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榮,字知真,號天劍,男,庚辰年(1941年)農歷十一月初八日,出生于中醫世家。籍貫湖南長沙市,祖居安徽省廬江縣云路街,建居湖南省瀏陽縣,現居北京。無黨派人士,師承出身。主任醫師、教授、研究員。幼承庭訓,繼拜名師,1958年至今執業中醫臨床58年,在臨床同期從事中醫藥文獻研究及中醫藥文化研究35年、研究生教育18年、遠程教育15年、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培訓13年。原任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文獻信息研究所所長,政協湖南省委員會常委,2000年退休后,受聘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遠程教育學院副院長。現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文化建設與科學普及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文化分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中醫健康指導首席專家。繼教學會第一任主任委員;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研修項目培訓班班主任;全國第五批、北京市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孫光榮傳承工作室建設專家,北京中醫藥大學共建中西醫結合三級醫院和平里醫院名老中醫工作室建設專家,北京同仁堂中醫大師工作室顧問。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第二屆國醫大師。出版著作23部、發表論文158篇。排名第一或為執筆人榮獲的主要獎項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中華中醫藥學會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全國優秀圖書獎二等獎1項,省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全國首屆中醫藥科普著作獎一等獎1項等。主編《中華經典養生名言錄》為國家新聞出版署等部委推薦的十五本科普著作之一;主持并完成科技部十五科技攻關項目成果之一《當代名老中醫典型醫案集》、全國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數據庫。先生在中醫的教、醫、研事業奮斗了58年,臨床、科研成績卓著,為中醫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我有幸成為孫光榮先生的學生,學術繼承人,經過跟師學習,使我對導師診治療腫瘤經驗有了些了解,現對此加以概述,供同行共同學習。
腫瘤是指機體在各種致瘤因子作用下,局部組織細胞增生所形成的新生物,因為這種新生物多呈占位性塊狀突起,也稱贅生物。根據新生物的細胞特性及對機體的危害性程度,又將腫瘤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兩大類,而癌癥即為惡性腫瘤的總稱。腫瘤是一種多發、常見、易變、難治、難愈及預后不良的疑難重病,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任何單一手段的局部治療,均難治愈。
孫先生常說“對于腫瘤患者,不但要盡可能治其病,更要盡可能先留其人,中醫在預防,治療腫瘤,特別是在提升病人抗擊腫瘤的機體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優勢”。
1.病名
1.1中醫病名
遠在殷墟甲骨文中就有“瘤”的記載?!墩f文解字》:“瘤,腫也,從病,留聲”。《圣濟總錄》說:“瘤之為義,留滯不去也”。對瘤的含義作了精辟的解釋。“留(瘤)”是認為其起因是體內“氣血留結”?;蛐皻夥x物在體內留而不去(《諸病源候論》),所以稱之為“留”,后來加上疾病偏旁就成為“瘤”字。眾多古籍中有“瘤”和“癌”的記載,如《黃帝內經》、《難經》等載有:筋瘤、腸瘤、昔瘤、腫瘍、癭瘤、癥瘕、積聚、惡瘡、留、瘤、巖、癌(無疾病偏旁)、癌。
嗣后,中醫古籍中比較常見的、相當于現代醫學癌癥的病名很多,比如:乳石癰、乳巖(相當于乳腺癌)、舌菌(相當于舌癌)、癥瘕積聚(相當于卵巢癌等)、失榮(相當于惡性淋巴瘤等)、噎膈(相當于食道癌)、腸蕈(相當于卵巢囊腫等)、翻花瘡(相當于皮膚癌)。
可見,中醫對癌癥的命名是以“象”為據的,非常形象,也非常準確。例如,明代陳實功的《外科正宗》對乳巖的描述:“初如豆大,漸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載三載,不疼不癢,漸漸而大,始生疼痛,痛則無解,日后腫如堆栗,或如復碗,紫色氣穢,漸漸潰爛,深者如巖穴,凸者若泛蓮,疼痛連心,出血則臭,……名曰乳巖。
1.2西醫病名
腫瘤分類很多,現在已知的已經超過300多種,但從宏觀上區分,可以分為良性腫瘤、惡性腫瘤兩大類。良性腫瘤多在組織或細胞類型的名稱后面加一個“瘤”字例如:腺上皮(以分泌功能為主的上皮稱腺上皮;以腺上皮為主構成的器官稱腺體)的良性腫瘤,稱為腺瘤;平滑肌的良性腫瘤,稱為平滑肌瘤。惡性腫瘤又可細分,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統稱為癌。這些腫瘤表現出向某種上皮分化的特點。命名方式是在上皮名稱后加一個“癌”字。例如,鱗狀上皮的惡性腫瘤稱為鱗狀細胞癌;腺上皮的惡性腫瘤稱為腺癌。間葉組織的惡性腫瘤統稱為肉瘤。這些腫瘤表現出向某種間葉組織分化的特點。間葉組織包括纖維組織、脂肪、肌肉、血管和淋巴管、骨、軟骨組織等。命名方式是在間葉組織名稱之后加“肉瘤”二字。例如:纖維肉瘤、脂肪肉瘤、骨肉瘤。同時具有癌和肉瘤兩種成分的惡性腫瘤,稱為癌肉瘤應當強調,在病理學上,癌是指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平常所謂“癌癥”,泛指所有惡性腫瘤,包括癌和肉瘤。特殊情況下,有時還結合腫瘤的形態特點命名,如形成乳頭狀及囊狀結構的腺瘤,稱為乳頭狀囊腺瘤;形成乳頭狀及囊狀結構的腺癌,稱為乳頭狀囊腺癌。尚有一些惡性腫瘤的病名約定俗成而需要待定,如:神經母細胞瘤、白血病、精原細胞瘤、尤文肉瘤、霍奇金淋巴瘤。
良性與惡性各有其特點。良性腫瘤具有五大特點:①生長慢;②邊界清;③可推移;④無膿血;⑤難轉移。惡性腫瘤亦具有五大特點:①生長很快;②邊界不清;③很難推移;④雜有膿血;⑤容易轉移。
2.病因
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有關腫瘤的病因病機至今都沒有完全厘清,尚需醫界和科技界同仁不斷努力探討。以下,孫老師結合研讀中醫典籍與臨證的體驗,試述如下:
2.1中醫病因
中醫古籍對腫瘤的病因病機做出了許多“司外揣內”的論述,《中藏經》之論述比較全面,《論癰疽瘡腫第四十一》明確指出:“夫癰疽瘡腫之所作也,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則生矣,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者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于喉舌者,心之毒也;發于皮毛者,肺之毒也;發于肌肉者,脾之毒也;發于骨髓者,腎之毒也;發于下者,陰中之毒也;發于上者,陽中之毒也;發于外者,六腑之毒也;發于內者,五臟之毒也。”
惡性腫瘤為何而發生?根據對中醫古籍研究并結合家傳、師傳以及臨證感悟,孫老師認為可以歸納為六個方面,共十二個字:即——①遺傳;②抑郁;③氣滯;④血瘀;⑤痰凝;⑥毒聚。
2.2西醫病因
西醫學認為惡性腫瘤的病因主要是:①情緒抑郁致癌;②生物因素致癌(包括病毒和寄生蟲);③化學因素致癌;④物理因素致癌;⑤生活因素致癌;⑥遺傳因素誘發易于致癌;⑦病毒致癌。
3.辨證
中醫對腫瘤之診斷不能離望、聞、問、切四診。辨證,尤其應重視“明晰經緯”,孫老師臨證總結為“四診八重”。論治,尤其應認知病機,治則治法總體不離益氣活血、清熱解毒、軟堅散結,孫老師初步總結為“一類腫瘤一個基本方”,在此基礎上,隨癥加減,靈活化裁。
3.1四診八重
3.1.1望診:重神形、重舌象。
①失神:可見神志迷糊,或言語失倫,或循衣摸床,撮空理線,眼光晦暗無神,表情淡漠呆板,眼袋臃腫晦暗,頸椎豎而不堅,動作失靈,強迫體位,呼吸異常。
②脫形:可見面色枯白無光澤,消瘦乏力,或單腹腫大,四肢反瘦,腹皮甲錯,著于背而成深凹者,或脊骨如鋸,步態不穩,或臥時喜向里,身重不能轉側,汗漬斑斑。
③舌象:舌體明顯單薄或明顯肥厚、縮轉,甚至轉動不靈活;舌粗糙有刺,像沙魚皮,而有干枯燥裂的;舌頭斂縮有如荔枝干肉,完全沒有津液;舌本干晦如豬肝色,或舌紅如柿色;舌質短而陰囊縮;舌質色赭帶黑;舌起白色如雪花片;舌質暗紅或光絳,有散在瘀斑,甚至呈煮熟的豬肝樣舌、豬腎樣舌,或如鏡面,且有光亮;舌苔厚燥或滑膩,甚至無苔、無津,或干晦枯萎。
④指甲、趾甲:可見甲卷、瘀點、甲枯、反甲。
⑤皮膚:可見皮膚色澤枯槁,皮聚毛落,皮枯毛折,或晦暗、彈性差、有瘀斑。
3.1.2聞診:重聲音、重氣味。
①聲音:可見聲嘶、聲低、聲亢、喑啞、失音、錯語、呻吟不止;氣不上續;言語輕遲低微,欲言不能復言;鄭聲、獨語;呼吸困難,短促急迫,張口抬肩,鼻翼煽動;呼吸急促似喘,聲高斷續,喉間痰鳴,纏綿難愈;呼吸微弱,短而聲低,虛虛怯怯;或無力作咳,咳聲低微。
②氣味:呼出的氣體或身體局部散發出臭味、魚腥味、尸氣味、熏肉味、腐臭味、血腥味。
3.1.3問診:重現狀、重參數。
①現狀:詢問、了解患者飲食、睡眠、二便、喜惡、疼痛部位與感覺等情況。
②參數:查詢、了解患者既往史、家族史、治療史、實驗室檢查數據等。
3.1.4切診:重脈象、重反饋。
①脈象:辨別有無胃、神、根,有無反季脈,有無間歇脈,有無屋漏、魚翔、雀啄等七死脈。
②反饋:了解患者情況,觸摸腫瘤可否推移、是否堅硬,疼痛、作脹部位是否固定、能否受壓等。
3.2辨證關鍵
根據臨證體驗,孫老師提出了辨證20個主要元素:即——⒈時令;⒉男女;⒊長幼;⒋干濕;⒌勞逸⒍鰥寡;⒎生育;⒏新舊;⒐裕澀;⒑旺晦⒒神形;⒓盛衰;⒔陰陽;⒕表里;⒖寒熱⒗虛實;⒘主從;⒙標本;⒚順逆;⒛生死。在腫瘤的辯證中應該重視此20個元素,尤其是后10項。
眾所周知,辨證應以各種辨證綱領為主軸,如: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辨證、寒熱虛實生死逆順臟腑八綱辨證、衛氣營血辨證、氣血津精辨證等,將四診合參所獲得的結果納入辨證綱領,進行臨床辨證。但根據孫老師個人的體會,無論運用任何辨證綱領,都必須“明經晰緯”,這樣才能綱舉目張,才能符合臨床實際,才能真正指導臨床組方用藥。
針對腫瘤而言,其關鍵無非虛實兩端。虛者,正虛也,主要為氣虛,亦可氣血兩虛;實者,邪實也,主要為血瘀,亦可有痰濁,即痰瘀互結,故而腫瘤之證候多為氣血兩虛、痰瘀互結、氣滯血瘀、邪毒壅聚等。
根據辨證結論確立治則治法,然后根據治則治法組方用藥,這是中醫臨證之常規。孫老師之用方,宗經方之旨而不泥于經方用藥,堅持“中和”原則,多采用三聯藥組,嚴格按照君臣佐使組方。在此基礎上,再根據兼病及兼癥靈活化裁。為了方便記憶和使用,采納友人的建議,都冠以本人名字命名其方。孫老師在臨證中治療10種惡性腫瘤的常用的基本方如下:治癌基本方:孫光榮扶正抑瘤湯。
⑴組成:【君】生曬參10g生北芪15g紫丹參10g;【臣】天葵子15g蛇舌草15g半枝蓮15g;【佐】珍珠母12g制鱉甲12g山慈菇12g;【使】隨證加減,補(偏)、引(導)、糾(弊)、合(調)。
⑵方義:第一藥組,益氣活血;第二藥組,清熱解毒;第三藥組,軟堅散結;第四藥組,補(益)引(導)糾(偏)和(調)。共奏益氣活血,軟堅散結之效。
4.病案
4.1肺癌伴大量胸腔積液案
肺癌而伴大量胸腔積液者,氣陰兩虧、痰熱互結、水飲內停也。本案以益氣養陰治其本,以清熱解毒、化痰利水治其標,藥精量少而方證相符,故效。
李某某,男,64歲。
初診:2009年12月18日。
脈弦小,舌紅,苔白。證見形銷骨立,咳嗽咯痰,胸悶氣短、微喘、不能平臥。西醫診斷為“肺癌伴大量胸腔積液”。此乃氣陰兩虧、痰熱互結、水飲內停之證。治當益氣養陰、清熱解毒、化痰利水。擬方:生曬參15g,生北芪12g,紫丹參10g,天葵子10g,蛇舌草15g,半枝蓮15g,瓜蔞皮10g,桑白皮10g,薏苡仁20g,化橘紅6g,制鱉甲15g,山慈菇6g,金銀花12g,麥門冬12g,生甘草5g,佩蘭葉6g,炙紫菀7g,炙冬花7g。7劑,水煎內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二診:2009年12月25日。
脈弦小,舌紅,苔白。服前方后已能平臥,但仍微咳、胸悶。原方加減:生曬參15g,生北芪12g,紫丹參10g,天葵子10g,蛇舌草15g,瓜蔞皮10g,桑白皮10g,炙百部7g,薏苡仁20g,化橘紅7g,山慈菇6g,金銀花15g,苦桔梗6g,木蝴蝶6g,制鱉甲15g,生甘草5g。7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三診:2010年7月9日。
脈弦稍細,舌紅,苔薄白?;颊咦愿蟹戏叫Ч黠@,遂自行守方服藥至今,經當地醫院復查:腫塊明顯縮小2/3,胸腔積液減少1/3。詢其諸證明顯改善,僅偶有咳喘。故仍以原方加減治之:生曬參12g,生北芪12g紫丹參10g,全瓜蔞15g,生苡米30g,芡實仁30g,
蛇舌草15g,葶藶子10g,半枝蓮15g,貓爪草15g,天葵子10g,山慈菇10g,制鱉甲15g,五味子3g,珍珠母15g,化橘紅6g,炙紫菀10g,炙冬花10g,車前仁10g,阿膠珠10g,生甘草5g,28劑,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追訪:守方60劑后,經當地醫院再次復查,未見胸腔積液,自感諸證悉平。
【按】肺癌或稱支氣管肺癌,為最常見之惡性腫瘤,而胸腔積液為其晚期之常見并發癥。本案理化檢查結論為“肺癌伴大量胸腔積液”,可知肺癌之辨識,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引現代科技成果為孫老師所用,則更易“知犯何逆”,以增進中醫辨證之準確度。本案四診合參,斷為氣陰兩虛、痰熱互結之證,故治以益氣養陰、清熱化痰、利水滲濕治之。守法守方,歷經150余日,終使其得以絕處逢生,諸證悉平。其中蛇舌草、半枝蓮、貓爪草、天葵子、山慈菇、葶藶子、制鱉甲、珍珠母之聯合攻邪之功固不可沒,而始終注重扶正為其基礎,其組方原旨實乃獲得良效之指南。
4.2直腸癌案
直腸癌,氣陰損于上,熱毒聚于下,故需上下兼治,癌變在直腸,則藥取灌腸可及,故可內外兼治。
胡某某,女,56歲。
初診:1996年9月1日。
脈細澀,舌質淡,苔白。1月前發現大便不暢、帶血,疑為“痔瘡”。于1996年8月27日在湖南醫科大學附二院行病理切片(病理組織檢查號:224211),報告:直腸乳頭狀腺瘤,灶性癌變。證見乏力、頭暈。詢其大便次數基本正常,大便帶血,色鮮紅,偶見色黑,背脹。此乃氣陰兩虛,熱毒阻腸。法當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止血。擬方:西洋參10g,生北芪12g,制首烏l5g,槐花炭15g,大薊草l0g,仙鶴草12g,蒲黃炭15g,地榆炭12g,金剛蔸15g,蛇舌草15g,半枝蓮15g,蒲公英15g,嫩龍葵12g,桑寄生12g,懷山藥15g,生甘草5g。7劑,每日1劑,水煎服,分2次服。另:外用蛞蝓液保留灌腸,每日1次。
二診:1996年9月8日。
舌脈如前。頭已不暈,大便未帶血,稍稀,自覺無特殊不適。原方去地榆炭,7劑。仍用蛞蝓液保留灌腸,每日l次。
三診:1996年9月29日。
1996年9月26日在湖南省腫瘤醫院行腸鏡檢查,報告為:進鏡順利(18cm),結直腸粘膜光滑,未見腫塊?;颊邿o特殊不適,要求服藥鞏固療效。原方加減:西洋參10g生北芪12g,嫩龍葵15g,槐花炭15g,金剛蔸15g,懷山藥15g,制鱉甲15g,川杜仲12g,蒲公英12g,谷精珠12g,仙鶴草12g,大薊草12g,生苡仁20g,生甘草5g。7劑。囑:不再用灌腸法。
追訪:病情穩定,后再遵上方略施加減14劑后,患者自覺無不適而自行停藥,隨訪至今未復發。
【按】直腸癌屬中醫學之“腸風”、“臟毒”范疇,乃臨床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該病需內外合治,功補兼施,且需注意飲食、生活環境之調攝,維持氣血暢通,防止氣滯血瘀。本案之治,關鍵在于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涼血化瘀止血之方、證相符,且扶正祛邪兼顧,服藥灌腸兼施,故收良效。其中,蛞蝓液保留灌腸為余所創,用治直腸癌屢治屢驗。(作者:馬鞍山市中醫院腫瘤科 魏有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