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學術大會日前在武漢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及400余名中醫藥工作者圍繞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推進中醫藥傳承創新展開交流探討,凝聚智慧和力量。
湖北省中醫藥防治新冠肺炎學術大會召開
“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是中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說,中醫關注癥候,講究辨證論治;西醫關注病毒,破解病毒的結構。中西醫各有所專、各有所長。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之際,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國家實行中西醫結合,篩選出了“三藥三方”等臨床有效的中藥西藥和治療辦法。
張伯禮介紹,中醫藥在戰疫中有四個方面的貢獻,即通過嚴格隔離,普遍服用中藥,有效阻斷了疫情擴展和蔓延;中藥進方艙醫院治療輕癥、普通型患者,大大降低了轉重率;對重癥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顯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對康復期患者,采取中西醫結合康復治療,加快患者的身體恢復。
“中醫藥在抗疫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促進了中醫藥自身的發展。”張伯禮說,中醫戰疫給中醫藥未來發展帶來四點啟示,即高度重視中醫藥的可及性;建立中醫藥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制;傳承創新,支持中醫疫病學科發展;健全新藥審批機制,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能力建設。今后,中醫藥在維護人民健康、養生保健、在推動健康產業的發展、在弘揚中華優秀文化等方面,還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作主題演講。新華網張潘攝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教授仝小林說,傳統中醫治病講究整體觀,擅長“調態”。即用藥物改善疾病發生發展的環境,使人體內自我修復能力充分發揮作用。在武漢戰疫中,武昌區利用區內優質豐富的中醫藥資源,開展社區中藥防控,探索形成了“武昌防控模式”。這種模式取得了四點成效:中藥改善新冠患者預后,減少抗生素使用率;中藥顯著降低新冠輕癥和普通型患者轉重率;中藥干預使重癥患者死亡風險降低超過80%;中醫綜合干預顯著降低恢復期患者復陽風險。
仝小林介紹,此后專家組將“武昌防控模式”復制到吉林省,在長春、通化兩家定點醫院8個病區救治患者429例;向通化市五千余名重點人群,4萬余名居家隔離人員發放預防中藥,實現中藥100%覆蓋了;累計發放寒濕疫半量方代茶飲8萬人份,寒濕疫方3萬人份;對參與疫情防控、救治的醫務工作者進行中醫藥預防。這些中醫藥防治疫情方法在吉林省也取得了較好的防治效果。
“中醫藥之所以能夠在武漢戰疫中發揮重要作用,是因為我們有著扎實的中醫藥基礎。”湖北省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公共衛生總師張定宇介紹,如今,湖北省96%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98%的鄉鎮衛生院,72%的社區衛生服務站,65%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全省中醫醫療機構達2596個,床位數4.8萬張,每千人擁有公立中醫醫院床位數居全國第5位。
“既要知優勢,也要知不足。”張定宇說,目前,湖北省開設胸痛中心的中醫院不多。到2021年底,湖北省二級以上中醫院胸痛中心建設單位覆蓋率將達到70%,使中醫體系在大病救治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湖北省副省長楊云彥表示,一年多前,廣大醫務工作者堅持“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救治策略,積極發揮中醫藥、中西醫結合優勢,成為抗擊疫情“中國方案”的一大亮點。湖北中醫藥底蘊深厚、資源豐富,一直重視中醫藥振興發展,先后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出現良好局面。湖北將在“建立符合中醫藥特點的服務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養模式,使傳統中醫藥發揚光大”等各方面探索湖北路徑,為落實中醫藥強省戰略和健康湖北建設努力奮斗。(來源:新華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