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沙塵暴肆虐北方的時候,我們都認為它最多南下到淮河就將慢慢沉降消失。不曾想昨天夜里它竟然將魔爪伸向魔都,不止如此,它還在錢塘江邊“臨安”了一會兒,直到今天上午才慢慢沉降減弱。
3月28日-3月31日沙塵天氣演變過程
(環境部數據,中央氣象臺制圖)
3月30日08時-31日08時 上海普陀PM10濃度演變
(環境部數據,中央氣象臺制圖)
3月30日08時-31日08時 杭州西溪PM10濃度演變
(環境部數據,中央氣象臺制圖)
簡單來說原因有二:
其一,3.28沙塵暴只是南下減弱了,但一直未完全沉降消失,而是呈東西帶狀維持在從秦嶺到江淮一線,并且緩慢南擴,西段受阻于秦嶺,東段受阻于冷暖大戰的戰場(雨區),于是踟躕不前。
3月30日14時風云4號可見光圖像及冷暖大戰形勢
(濤淘風云制圖)
其二,30日白天前后,戰場東北部的冷軍短暫加強,將戰線推過長江,于是東段沙塵緊隨而至影響了滬杭地區,見下圖:
3月30日08時-14時-20時約1000米低空風演變形勢
(中國數值模式GRAPES-GFS數據,中央氣象臺業務平臺,濤淘風云制圖)
當然了,既然沙塵敢加入冷暖大軍戰場,與降雨爭鋒,那被消滅也就是自然而然了,過去一天的降雨量如下圖:
3月30日14時-31日14時降水量實況
盡管如此,3.28沙塵暴,尤其是其懸浮在空中的浮塵,影響的地區和時間依然讓人驚嘆,很難不與更加強大的“3.15沙塵暴”類比,來回憶一下吧【1】:
3月15日-3月20日沙塵天氣演變過程
(濤淘風云制圖)
關于這兩次沙塵暴的預報,我都提到過“定量化”觀測和預測的預報痛點【2】【3】。其實我們是有定量預測的工具的,那就是沙塵數值預報模式。但因為模式有比較顯著的偏差,使得在做非有即無的確定性預報時,痛點依舊!而現階段,由于需求使然,不論是公眾或者決策層,顯然都不大可能接受一個“或許”的表述,即概率性預報。
這次滬杭的浮塵天氣,依然是這痛點:東北風的天氣系統南壓是相對容易預報的,但東北風能多大程度上將所剩不多的浮塵吹到滬杭(在北方時PM10濃度為2000-4000,到江淮時已不足1000)?滬杭的降雨又能多大程度或者多長時間消減這種入侵?
個人認為:面對這種難題,概率性的預報表述才是最科學,信息最全面而豐富的!針對一種天氣的出現和強度預測,假如我知道它出現且強的可能性是20%,出現但弱的可能性是80%,不出現的可能性是20%。那么我告訴你一個簡單的“是”,則我其實隱瞞了關于“否”或者近乎“否”的大量信息,反之亦然。而這很多時候并非因為能力,而是因為天氣的本質如此。那么,你覺得我該怎么做才更好呢?
談、再談、三談“千里黃云”的預報痛點,其實只是一個開始。天氣預報處處都面對類似問題。決定千里黃云的天氣系統還算是個頭大的,因此可預報性總體是較好的,痛點尚且如此,而那些小個頭的天氣系統,比如強對流天氣的雷暴系統,難處就更多了啊。
上面冷暖戰場圖中,沿江兩岸昨天其實發生了不少強對流天氣,雞蛋大的冰雹也出了,參見下圖。關于這個強對流天氣,我們另文再慢慢聊。
3月30日強對流天氣實況
(綠色+-符號為閃電事件、藍色點為短時強降雨事件、風向桿為8級以上大風事件,紅三角為冰雹事件。值得說明的是圖中大風并非全由強對流造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