
白居易愛盛開的牡丹,也憐惜凋落的牡丹。繁華之后,一切終究要回歸平淡,牡丹亦是如此。
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
明朝風起應吹盡,夜惜衰紅把火看。
一葉知秋。一花落而知春將盡。階前的紅牡丹只剩下兩枝殘花,傍晚時分,詩人萬分惆悵。擔憂牡丹花,明早風吹過,枝頭的花一朵也不會剩下,萬分憐惜,趁著夜色,拿著火燭欣賞牡丹。古人說,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夜游?效仿古人的白居易,詩人憐惜的不僅僅是牡丹,還有逝去的青春,遠去的時光。
受白居易影響,李商隱在《花下醉》里寫到: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蘇軾很有名的一首海棠詩中寫到: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比起老師,蘇軾的這句詩更為出名,廣為傳頌,為歷代讀者喜愛。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們在領略蘇軾、李商隱詩詞魅力的同時,也要感恩白居易的靈感。
唐詩里的牡丹華麗,宋詞里的牡丹婉約,偶爾帶有幾分傷感。李商隱把剛剛綻放的牡丹花比作絕代佳人衛夫人,把牡丹綠葉比喻成秀被,把盛開的牡丹花看作被秀被掩蓋的佳人,形象而傳神。李商隱巧妙地運用典故,比起以花對比寫牡丹,更為生動有趣,讀來讓人眼前一亮。
錦幃初卷衛夫人,繡被猶堆越鄂君。
垂手亂翻雕玉佩,折腰爭舞郁金裙。
微風吹來,牡丹花枝搖擺,婀娜的姿態宛如身姿綽約的舞女,舞動衣裙,垂手折腰、環佩舞動,裙擺飛揚,舞姿輕盈。我們可以想象舞女曼妙的舞姿,風中的牡丹也和佳人一樣的搖曳生姿,讓人流連忘返。
石家蠟燭何曾剪,荀令香爐可待熏。
我是夢中傳彩筆,欲書花葉寄朝云。
李商隱用荀令的典故說明牡丹花香獨特醉人,石崇豪奢,用蠟燭當柴燒,自然不用剪去燭心,防止蠟燭燒得太快。紅燭燃燒的火焰散發出耀眼的光芒,恰如盛開牡丹的顏色。
詩人的浪漫在詩的最后一句表現得淋漓盡致,他做夢夢到巫山神女,把心中的愛慕之情寫在牡丹花瓣和葉子上,希望神女可以收到。
李商隱的這首牡丹詩可謂神來之筆。
讀不同時代的牡丹詩詞,可以體會不同的社會風氣,歷史背景。靖康年間,金軍攻洛陽,。洛陽牡丹從此衰落。南宋詩人陳與義,經歷了北宋的衰敗,南宋偏安江南,他寫的牡丹詩,惆悵中還有憂傷。
一自胡塵入漢關,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龍鐘客,獨立東風看牡丹。
陳與義的家鄉洛陽已被金人占領十年,十年路漫漫,遙望故鄉,國仇家恨一齊涌上心頭,心里萬般無奈,化成一聲嘆息。稱病告退的詩人居住在浙江桐鄉青墩溪畔,離家千里,此生怕是再也沒有機會返回洛陽了。詩人獨自在東風中賞牡丹,心里卻想念昔日洛陽城牡丹盛開的輝煌。
流離失所,一直漂泊的詩人,內心的愁苦躍然紙上。中原淪陷,使詩人失去家園,而自己老態龍鐘,風燭殘年。獨立東風看牡丹,讓人有一種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感慨。
岑參曾用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陳與義顯然更深一層,他懷念的除了故鄉,還有故國。
花草無情人有情,你在不同的地方賞月,因為不同的心情,月色也變得不同起來。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你在西安賞牡丹,你會因為六朝古都的氣質,唐帝國的威嚴,對這座城市的牡丹花平添幾分敬意,覺得她不愧百花之王,花開的氣勢足以震懾天下。
你在洛陽賞牡丹,你會因為洛陽古都的興衰,對牡丹平添幾分愛憐與敬佩,覺得她有傲骨,不屈從權貴。
你在曹州賞牡丹,你會覺得牡丹花原來離你那么近,不再神秘,親切得像你的家人。
《紅樓夢》里,王熙鳳過生日,寶玉出門祭奠金釧,賈母王夫人著急,林妹妹也深為他擔心。所以才會說,天下水本是同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瓢看著哭去吧。
牡丹花開,玉房金蕊,醉漫云鬟,淡月朦朧只聞香,賞牡丹,何須過問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