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2020年1月22號首次看到新冠肺炎病人的病例資料和舌象后,當即意識到有了“伏燥”病機,要從丁酉年的運氣柔干失守其位三年化疫產生的“木癘”去理解。按照《玄珠密語》的講法,丁酉歲的地甲子是壬子,這也是疫情易在庚子歲暴發并不易消退的因素之一。筆者在2020年1月24日完成的《對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的五運六氣分析》一文中及時調整思路,并作了這樣的分析預判:
全國(除湖北)2020年1月20日至3月12日每日新增確診人數
我們原來對己亥年末疫情的判斷,因未充分關注到丁酉伏燥的因素,以及未及時獲得早期的疫情信息,故認為大寒交歲氣后會很快緩解。現在有了伏燥的因素,庚子年的歲運又是“太商“,燥氣太過,不利于伏燥的快速緩解,故疫情的消退就不會那么快了。但大寒以來的歲氣交接正常,庚子歲一之氣的客氣太陽寒水對疫情的緩解也較為有利,在政府強有力的防控措施下,若能充分發揮好中醫藥的作用,我們仍相信疫情在2月份會很快得到有效控制。
盡管疫情的規模超出預期,但看到大寒前后歲氣的交接比較正常,故我們對疫情的發展趨勢保持了較為樂觀的態度,并在1月28號果斷作出2月2號將出現拐點的判斷。從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消息看,除湖北以外,全國其他省份新增確診病例數,從2月3日起的800多例下降到2月13日的300例以下,實現了十連降。中國和世衛組織2月29日發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聯合考察報告》進一步應證了2月2號的時間拐點,再次顯示了五運六氣理論在疫病分析方面的價值。
國內第一波疫情得到控制后,我們對疫情后續的分析是: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伏燥”和“木癘”特性,故大的疫情基本控制后仍會有較長時間的散在發生,在2020年運氣條件下不易完全消退。
因為《黃帝內經》對少陰司天年之年有“五之氣……其病溫;終之氣……余火內格”的論述,故我們分析秋天疫情有反復,但應該只是小反復,不會出現有些人講的更厲害的第二波。10月份以后的疫情反復印證了上述分析。
從新冠肺炎感染的臨床表現看,普遍出現的異常疲勞、肌肉無力等恰是伏燥的臨床特征;患者常出現肝功能異常及多臟器損害,焦慮抑郁、嗅味覺失靈、肢體麻木發抖等精神神經方面的癥狀;在傳染性與流行性方面表現出變化不定的特征,又都符合了“木癘”的特征。
我們按照“伏燥”和“木癘”的運氣病機和庚子年春的運氣特點制訂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病中醫藥預防方案》,經無錫地區和全國多地的推廣應用,取得很好的防控效果。在危重證的救治方面提出“伏燥在太陰,急從陽明解”而以《金匱要略》麥冬湯促排痰改善呼吸窘迫的思路,挽救了許多患者的生命。根據運氣思想采用“三因司天方”的正陽湯,則在促使患者轉陰上顯示了突出效果。
辛丑歲運氣分析
2020年的氣候特點及大寒歲氣交接前后的運氣變化情況:2020年剛進5月,中原地區就出現了連續高溫天氣。根據中央氣象臺數據顯示,在5月2日的下午3點全國共有109個氣象觀測站達到或突破5月上旬的極值,太原、鄭州、合肥等地最高氣溫都在40℃以上(合肥最高報43.5℃)。但5月4號5號就大幅降溫至25℃左右,出現“火勝水復”之象。六七兩月各地暴雨不斷,洪澇災害頻發,8月上旬立秋前后氣溫仍涼快,司天少陰君火被遏;至8月中旬末伏出現的高溫僅37℃左右,持續時間也不長,前期被遏之火未能得到充分發泄,“發作待時”,成為秋后疫情反復的一條因素。
2020年秋,關于拉尼娜將引起極寒天氣的信息在網絡熱議,如10月8號的一則網文:“拉尼娜將會造成六十年一遇的極寒,2020~2021年冬季我國將出現強極寒。”
冬至以后確實也出現了較強寒流,央視1月8號報“今冬二九寒意足。”多地出現的低溫破當地最低氣溫記錄。但寒潮時間很短,并沒有預警的那么強烈。1月14日央視報“目前已經是三九天了,溫暖程度可以說堪比常年4月”“現在還是隆冬時節,卻有了早春之感。”1月20日中國天氣網:今天我國迎來了大寒節氣。都說小寒大寒凍成一團,但今年大寒節氣開場,氣溫卻不走尋常路,回暖勢頭很猛。1月23日報:下周六之前,盛大的回暖將鋪滿我國陸地,不管你在海南還是黑龍江,新疆還是上海,都將被回暖眷顧,東北三省要暫時化凍,黃河以南持續零上,廣東大部正式進入春天,全國從偏冷暫時轉為偏暖。
從理論上看2021辛丑歲的運氣特點:太陰濕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中見少羽水運。歲水不及,氣化運行后天,但下加在泉的太陽寒水屬“同歲會”,運化較平。全年陰專其政,陽氣退辟,偏于濕寒。整個初之氣的運氣對當前疫情的消退是有利的,但二之氣客氣主氣均為少陰火,兩火迭加,經文講“其病溫厲盛行,遠近咸若。”
上面《黃帝內經》經文從運氣常位而論,但文中強調“時有常位,氣無必也”“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我們以往的經驗,這個“象”主要看年初歲氣交接的狀況。雖然今年大寒前后初之氣的歲氣交接尚可,但《素問遺篇》有升降失常“不遷正”“不退位”之論,就丑、未歲而論。《素問遺篇》講到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少陽“升天不前”。這種運氣失常以年初氣溫的驟升驟降為主要特點,《素問遺篇》的描述是“太陰未遷正者,即少陽未升天也,水運以至者。升天不前,即寒雰反布,凜冽如冬,水復涸,冰再結,暄暖乍作,冷復布之,寒暄不時”。
第二種情況是是厥陰“降而不下”。經文說:“是故丑未之歲,厥陰降地,主窒地皛,勝而不前。又或遇少陰未退位。即厥陰未降下,金運以至中。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清躁行殺,霜露復下,肅殺布令。”厥陰風木降而不下的原因是被燥金阻窒,表現為氣象偏燥,物候來遲。
2009己丑年初,北京還在農歷正月氣溫就猛升至28℃以上,又驟降至0℃以下,這種驟升驟降連續了多次,恰如經文中說的“暄暖乍作,冷復布之”“冰再結”。全國多地氣候變化與北京相類,媒體用“過山車”來形容這種氣候變化。看到這一氣象,我們“十一·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疫病預測預警研究課題組以此作為重要依據之一,成功預警了2009年的甲流疫情。
反之,《黃帝內經》對2015乙未歲和2017丁酉歲的二之氣,分別有“溫癘大行”和“癘大至,民善暴死”的論述,但我們根據觀察歲氣交接較正常,未出現上述升降失常的情況,故在報告中排除了那兩年春天的大疫情。2020年初也是結合觀察到歲氣交接較正常而果斷作出疫情將在2月2日出現拐點的分析。
從今年的情況看,自1月上旬至今氣溫一路回暖,一個多月了沒有出現嚴重驟升驟降的狀況,已基本可排除“少陽升天不前”這一格局了。
但最近看一些氣象報道:2月5日報“浙江多個地市遭遇‘50年一遇’干旱。”“去年11月以來,截至今年2月4日,深圳國家基本站累計降雨1.6毫米,比氣候值(92.3毫米)偏少了98%,為歷史同期最少。”2月8日北京日報“北京天氣仍舊十分干燥。”各地氣溫雖比常年偏高,但物候的春意并不濃,似有少陰不退位,厥陰降之未下之虞。聯系到《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所講二之氣“其病溫厲盛行”,則今年春天疫情反復的概率可能較大。
至三之氣(小滿日后),《黃帝內經》講“天政所布,濕氣降……寒乃隨之”,或有濕邪,其氣亦微。此運氣條件極有利于辛丑疫情的消退。
辛丑年春預防方
基于上述對當前五運六氣的分析,我們制訂的春季預防方為:生地10~15克、竹葉10~15克、澤瀉6克、桂枝6克、干姜6克、北五味6克、蒼術10克、防風10克、甘草6克。
此方以《湯液經法》大補腎湯為主,妙在方中桂枝、干姜、五味子是小補肝湯,既可助春生之氣扶陽抗寒,也遵循了《黃帝內經》“一之氣宜治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寫之,以甘緩之”之旨。最近我們用補肝湯治新冠疫的伏燥戕木引起的嚴重乏力等癥有良效(參見《中國中醫藥報》2021年1月27、28號的報道)。生地、竹葉、澤瀉三味則補腎之外又兼清了庚子歲的余火殘燥,也適應了當前少陰不退位而偏于燥熱的天氣特點。
從全年的運氣講,辛為水運易傷腎,丑為濕土司天易傷脾,《三因司天方》以五味子湯調太陽寒水,以備化湯治太陰濕土。此方之大補腎配合王好古《陰證略例》的神術湯治脾化濕,一方而兼俱了靜順備化兩方之義。
從《輔行訣臟腑用藥法要》藥性理論,此一方而水(生地、竹葉)木(桂枝、干姜)火(澤瀉)土(蒼術、甘草)金(五味子)五行俱全,且藥性平和,藥味簡約,適宜預防,也可用于輕證治療。(來源:中國中醫藥報, 作者:江蘇省無錫市龍砂醫學流派研究院 顧植山)
(本文僅就國內氣象資料所作的分析,國外疫情宜作別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