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為劉尚義臨床常用的補益肝腎,滋陰養(yǎng)血藥角。生地黃為玄參科植物地黃的塊根。味甘、苦,性涼。歸心、肝、腎經(jīng)。具有清熱生津,滋陰養(yǎng)血之功效。本品根莖含反式對羥基桂皮酸甲酯,阿魏酸甲酯,3-甲氧基-3-羥基桂皮醛,地黃苷,阿克替苷,異毛蕊花糖苷,海膽苷,地黃苷D,6-β-二羥基胡蘿卜苷,3-吲哚甲酸,鳥嘌呤核苷酸,腺嘌呤核苷酸,β-谷甾醇和胡蘿卜苷等多種成分。熟地黃為生地黃塊根酒燉或酒蒸法后的炮制加工品。味甘,性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為滋補肝腎陰血之要藥。主要含有毛蕊花糖苷(苯乙醇苷類)、梓醇(環(huán)烯醚萜苷類)、5-羥甲基糠醛等多種物質(zhì)。
生地黃
山茱萸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除去果核的干燥成熟果肉。性味酸、 澀,微溫。歸肝、腎經(jīng)。具有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的功效。成分主要為環(huán)烯醚萜類化合物 (如馬錢素、莫諾苷、 獐牙菜苷、7-0-甲基莫諾苷)、鞣質(zhì)類化合物、黃酮類化合物、熊果酸、多糖、有機酸、大量的揮發(fā)性物質(zhì)等。
配伍功效?
古代醫(yī)家多兩兩配伍,如生地黃配熟地黃,熟地黃配山茱萸。生地黃性涼,具有清熱生津,滋陰養(yǎng)血之功效。熟地黃性溫,具有補血滋陰,益精填髓,兩藥相配,共達滋陰補血之功,同時一溫一涼,滋而不膩。山茱萸常與熟地黃相配,山茱萸補益肝腎,取其肝腎同源之意。《本草匯言》 曰:“生地,為補腎要藥,益陰上品,故涼血補血有功,血得補,則筋受榮, 腎得之而骨強力壯。”《本草正》:“熟地黃性平,氣味純靜,故能補五臟之真陰,而又于多血之臟為最要,得非脾胃經(jīng)藥那且夫人之所以有生者,氣與血耳。” 《本草衍義》:“地黃,《經(jīng)》 只言干、生二種,不言熟者,如血虛勞熱,產(chǎn)后虛熱,老人中虛燥熱,須地黃者,若與生、干,常慮大寒,如此之類,故后世改用熟者。”《醫(yī)方集解》:“以二地助腎滋水退熱。”《本草綱目》載:“山茱萸……有強陰益精、安五臟、通九竅、止小便淋瀝之功……” 劉尚義將三藥配伍使用可滋陰養(yǎng)血,肝腎同補,以腎為主。臨床上,用于肝腎虧虛之候,如陰虛夾熱亦可用之。
藥理作用?
生地黃 ①生地黃有免疫調(diào)節(jié)作用。生地黃能提高淋巴細胞的合成,增加淋巴細胞的活性。并能改善環(huán)磷酰胺和地塞米松引起的免疫抑制。②生地黃能通過減少類固醇激素的副作用,而防止該類激素引起的腎上腺皮質(zhì)網(wǎng)狀帶萎縮。③生地黃有抗炎作用。其機制是減低毛細血管通透性,抑制血管內(nèi)皮炎癥。④生地黃有降溫作用。⑤生地有強心作用,對衰弱的心臟更為明顯。⑥生地黃通過升高cAMP,使cGMP的比值降低而引起血壓下降有關。⑦因生地有強心和擴張腎血管的作用,故生地有弱的利尿作用。⑧地黃煎劑能防止肝糖原減少。⑨地黃具有刺激骨髓,增加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的作用。
熟地黃 ①熟地黃有增強學習記憶能力,可能與其改善中樞膽堿能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保護腦組織等機制有關。②熟地黃有抗焦慮的作用。③熟地黃具有抗腫瘤活性。其機制是增強細胞因子TNH-α的分泌,TNF-α有殺傷腫瘤細胞的作用。④熟地黃含藥血清可用于治療缺血性疾病,如中風,冠心病等。其機制可能是誘導和啟動缺血區(qū)域的血管新生。⑤熟地黃具有抗衰老的作用。⑥ 熟地黃能增強機體造血,改善機體免疫力。⑦熟地黃多糖類物質(zhì)能提高血中抗氧化相關酶的活性,降低相關組織的過氧化脂質(zhì)水平,而具有抗氧化作用。⑧熟地黃具有抗突變作用。⑨熟地黃煎液、熟地黃多糖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具有抑制作用。
熟地黃
山茱萸 ①山茱萸對免疫有雙向調(diào)節(jié)作用。②山茱萸水煎液具有明確的強心作用。③山茱萸醇提取液有抗失血性休克的作用,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減緩血栓的形成。④山茱萸具有明顯抗心律失常的作用,且在抗心律失常的同時,具有顯著的正性肌力效應。⑤山茱萸能降低血糖,降低血清總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降低血液黏稠度。⑥山茱萸提取物能提高SOD活性,減輕自由基損害,從而達抗氧化,抗衰老的作用。⑦其他:山茱萸水提提取物有抗腫瘤,抑菌的作用。
山茱萸
從其藥理研究看出,生熟地、山茱萸滋補肝腎與其刺激機體造血、抗氧化等有關。
臨證運用?
本藥角常用于臨床肝腎虧虛諸證,如癥見視物不清、腰膝酸軟、夜尿頻等 (慢性腎炎等);月經(jīng)不調(diào)、潮熱心煩(更年期綜合征);消渴之下消,多尿、口干(糖尿病);虛勞,覺肢軟乏力、面色白光白等(缺鐵性貧血等);中風之肝腎不足證 (腦梗死等);頭昏,耳鳴等(見于高血壓)。
視物不清、腰膝酸軟、夜尿頻多:肝開竅于目主筋,腎為腰之府,腎主膀胱開合,肝腎虧虛,目筋失養(yǎng),膀胱失約,故用生熟地、山茱萸補益肝腎。
更年期綜合征:癥見潮熱、心煩、盜汗等。絕經(jīng)前后,女子七七而天癸竭,腎臟衰。此藥角益腎補肝,加之生地黃有清熱涼血之效,對于肝腎虧虛而生內(nèi)熱者尤為適宜。
虛勞:腎為先天之本,肝藏血,肝腎虧虛,精虧血少,無以濡養(yǎng)機體,癥見乏力肢軟、 面色白光白等。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生熟地有刺激骨髓造血的作用。故對于貧血、放化療后骨髓抑制等有一定治療作用。
消渴:消渴乃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此藥角既滋陰,又清熱,對于消渴之下消尤為適宜。
肝腎虧虛,陰虛陽亢:陰虛不制陽,風陽上擾清竅,而見頭昏、耳鳴等,用此藥角加之平肝潛陽之品可有效果。
中風:陰虛于下,肝陽暴張,血隨氣逆,不循腦脈而成此病。用其配之平肝潛陽、息風止痙之品,標本兼治。
劉尚義臨床上常用此藥角治療肝腎虧虛而引起的諸證,均有佳饋。
毒副作用?
因三藥皆為補益之品,滋膩易礙傷脾胃。熟地黃有此記載,如 《醫(yī)學入門》曰:“中滿痰盛者慎用。” 《本草從新》記載:“氣郁之人,能窒礙胸膈,用宜斟酌。” 《名醫(yī)別錄》載:“山茱萸微溫,無毒。” 《別錄》 曰生地黃 “苦,無毒”。《本草綱目》記載:“生地黃性大寒,凡產(chǎn)后惡食作瀉,雖見發(fā)熱惡露作痛,不可用,用則瀉不止。” “凡見此證,宜多加炮姜必自愈。” “一見脾胃虛弱,大便不實,或天明即瀉,產(chǎn)后泄瀉,升降滯塞,藥宜通不宜瀉,湯液中禁入地黃。” 故生地黃、熟地黃、山茱萸一般無毒副作用,但脾胃有濕邪及陽虛者忌服。(本文摘自《劉尚義常用藥對辨析與臨證應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