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姜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干燥根莖。性味辛、熱,歸脾、胃、肺、腎經,有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
干姜辛熱性燥,主入脾胃而長于溫中散寒,健運脾陽,為溫暖中焦之主藥。《名醫別錄》云其“治寒冷腹痛”。臨床上,不論外邪內侵之實寒證,亦或中陽不足,寒從內生之虛寒證,均可以之溫而散之。在中醫學術發展史上,張仲景應是善用干姜溫中之第一人。其論中之大健中湯、理中丸、附子理中湯等均以干姜配伍人參、白術等,治療脾胃虛寒之腹痛泄瀉證。不僅如此,仲景又善用干姜與黃連同用以平調寒熱,治療心下痞及腹痛等,如半夏、生姜、甘草三瀉心湯及黃連湯、干姜芩連湯皆是如此。干姜不唯對中焦陽虛寒盛之腹痛效佳,對于中焦虛寒所致之嘔吐、泄瀉、下利,也是必用之品。因其健運脾胃,使脾胃升降得序,胃氣得降而嘔止,脾氣得升而泄止。當代人由于工作壓力大,食涼貪冷,患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很多,其中屬于中焦虛寒、寒熱錯雜者恒多,對于此類患者,不管是虛寒證,還是寒熱錯雜證,只要有中陽不足的病機,筆者一定選用干姜溫之,少者15~20克,多者用至40~60克,獲效者多矣。此外,干姜對于中焦虛寒之口水多甚效,此種用法,仲景早已言之。《傷寒論》第395條說:“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干姜辛熱,入肺、脾經,上能溫肺散寒以化飲,中能溫脾運水以消痰,故寒飲咳喘等證多用之。《神農本草經》首列干姜的功效為“主胸滿咳逆上氣”,而為歷代醫家所重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治療虛寒肺痿用甘草干姜湯。此證“吐涎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多涎唾而不咳,意即痰多清稀,用干姜可溫化稀痰。似此者,《傷寒論》中還有很多方劑,如厚樸麻黃湯、小青龍湯、苓甘五味姜辛湯等。筆者臨床上治冷咳及寒痰咳嗽證,宗仲景之法用治寒痰三味,即干姜、細辛、五味子,50余年來治療患者多例,效佳。
干姜入心、脾、腎三經,有通心陽復脈之功,故《傷寒論》中常與附子合用以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壯腎陽。干姜在四逆湯中屬于不可或缺之藥,甚至于《本草求真》中竟說“書有附子無姜不熱”。仲景書中,附子與干姜同用,用以回陽救逆的四逆輩有近10方之眾,足見其為溫補腎陽、回陽救逆之要藥。
《醫學啟源》引《主治秘要》云:“通心氣,助陽,去臟腑沉寒,發諸經寒氣。”認為干姜尚有溫散胸中寒氣而通經脈之功,治療寒凝、氣滯、血瘀、經脈不通之胸痹心痛證。雖然古代書中很多心痛是指胃痛,但也不乏屬于真心痛者,如《金匱要略》之烏頭赤石脂丸治療心痛徹背,背痛徹心,顯系與當今之心絞痛、心肌梗塞相似。
腰為腎之府。干姜還有一個重要的功效是暖腎府以治腰脊之寒濕,代表方劑為腎著湯。本方的主治證候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此方重用干姜祛寒除濕,配伍茯苓、白術、甘草,治此證若神。
干姜具溫脾之功,故脾氣不足或脾陽虛失于統攝所致的諸證出血,常用干姜治之。如仲景治吐血不止之柏葉湯、治便膿血之桃花湯均用了干姜。筆者在臨床上主要用干姜治療消化性潰瘍出血,藥用干姜20克、白及粉10克、炙甘草20克、白術10克、煅牡蠣20克,共為細末,分2次溫水調服;對于潰瘍性結腸炎之便下膿血,在辨證基礎上加用炮姜、白及、灶心土;對于崩漏下血屬于虛寒者,方用四物湯去川芎,加炮姜15克、炒白術20克、煅龍牡各20克、黃芪30克、當歸10克、桑葉20克、益母草10克、三七粉9克、藕節炭15克,效果確實,最快者2劑即可止血。
干姜安全無毒,為藥食兩用品,可以根據病情大量服用,筆者最大用量曾一日用到60克,未見毒副反應。但干姜辛熱性燥,久服有損陰傷目之弊,故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服,孕婦慎服。
干姜與炮姜的區別:干姜溫中之力強,炮后熱性減而止血之力增,故治血證宜用炮姜。(來源:中國中醫藥報,作者:全國名中醫 王慶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