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客家“蒸嘗薄”中的秘密
文/林東祥
“蒸嘗”是一個古老的漢語詞匯。《國語·楚語下》:“國於是乎蒸嘗”。《后漢書·馮衍傳下》:“春秋蒸嘗,昭穆無列”。“蒸嘗”原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也可泛指族人祭祀中的聚餐。
莽莽群山中,有一個客家小山村,不到五十戶人家,而慎終追遠,悼念先祖是每年春天永恒不變的大事,他們每年聚族祭祀,緬懷先祖,間或傳誦或真或幻的先祖的傳奇故事,在蒼翠的山村中穿行,在長滿苔蘚的祖 先墓碑前呈上供品,把香燭舉過頭頂,在無言的塋墓前訴說心中的喜悅和憂傷,期望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庇佑族人無災無病,添丁進口,禾稼豐收或讀書高進。
祭祀是族中大事,而記錄祭祀規矩的記錄薄也稱“嘗薄”便成了我們窺見當時社會形態的一個小小的窗口。
[原文]咸豐五年二月十九日致祭
始祖念六郎公,為首德發。收入糯谷一石,粘谷貳碩叁桶正。辦出祭燭一對壹斤四兩,中燭一對四兩,散炮十四串,串炮一掛,小燭、香紙隨用,米糍一百斤,又去中堡祭祖米糍五斤,眾辦祭豬壹只,消豬肉貳拾四斤,清明谷價每桶□□□,豬肉每十斤扣□□□。
族長夢滿胙肉二斤 米糍五個
社生 興貴胙肉半斤 各米糍五個
監生 發書胙肉叁斤
出外讀書 賜青菜肉一斤
理事各菜肉一斤,各米糍五個
撿器皿 菜肉一斤
用刀 豬肉半斤
—議:有喜慶生男者,每名納喜錢叁百文,果盒兩斤,娶妻者果盒兩斤不得搪后,如有搪后,罰大燭壹對,炮竹貳拾聲,生男者即日致祭分發丁肉,若每丁無四兩,湊滿四兩,若有四兩之外一體分發批照。
—議:監生胙肉叁斤批照。
—議:禮生胙肉半斤 米糍五個 若功名做禮生不得頒禮生胙肉批照。
—議:族長胙肉貳斤,米糍五個批照。
—議:坐經館及出外讀書者豬肉壹斤批照。
—議:教讀先生豬肉壹斤 米糍五個批照。
[釋文]這是《念六公嘗簿》的首篇,時間為清咸豐五年(1855年),地點在閩西客家武平縣大禾鄉汾水前塘,看了首篇嘗薄,我們可以初步總結如下:
1、祭祖時間大約在春天的春分清明節氣。
2、每年祭祀由一戶戶主牽頭組織,經費來源為嘗田(公田)。
3、祭祖用品主要有大燭一對(1.4斤),中燭一對(0.4斤),散炮、串炮、小燭、香紙等(菜炮十四串,是否十四只墓地呢?)。
4、春祭最大的開銷為米糍(一百斤),豬肉(貳拾四斤)。
5、每年需到百里之遙的本縣東南方中堡(始祖九郎公和開基祖念六郎公祠堂及墓地祭祀)。
6、每次祭祀除了參與之人聚餐后,族長等分發祭祀豬肉和米糍(粄) [優厚]
7、這一次祭祖還開會決定了下一年的祭祖規矩,主要有添男丁者,要納(交)喜錢叁百文,果盒兩斤,聚妻者納果盒兩斤,且不能推后(交納),推遲則罰交大燭壹對,炮竹貳拾聲(指兩響炮),交喜錢后男丁即可分發丁肉,每丁四兩(小稱一斤合十六兩)。其次監生、禮生、族長、坐經館(者
、出外讀書者、教讀先生的胙肉分發方式,與本年分發數基本相同。
[原文] 同治柒年三月十二日致祭
念六郎公太嗣裔,為首登貴,收入粘谷貳碩叁桶正,糯谷壹石正,為出米糍壹百斤,去中堡五斤,祭燭一對,重壹斤四兩,中燭一對四兩,炮竹四十聲,串炮一掛,小燭香紙隨用,眾消豬肉二十三斤十兩正。
族長胙肉壹斤半 米糍五員
衛千胙肉十二兩
貢生胙肉三斤
監生胙肉二斤四兩 欽貴禮生米糍五員
監生胙肉二斤四兩 榮貴禮生米糍五員
監生胙肉二斤四兩
教讀先生菜肉十二兩
儒生各菜肉十二兩
董事二人各菜肉十二兩 各米糍五員
用刀菜肉六兩
吹手工肉一斤 米糍二十員
撿器皿菜肉十二兩
[釋文] 時間過得真快,一轉眼到了同治七年(1868年),從嘗薄中可以看出,該家庭的讀書人多了,其中貢生一名,監生三名,比十三年前監生一名可以說是祖墳冒青煙了。其中貢生指科舉時代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資格或成績優秀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大學)讀書,意謂人才貢獻給皇帝,貢生學成后大部分可成為帝國的基層官員,清代有恩貢、拔貢、副貢、歲貢、優貢和例貢等。監生指國子監生員的簡稱,國子監是明清兩代的最高府,取得國子監讀書資格的人稱為國子監生員,其中依靠父祖官位入監的稱蔭監,由皇帝特計入監的稱恩監,捐納財物入監的稱捐監。從分發胙肉的多寡可以看出,貢生地位最高,監生次之。在鄉(族)則族長最尊,教讀先生儒生董事次之,與十三年前有區別的是,請了一位吹手,可分肉一斤,可見其在祭祀中的作用也很重要。
[原文]光緒三年二月廿二日致祭
念六公太經理侖發欽貴代眾辦出,出消豬肉四十三斤,扣還四元正。谷價三桶六籮正,作價每分十六文
當年喜慶×××喜蠶貳斤四 豬肉四兩
榮發 生次男行貴
茂貴 生三男紹秀
榮貴 生次男兆秀
俊秀 生次男正春
發搢 生三男大儀
繼一男 大德
紳耆儒生董事教讀發胙開列
族長珍發二斤米糍五個
監生英發侖發榮貴各胙肉三斤
貢生登貴欽貴 各昨肉四斤
生員崇貴 胙肉三斤半
儒生樹貴岸貴舉秀各菜肉一斤
拾供器一斤
經理人各一斤 米糍五個 吹手一斤
[解讀] 光緒三年(1877年),該族喜添男丁五人,繼頂一人,應是族人心情愉悅非常的時刻。
[原文] 光緒拾年二月十九日
念六郎公嗣裔商議拈閹輪流為首,先壹年耕田次年為首,其所耕之田,坐落本鄉清流坑田壹處,值年為首人要辦出祭豬壹只,銷豬肉貳拾陸斤,米糍伍拾斤,祭燭壹對重半斤,中燭一對重貳兩,散串炮叁掛,每掛叁拾響,小燭香紙隨用,午申刻為首人敦請紳耆儒生董事教讀先生至祠登席,申刻每家壹人登席,其余谷碩喜慶銅錢,經理人收入分發,其吹手工資嘗內出……
[解讀] 光緒拾年(1884年)二月十九日,念公房后裔商量拈閹(撿勾)輪流確定祭祀牽頭人,頭年耕嘗田,次年祭祀為首。所耕之田在本鄉清流坑,為首的人要辦祭豬一只,豬肉26斤,米糍50斤,祭燭等備辦隨用,祭祀日(清明)午、申刻,為首的人要請本族德高望重老人讀書人到祠堂入席(宴飲),申刻(傍晚)要請每家一人入席……
這一次拈閹(撿勾)從次年一直排到了辛亥年(1911年)。
[結語] 蒸嘗簿記述或許是非常簡略和枯燥的,在這些年復一年的記述中,有人老去,有人新生,看著記述的文字或工整或潦草,能否在這粗略的嘗薄中還原一張張鮮活的有血有肉的生命否,萬千生靈生生滅滅,而最終歸于厚土中,“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唐·陳子昂)”而更多的人從來沒有人記述(如女人),從咸豐五年(1855)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整整五十年,我感受到了文字的厚重,另外,我想講句題外話,這五十年是國弱民貧的五十年,我們從一系列的干支紀年中感受到了逼人的屈辱(如甲午海戰,庚子團亂,辛丑條約),而五十年間,大體可以看了, 小山村的經濟仿佛年年如此,貧苦如影相隨,只有上等族人在春天祭祀時可以分得一些胙肉(而丁口每年可分老秤四兩,折算如今貳兩半肉)。他們很少有其他經濟來源,可以說,中國歷朝農民是被無數條纜索牢牢地捆縛在土地之上的,各級官僚的層層控制、宗族制度的嚴密約束,鄉規民約的不斷教化,儒家思想的奴化教育,以及除土地之外沒有謀生的空間,逼得農民如同樹木一樣,每年結出果實,但都被盤剝的所剩無已,是什么讓他們目光短淺,頭腦封閉,怕皇帝,怕官吏,怕鬼神,怕暴力,總是被動地接受命運,從深層次來說,這不單是國民的劣根性問題,應該是中華帝國一向馭民弱民辱民所致,制度不改,文明不彰,生民苦難必將如影相隨,累世相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