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國學文化興起,學習國學成為一種熱潮。但是,曾被稱為“國學大師”的季羨林,卻對“國學大師”這個名號不但不接受,甚至還有些反感。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不妨了解一下季羨林先生的人生軌跡,就明白這其中的原委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季羨林出生于山東清平的一個農民家庭,在很小的時候就去投奔在濟南的叔父,開始了寄人籬下的生活。由于少小離家,季羨林的童年還是比較缺乏父母關愛的,而叔父一家忙于生計,也不可能給予他太多的關愛,季羨林就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孤獨的長大。
只有能做到“盡人事而聽天命”,一個人才能永遠保持心情的平衡。高中畢業后,季羨林考上了清華大學,進入清華大學的西洋文學系學習,研究的方向是德文。大學畢業后,季羨林還曾回到山東母校擔任段一段時間的國文教員。后來,季羨林報名了清華大學與德國簽訂的交換研究生項目,進入德國阿根廷大學,主修了印度學。再后來,季羨林還學習了俄文、梵文、吐火羅文等多種語言。
“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季羨林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語言學大師,但是他對于外界加給的“國學大師”稱號,季羨林是有些反感的,畢竟他主要研究的還是德文,并不是國學,這個稱號名不副實。所以季羨林毅然決然的辭掉了“國學大師”的稱號,還感覺非常高興,覺得又回到了自由身。
“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詩,你的成功與失敗都是那片片詩情,點點詩意。”季羨林在學術研究方面算是碩果累累,但是在家庭生活方面卻是有遺憾的。季羨林和兒子季承一度斷絕關系,直到季羨林生命的最后一段時間,才與兒子的關系逐漸緩和。季羨林的兒子季承對他是有怨恨的,最主要來自于季羨林作為丈夫對妻子彭德華稀薄的感情。
季羨林娶彭德華完全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他和妻子之間并沒有共同語言。季羨林在缺愛的環境中長大,不太懂得如何去愛和交流,于是他選擇了逃避。在妻子剛生下孩子不久,季羨林便離家遠行,十幾年都沒有回去看望過兩母子。季羨林醉心學術,對待家人冷淡,但是卻愛貓如命,季承對季羨林有不滿情有可原,甚至后來還出書,講述了他和父親之間的故事。
其實,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不完滿才是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