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你的情感樹洞。點擊上方“關注”,你的故事,你說,我聽
飛歌 | 原創文章
禾田
1、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句俗語說明什么?
諸葛亮才智超絕,而皮匠,既然能冠以“臭”皮匠,那就只能說明,他們只是資質平庸的人。
這句話原本是用來說明,人多,智慧就多、辦法也多,有事大家商量,總能商量出一個好辦法來。
但其實真就如此嗎?而且在民間,這句話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說法是人多智慧多,另一種說法,意思正好相反,人多嘴雜,七嘴八舌,出了不少餿主意。如果當事人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被多人思想一裹挾,相反會做出很多愚蠢又不理智的事情。
有一本書叫《烏合之眾》,是法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勒龐的作品,書中他說:“在集體心理中,個人的才智被削弱了,從而他們的個性也被削弱了。異質性被同質性所吞沒,無意識的品質占了上風。 ”“孤立的個人具有主宰自己的反應行為的能力,群體則缺乏這種能力。”
人多,并不一定就能產生卓絕的智慧,相反,如果一個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沒有自己的主見、沒有屏蔽非建設性意見的能力,很容易被群體帶偏。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容易受他人的影響而去做判斷,在乎并去關注別人的想法,比如,看一部電影,會習慣性去搜搜影評,看看別人怎么評價;出去吃大餐,往往也會看看大家的點評,是不是網紅餐廳,打卡的人多不多;好像評價多、人數多,那就是好的,但有時并非如此。
而在受別人影響、關注別人想法方面,尤其以女人居多。
因為女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比男人要弱一些,而且女人感性,容易受到自己和周圍人情緒的影響,而影響到自己獨立的判斷。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肯定,這其實很正常;但如果過度看重別人的看法,并且違心地去附議別人的想法,勢必就會影響到自己對事情的判斷,分不清是非對錯,忽略掉自己內心的需求,做出與自己內心愿望相左的事情,最后受損的是自己;而那些給了你無數意見和想法的人,一哄而散,讓你自己去承擔本不應該承擔的后果。
章秋怡(化名)就是這樣一個很在乎閨蜜想法的姑娘,結果,剛結婚,新郎還沒進洞房,兩人就分開了。
是新郎不要她了,嫌她拎不清輕重。解除婚約沒多久,章秋怡又嫁了,嫁了一個比前夫差的男人。她成了當地人的笑話,說她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2、
說起來章秋怡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事,與她小時候的經歷有關。
秋怡6歲時,母親去鎮上趕集。回來的時候,那輛拖拉機拉貨又帶人,人只能坐在高高的貨上面。結果一個轉彎,把坐在貨上的人都甩了下來。
出事時車速并不快,出事地點是在一截松軟的土路上,路邊還有草甸子,幾乎沒有人受傷,只死了一個。秋怡母親就是那個出意外的,她的頭撞在被草掩蓋的石頭上,人當場就不行了。
父親在傷心了一年后,又再娶了。剛開始,秋怡的繼母對她不親不愛,倒也沒虧待過她。只是后來繼母給她生了個弟弟,秋怡的地位就一落千丈,她必須做很多事,在繼母的眼皮底下小心翼翼,討好繼母和弟弟,才能得到繼母的歡心。
為了生活,秋怡在家不得不看繼母臉色。很多心事和怨言只能在自己閨蜜面前吐露。
秋怡有幾個好閨蜜,她們同情秋怡,雖然不能幫她很多忙,但秋怡可以給她們訴訴苦,緩解一下郁悶的心情,尋找到一點安慰。而那幾個閨蜜也會時不時地給秋怡出主意,讓她回去對付她的繼母。
秋怡覺得,閨蜜們才是真正對她好的人。父親、繼母、弟弟雖說是親人,但不也有這樣一句俗語嗎?“有后娘就有后爹”,沒了親娘,秋怡就是個沒人疼的孩子。在家里得不到的溫暖,閨蜜們給了她,她更是把閨蜜們視為了親人,對閨蜜更是言聽計從。
后來,秋怡和閨蜜們都漸漸長大了,有的上了大學,有的外出打工,但是彼此間的感情還在。只要有機會,她們都會聚在一起,好好地開心幾天。
3、
漸漸地,大家都到了婚嫁的年紀了。雖說秋怡在家里不受待見,但是人卻出落得高挑好看,前來求親的人家也很多。只是秋怡沒有太多選擇權,她的婚姻大事,由父親和繼母做主。
父親和繼母為秋怡挑選的人家,說起來還是不錯的。
小伙子高中畢業之后上了個技校,學的是汽車修理。因為家里條件還算殷實,就出錢為他開了個汽車修理廠。小伙子人實在,修車技術不錯,贏得不少回頭客,汽修廠的生意還算不錯。
父母看著孩子年紀漸長,也開始催婚,托了不少人為兒子介紹對象。小伙子一眼就看中了秋怡。
不得不說,秋怡父母為了能攀住這門親事,在秋怡身上也下了本兒,全身上下都是新的衣服。本來秋怡長得就好看,有了好衣服的修飾,小伙子喜歡上了秋怡。
秋怡的性子比較軟,也沒什么主見。看著小伙子能賺錢,人長得也精神,心里也是愿意的。
準公婆也喜歡秋怡這樣比較文靜的姑娘,便催著兩人趕緊成婚。
兩家人坐在一起一合計,請人算了算日子,婚事就訂在了春節前。秋怡也高興,因為她好多年未見的閨蜜也要返鄉,回家過春節。這樣有紀念意義的日子,她們也能來一起熱鬧熱鬧。
她沒想到的是,她的婚事最后告吹,也是因為閨蜜們來湊的這個熱鬧。
4、
據說,秋怡父母向親家要了不菲的彩禮。秋怡公婆家也是誠心想娶,沒有在彩禮上過多講價,還出錢包了酒席。
迎親那天,小伙子帶著車隊,把秋怡從村里接到了鎮上。兩個回村過節的、秋怡的兩個閨蜜作為伴娘,也隨車到了鎮里。
婚禮很順利,前來賀禮的親朋好友從四面八方趕過來,見證了兩人的結合之后,酒足飯飽地離開了,連秋怡父母也回家去了,只剩下秋怡的兩個閨蜜陪在她身邊。
到了晚上,客人都散盡了,新郎進了洞房,卻發現秋怡和她的閨蜜正躺在婚床上聊得很開心。
新郎不知道該怎么說話,讓閨蜜們離開,畢竟與秋怡的閨蜜們第一次見面。正猶豫著,秋怡的一個閨蜜開口了:“不好意思啊,我們是秋怡從小到大的好閨蜜。我們都在外面做事,好不容易回來一次,見到秋怡很高興。你能不能把秋怡讓給我們,讓我們好好說說話?”
新郎還沒表達自己的意見,就聽秋怡說:“好的好的,我們聊它個通宵。”
新郎苦笑著:“這樣不好吧。”
另一個閨蜜說:“沒事。我們和秋怡呆兩天,你們的日子才是來日方長呢,不急在這一時。”
第二晚,閨蜜們還是沒有離開,新郎也不好攆人,只得囫圇著在客廳沙發上又睡了一宿。
第三天晚上,新郎見秋怡的閨蜜們還沒有走的意思,就悄悄對秋怡說:“你知不知道你是跟誰結婚?讓你的閨蜜走人,她們湊完熱鬧就該走了,還賴在我們婚房里做什么!”
秋怡見新郎有些生氣,挺為難:“她們也是擔心我,才留下來陪我的。我也不好開口讓她們走呀,到了春節,她們自然會走的。得回家過年呀。”
新郎見秋怡這樣,不由得多想了想:像秋怡這樣分不清輕重,閨蜜說什么就是什么的性子,日后如何過日子。耳根子這么軟,她還能幫自己管好這個家嗎?
新郎心里有了主意之后,回家跟父母說想退婚。反正結婚證也沒領,他和秋怡也沒既成事實。這種腦子里少根筋的姑娘,還是早點離開得好。
5、
秋怡被攆回了家,兩個閨蜜在大罵了新郎之后,也被秋怡父母罵得躲在家里不敢出門了。
秋怡和閨蜜做的這檔子事,在當地也傳開來。大家都嘲諷秋怡空長了一張好看的臉,光看不頂用。后來聽說秋怡還是嫁了,但是那個人比起開汽修廠的前夫,還是差了好多,秋怡的日子也沒有原來那么好過。
不得不說,秋怡的事情與她的原生家庭有關。
從小不受寵愛,自我價值感很低,她需要別人的意見和肯定,才能找到存在感,因此,她極易受他人的影響,表現出沒有主見、得過且過、隨遇而安等形態。
人們常常說,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幸福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總是讓自己隨波逐流,甚至是聽著別人意見和想法過日子,終究得不到幸福。
因為別人的意見,是出于他們自己的立場;他們看你的生活,其實是他們自己意識中的生活,而不是你真正的生活;他們眼里看到的也不是你自己,而是他們自己。
其實說白了,就是沒有任何人可以對你的生活和處境完完全全地感同身受。你可以把別人的意見當作參考,但在內心,你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堅定的規劃和方向。別人的意見只能用來完善自己的規劃,而不是言聽計從。
要去認真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哪里才是自己想去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你要有自己的想法,才能對別人的想法兼容并包;懂得選取對自己有利的意見和建議,才能屏蔽掉對自己不利的一面。
聽別人的話,做自己的事。如果做得不夠好,沒有關系,可以去提升自己的認知水平,不要讓別人的想法意見,影響擾亂自己的人生。
圖|圖文無關,如侵必刪
END
今日互動話題:
在重大事情上,你會聽從別人的建議嗎?
請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