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絲張瑞文/圖
“各位黨員同志,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合肥城內第一個黨小組成立的地點,中共合肥小組成立于1927年9月,當時……”
3月3日下午,來自省公安廳及三孝口街道的31名黨員在城隍廟東側霍邱路附近駐足,沉浸式學習黨史知識。從金寨路紅星路、長江路再到安慶路,從德勝門、老縣衙、學宮、城隍廟再到衛衙大關舊址,大家跟隨文史專家一路追尋合肥紅色歷史遺址,在走讀老城中重溫黨史。這也標志著,三孝口街道打造的首條現場教學紅色線路正式開啟。
楊梅驛站
合肥首個開放式紅色黨建老城共享空間
位于合肥市老城區金寨路與廬江路交口西側,原為一棟老舊平房建筑,整體占地面積約300余平方米。2019年,三孝口街道將其納入老城保護更新項目,進行修葺改造,保留青磚小瓦原貌,植入景觀玻璃、耐候鋼板、炫彩燈光等元素,打造成室內組合空間、室外休閑區和文化長廊,整棟建筑時尚、簡約、古樸,并富有現代美學氣質。
秉承有溫度、有高度、有寬度、有厚度的服務理念,推出了“1+3+N”服務模式,即:1“黨建引領”+3“便民服務+人文交流+老城會客廳”+N更多……努力將驛站打造成為一個集便民、沙龍、閱讀、休閑、老城人文展示等多元功能于一體的新時代先鋒驛站。
德勝門
日軍由此進入占領合肥
德勝門,亦稱大南門,是合肥老城七座城門之一。《嘉慶合肥縣志》載:“德勝門,樓三楹,月城頂皆石臺。”當年,因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所以城樓僅建二層三楹,月城頂為石臺。但護城河寬闊,名叫石河,即今之銀河。
因德勝門諧音得勝,又有德勝于人之義,被人們稱為喜門。封建時代,王公大臣巡視合肥,以及合肥知縣、廬州知府上任或回城都必從德勝門進城。今城門、樓雖毀無存,而門名仍習慣沿稱。
1938年5月14日是個讓合肥人蒙羞的日子,當天“午后12時20分”,日本的旗幟插上了合肥城墻,宣告合肥淪陷。
在此之前,合肥已經經歷了長達5個月、多達40余次的狂轟濫炸,房屋倒塌、百姓流離,城內諸多建筑毀于戰火。
在淪陷之前的5月12日,日軍開始攻打合肥,在巢縣和合肥之間,他們遇到了我方近6000人的頑強抵抗。當天,新四軍四支隊在巢縣蔣家河口殲滅日軍一個小隊,有力策應了合肥保衛戰。
先鋒悅書房
合肥首個黨史紅色主題城市閱讀空間
坐落在三孝口街道七桂塘人防納涼點,臨街而建,面積約600 平方米,交通便捷、人流集聚,高峰季的日均人流量接近400 人。
置身“三孝口先鋒悅·書房”,處處渲染著紅色氛圍:長達28 米形似一頁卷軸的主題墻上," 文說紅色合肥" 板塊展示著1919-1949 年的" 紅色合肥" 歷史和1949 年后的" 合肥老城記憶" 兩個主題圖文;" 圖說紅色合肥" 板塊以" 衛衙大關、吳山廟、大蜀山、拱辰橋和瑤崗" 五個主題閱讀室為載體,分別展示特定歷史時期的" 紅色" 照片。
長江飯店
上海援建合肥的縮影
長江飯店位于老城區長江中路繁華的商業核心地段。曾經,這里是合肥最豪華的飯店。
上世紀50年代,全國一盤棋,在上海支援內地建設高潮中,安徽省暨合肥市有關部門領導赴上海與工商界知名人士商談,希望他們能來合肥興辦飲食服務業。
1955年2月,上海66家私企業主投資百萬元到合肥,共建“安徽大旅社”。1956年5月,占地8000平方米的“公私合營安徽大旅社”建成試業。后更名為長江飯店。
衛衙大關
合肥愛國運動集聚地
明朝的時候實行軍政合一,改廬州府為廬州衛,衛所大致地點位于安慶路衛民巷一帶。從1919年到1949年,這里見證了合肥各界人士舉行的愛國示威游行、國民大會等重大歷史事件。
1919年,“五四運動”的消息傳到合肥后,合肥廣大青年學生立即響應。5月17日,示威游行開始,全城各校學生罷課。罷課的4000多名師生在衛衙大關廣場(現安北小區周邊)集合,召開大會。之后,4000余名師生舉行了示威游行。大聲疾呼,喚起同胞共同反對日本,抵制日貨。
1925年6月間,“五卅”慘案的消息傳到合肥以后,各界人士又在衛衙大關召開大會,到會千余人,群情激憤。會后,為了擴大影響,還決定編印特刊《淝水怒潮》,由宛敏灝主編,徐夢觀、趙圣情等人都是該刊的主要撰稿人,由于經常發表針砭時弊、喚起民眾的重要文章,這份刊物堪稱為合肥的“新青年”。
城隍廟東
廬州城內第一個黨小組誕生地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1923年合肥地區就有了黨員。1927年9月,合肥城內第一個黨組織——中共合肥小組在十棵椿(今城隍廟東一帶霍邱路附近)成立,組長童漢章。
中共合肥小組是大革命失敗后合肥地區最早恢復的黨組織。童漢章和其他人一起積極開展工作,先后發展了20多名黨員。1927年底,經省臨委批準,在中共合肥小組的基礎上成立中共合肥特別支部;1928年春,擴建為中共合肥特別區委,童漢章先后擔任特支書記、特區委書記。
由于童漢章等人的積極努力,中國共產黨在合肥城內的活動逐日展開。童漢章所在的學校創辦了工人業余夜校,有四五百名工人、店員、貧民參加學習。他利用這一陣地培養積極分子,擴大黨的影響;并先后在城內將理發業、糕點業、木匠業、碾米業工人自發的經濟斗爭逐步向政治斗爭引導。不長的時間里,黨在城內的斗爭就逐漸擴展到合肥西鄉、南鄉農民的抗煙苗捐和扒糧等斗爭,威震合肥地區。
合肥學宮
朝曦讀書會,盛開在抗戰時期的玫瑰
廬州府學是合肥歷史上第一所官辦的地市級學校,從唐會昌年間就開始辦學了。在宋元時期先后更名為景賢書院、三賢書院,清乾隆年間又改為“學宮”,歷史悠久、文運昌隆。
1929年,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學在合肥籌備成立,遷入學宮,1934年,安徽省立第六女子中學改名為省立廬州女子初級中學,直至抗日戰爭爆發。1943年,該校遷到立煌縣(今天的金寨縣),改稱“安徽省立立煌女子中學”,抗戰勝利后才遷回合肥。
1945年、1949年、1952年,學校又經過安徽省立合肥女子中學、合肥市立女子中學、合肥第二初級中學三次易名。1956年更名為合肥四中。
朝曦讀書會是中共地下黨發起組織的合肥抗日愛國的進步師生團體,1932年夏成立于合肥。由中共黨員謝立惠秘密聯系省立第六女子中學的一批進步師生組成。
該會成立后,秘密組織會員閱讀進步書刊,如《列寧主義問題》、《蘇俄觀察記》及鄒韜奮主編的《新生》、葉圣陶主編的《中學生》等組織排演進步戲,并建立地下交通站,秘密散發宣傳紅軍、宣傳抗日的傳單,并接待北平、東北、天津、河南等地的流亡學生抗日宣傳團,支持他們在合肥的宣傳活動。
中共地下黨組織在讀書會會員中發展了一批黨員,組成六女中黨支部。
讀書會主要成員有李仁、蔡柏、朱子揚、曾余、蔡善英、袁玉英等,抗戰全面爆發前后部分成員先后奔赴延安。“朝曦讀書會”的女生們當時被人們譽為“盛開在抗戰時期的玫瑰”。
合肥縣衙
見證了合肥的和平解放
昔日這里是合肥縣衙和府衙所在地,雖然歷經600余年,中間屢次改朝換代,至民國時期已經改為縣政府,但老百姓還是習慣稱呼其為“縣衙門”。
1948年冬,在中共地下組織的領導下,合肥民盟組織利用地方勢力舉薦盟員龔兆慶出任國民黨政府的最后一任合肥縣縣長,龔擬定一個“保存實力,迎接解放”的方案,悄悄送到官亭,得到中共皖西軍分區的支持,合肥地方政權實際上被我黨掌握。
1949年1月21日,華野先遣縱隊在城內進步人士配合下,和平解放合肥。
1949年2月1日,新生的合肥市人民政府也把辦公地點安在老縣衙里。不久,又搬遷至四彎巷,老縣衙才被徹底廢棄。
安徽博物館
毛主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視察的博物館
1954年8月,合肥市中心地勢高爽的三孝口,一座將見證歷史并被納入國保單位的陳列展覽大樓,破土動工。經過兩年時間的建設,大樓落成竣工,1956年11月14日,安徽省博物館成立。
1958年1月5日,安徽省博物館迎來了第一位國家領導人——國務院總理周恩來。
1958年9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張治中、羅瑞卿等同志的陪同下,親臨視察安徽省博物館。兩個半小時的參觀過程中,毛澤東同志認真觀看、愉快交談、詢問情況、發表議論。觀后休息時,毛澤東同志作出“一個省的主要城市,都應該有這樣的博物館,人民認識自己的歷史和創造的力量是一件很要緊的事”的重要講話。
安徽省博物館是毛澤東生前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視察過,并在此對博物館事業做出了唯一指示的博物館,因此奠定了在中國博物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自此開始一院兩館運行模式。
一路走,一路聽,一路看,一段段黨史故事緩緩流淌出來。
“通過走讀的形式來學習黨史,還是第一次,大家邊走邊聆聽邊討論,這種沉浸式的學習更有深度,也更有溫度。”
“走讀線路讓我們有機會從身邊的黨史學起,對合肥的歷史和黨史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激勵前行的同時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的紅色文化自信。”
在“走讀老城”學黨史的過程中,黨員們紛紛感言,將從合肥歷史中汲取繼續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