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治則概念包括治療思想、治療原則、治療方法三部分。這三部分相互交叉滲透,相輔相成,治療思想決定著治則、治法,也是臨床取得療效的決定性基礎。治療原則是對疾病治療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臨床治療思維,貫穿在每一個臨證實踐過程中,也是中醫臨床實踐的基本指導思路。治療原則是在治療思想的指引下產生的,對臨床立法、處方、用藥、善后、調攝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防微杜漸
“防微杜漸”的原意是在事物發展過程中,宜時刻保持警惕,當出現不好之征兆與苗頭時,須及時加以制止與糾正,不能由其繼續發展。《尚書》上說:“制治于未亂,保邦于未危。”國家要求得長久的穩定和安寧,必須防患于未然。治病養生也要盡早發現禍患,治于未亂。事物發展是由易至難、由細至巨的過程, 必須要“慎易以避難,敬細以遠大”。所以,“防微杜漸”是治則之首。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任何疾病都有由淺入深的過程,“上工治末病”即高明的醫生應該趁疾病輕淺的時候治療,若疾病已到深重,則會比較棘手。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漢書·韋賢傳論》說:“漢承亡秦絕學之后,祖宗之制因時施宜?!碧崾痉彩乱鶕煌瑫r期的情況,采取與之相適應的妥善措施,不能呆板,隨機應變相機行事才為妥。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道:“司氣以熱,用熱無犯,司氣以寒,用寒無犯,司氣以涼,用涼無犯,司氣以溫,用溫無犯?!敝v的是六氣的正常生化和異常生化,勝氣復氣等淫邪致病的主治原則都要配合甘苦辛咸酸淡所化的治療方法,也是在告誡勿犯四時寒熱溫涼之氣。因地制宜者,如“至高之地,冬氣常在;至下之地,春氣常在”,強調在治療時不可一概而論,必須加以區別。而《素問·異法方宜論》論述東南西北中“一病而治各不同”的因地制宜,更是要注意病人所處地理位置的不同,還要因人制宜。辨證治療首先要區別不同的情況,再制定適宜的治則治法,交相參宜,才最為得當。
標本先后
《管子·霸言》說:“大本而小標”。許慎《說文解字》說:“標,木杪末也”。中醫理論引申為因病之主次而先后施治?!端貑枴ぶ琳嬉笳摗氛f:“夫標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p>
標本先后就是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或先治本,或先治標,或標本同治。標本先后的判別一般以疾病發生的時間順序為主要依據,輔以疾病的輕重緩急。一般情況下標病不急時要治其本,但在疾病發展演變過程中,標病將要危及生命,或在諸多病理矛盾中,標病成為突出的主要矛盾時,當先治標,否則恐貽誤病情甚則危及生命?!安“l而有余,本而標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標,病發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就是說應根據病證虛實確定標本先后治則,具體實踐時需結合輕重緩急,審證論治,而非套用固定格式。
治病求本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治病必求于本”,這是《黃帝內經》治則中最根本的一條,體現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的精髓,為中醫論治疾病的總原則。一般來說,標根于本,病本能除,標亦隨之而解。尋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進行針對性治療,是辨證論治的一個基本原則。中醫臨床上常用的一般治療方法,都是“治病必求于本”的具體體現。
在辨證施治過程中,首先必須明確標本,如果標本不明,治療就無主次?!端貑枴吮静髡摗分赋觯骸爸獦吮菊撸f舉萬當,不知標本,是謂妄行”。所謂標本,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是用來說明疾病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正氣為本,邪氣為標;病因為本,癥狀為標;內臟為本,體表為標;久病為本,新病為標等等。治病求本還可體現在辨表象之逆從,—般來說疾病多會表現出與本質相符的表象,治療當逆其表象。如寒證用熱藥,熱證用寒藥,虛證用補法,實證用瀉法?!端貑枴ぶ琳嬉笳摗罚骸澳嬲哒巍奔词谴艘?。疾病的發生發展是一個邪正交爭的復雜過程,證候表現多種多樣,病理變化極為復雜。病情有輕重緩急的區別,不同的時間、地點和個體差異對疾病變化也會產生不同的影響。因此,只有善于從眾多現象中,抓住疾病的本質,分清矛盾的主次,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治病求本,是各種辨證方法的共同目標。它正確地揭示了人體整體和局部的關系,同時還具有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靈活性。
因勢利導
“因勢利導”是一種兵法,也是中醫治則?!妒酚洝O子吳起列傳》中說“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闭f的就是善于作戰的人能因勢利導。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說:“凡逐邪者,隨其所在,就近而逐之,脈浮則出表為順,故以白虎之金飆以退煩熱。若沉小有力,病純在里,則非下奪不可矣,故主以大承氣。”因勢利導的方法尤其在實證、偏邪的情況下運用較多,如汗、吐、下法在臨床中視情而用,往往收效甚捷。
協調陰陽
“協”是個會意字,由表示眾多的“十”和表示把許多股力量合成一股力量的“劦”字組成,意即會同、共同合作。許慎《說文解字》上說:“調,和也”,“調”的本義是和諧、協調。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陽病治陰,陰病治陽”。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陰陽對立統一協調的結果,疾病的發生則是陰陽失去相對平衡,出現偏盛或偏衰所導致,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體的生命活動也就停止了。陰陽偏盛偏衰是疾病發生發展的根本原因。因此,治療的總目的就是調節陰陽,以平為期,使偏盛偏衰的陰陽達到動態的平衡。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治病必求于本”。
正治反治
正治亦稱逆治,是與病情相逆的直折的治療方法。比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之類;反治也稱從治,如“寒因寒用,熱因熱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之類?!罢钡囊馑季褪谴怪被蚍蠘藴史较颍桥c“偏、歪、斜”相對的方向或者支點。臨床實踐中正治法的應用多種多樣。如有瘀血要活血化瘀,氣滯者要理氣,癥瘕積聚者要軟堅散結等,這些都可以歸結到正治法中。
臨床上反治的運用包括“真假寒熱”和“真假虛實”兩個方面。治病求本的“本”就是指疾病的病因,所以凡“真寒假熱”“真熱假寒”“大虛似實”“大實似虛”的證候,均可以采用反治法來治療。這里的“反”是指疾病的反常證候,“治”是指治療疾病的根本原因,也是中醫治病求本思想的體現。
攻補兼施
凡虛證中雜有實證,實證中混有虛證,以及虛實共見的,都是虛實錯雜證。例如表虛里實、表實里虛、上虛下實、上實下虛等。虛實錯雜的證候治當以攻補兼施法。如里實正虛而大便秘結者,此時不攻則不能祛其實,攻實則正氣更虛;不補則無以救其虛,補虛則里實愈壅。唯有用攻補兼施之劑,使攻不傷正,補不助邪,才為兩全之策。但在攻補兼施的過程中,還應分清虛實的孰多孰少,這樣用藥就有輕重主次之分。虛實之證是相對而言的,病本屬實,若失治、誤治,病程延長,邪氣漸去,正氣亦傷,故可轉化為虛證;病本虛證,由于正氣不足,不能布化,以致產生實邪,甚至以實證為主,臨床上亦當詳辨。
適事為度
過猶不及,凡事適度最好,這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觀點?!独献印氛f:“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币馑际菆坛钟瘽M,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得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臨床上,無論扶正還是祛邪都應適度,對于虛實兼雜之癥,尤當審慎。切記“無盛盛,無虛虛”,即使用補法,亦不能太過。(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周超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