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生活的意義是什么?就是企盼。”
隨著電視劇《山河令》、《司藤》的熱播,擁有眾多粉絲基礎的網文改編成影視劇,似乎已經成了一種必然趨勢。其實,網文影視化無可厚非,畢竟在泛娛樂化的網絡時代,影視劇的受眾比網絡文學更廣泛,這也能給網文作者帶來更豐厚的回報。但是,傳統嚴肅文學的出路在哪里呢?雖然劉震云備受爭議,但是他卻是將傳統文學價值最大化的作家之一。
“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別人,遇到大事,千萬不能把自個兒的命運拴到別人身上。”劉震云出生于河南省延津縣,十四歲便參軍了,復員后在老家的一所中學當民辦教師。后來參加高考,以河南省文科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大學中文系。劉震云在《農民日報》工作期間,發表了《一地雞毛》、《溫故一九四二》等小說,其中,《一句頂一萬句》獲得了第八屆茅盾文學獎。
“一輩子只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并把它做好,就會取得與別人不一樣的好成績。”劉震云并不單純是個作家,他懂得如何在自己的文學作品與影視圈之間架起橋梁,以便將文學的價值最大化。因為和馮小剛的多次合作,劉震云算是一個知名的編劇,他的作品改編成的電影《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蓮》、《一句頂一萬句》等收獲了不錯的口碑和票房,劉震云因此也在文學界和娛樂圈混得風生水起。
“人活著都不舒服,因為絕對的舒服是不存在的,不可掌控是生活的一種常態,生活因此擰巴和啼笑皆非。”雖然被不少人批判劉震云是“掉到錢眼里的作家”,但劉震云好像并不太在意,畢竟他已經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成功。可就作家身份來說,劉震云是有些失敗的,畢竟他已經很久沒有寫出來好的作品。不過,這也不能否認,在未踏上商業化這條路之前,劉震云的作品還是非常優秀的,他對現實生活的描寫和對人性的刻畫都是深入人心的。
“生活本沒有輸贏,但如果你一旦有了勝負心,那你一定是輸家。”或許,文學本來就不是不接地氣的,而是從現實生活的土壤里生根發芽。文學作品合理的商業化本身并沒有錯,畢竟作家也是要生活的,但作家還是要保持對文字的敬畏。或許,傳統作家應思考的是,如何在文學商業化的過程中,仍能保留住文學作品的底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