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世界全球性的問題是人找不到目的,找不到人生的意義在哪里,找不到目的,找不到意義,于是無所適從?!?/strong>
泛娛樂化的時代,“知識分子”許知遠的《十三邀》可以說是各大綜藝節目中的一股清流。在節目的片頭,有一段許知遠的自白,其中印象很深刻的一句話就是,“每個人都是帶著偏見看世界”,而許知遠書里也寫過,“若批評不自由,則贊美無意義”。
許知遠懷著對這個世界的很多疑問,采訪過許多嘉賓,想要從中獲得答案,而等待了六年的許倬云,或許就給出了他想要的答案。許倬云是著名的歷史學家,或許很多人知道許倬云是因為他是王力宏的舅公,而他還是作家王小波的老師。許倬云出生于江蘇無錫,父親在當地有一定的威望,高中時因為時局動蕩,父親帶著全家都遷到了臺灣,就讀于臺大,后來在美國繼續求學。
許倬云是不幸的,他先天就四肢畸形,要借助拐杖才能走路,身體的限制讓他無法接受正常的教育。而他也是幸運的,出生于世家大族,可以有眾多的書籍供他閱讀,有哥哥姐姐幫他答疑解惑。后來,許倬云在臺大就讀期間,接觸很多優秀的老先生,這些老師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今天物質生活豐富方便,精神上空虛蒼白,甚至沒有。人這么做走下去,也就等于人變成活的機器,沒有自己了?!?/strong>許倬云是個心懷天下的學者,由于身體的殘疾,再加之年少時經過了戰亂的流離失所,讓他對生活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生活的世界太浮躁,人就會容易變得迷茫,如何不讓自己迷失,許倬云給出了自己的答案:看東西要看東西本身的意義,不是看它的浮面,想東西要想徹底,不是飄過去。
互聯網時代,這個世界上誘惑太多,你必須要在這種生活中間,人如果沒有判斷能力,這個是人生是悲劇。許倬云講人要找歸宿,要找理想境界。許倬云告誡人們不要做“檢索機器”,而要做一個思考者。許倬云的一生都在向外看,他心懷世界,對生活著的世界有一種深沉的愛和使命感,而他又向內求,不去爭,不去搶,不斷地去學習和探尋,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內在,安頓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