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發(fā)現(xiàn)微信讀書上了不少「列國志」的電子書,關(guān)于南太平洋島國的幾本很齊全,首先讀的是講圖瓦盧的這本。
圖瓦盧,一個由九個島礁組成的島國,國土面積全球倒數(shù)第四,人口1.1萬左右,最高海拔只有4.6米,深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脅。
《圖瓦盧》這本書中有幾段描寫相當(dāng)生動:
> 富納富提環(huán)礁是圖瓦盧最為繁華的地方,但是去過的游客也會有種與世隔絕的感覺。這里對外交通極不便利,每月只有一班輪船,每周只有一個30座的航班。
> 走在富納富提環(huán)礁公路上,往左邊看是波濤洶涌的大海,往右邊看還是大海,心里感覺極不踏實。在馬路中間的洼地上時不時還會冒出一灘海水來,讓人總感覺一不小心就會跟公路一起沉下去。
> 雖然富納富提環(huán)礁最寬處有400米,但是平均寬度只有二三十米。一個兩三米高的海浪就能從這一側(cè)打到另一側(cè)。天黑后千萬不要出來散步,一不小心就會走到海里去。
> 富納富提環(huán)礁太小,地形又比較平坦,漲潮時很多地方會被海水吞沒,甚至包括島中央的路。
> 因地表滲水,一般居民平日多半不穿鞋,包括部長在內(nèi)的公務(wù)員到辦公大樓上班時,也是穿著拖鞋。
初看文字只能靠想象,后來去網(wǎng)上找了圖片,才切實體驗到作者所說的這種感覺。
圖瓦盧雖然是世界最不發(fā)達國家之一,但卻有兩個非常有特色的產(chǎn)業(yè),一個是郵票,一個是出售.tv的國家域名。
不過書中最令我感興趣的,還是該國歷史上一次由換國旗引發(fā)的政治危機。
圖瓦盧原名「埃利斯群島」,歷史上和基里巴斯同屬英國「吉爾伯特和埃利斯群島」殖民地。
1975年同吉爾伯特群島(后來的基里巴斯)分家,也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旗幟。這面旗幟和其他英國自治領(lǐng)或殖民地的旗幟類似,左上角是米字旗,深藍底上印著圖瓦盧的徽章,由殖民地常駐專員Arthur Grimble爵士在1932年設(shè)計。
1978年10月1日,圖瓦盧正式獨立,于此同時也換上了一面新國旗。這面旗幟由Vione Natano設(shè)計,左上角依然是米字旗,象征著和英國的聯(lián)系。
底色換成了更淺的天藍色,和斐濟國旗十分相似。
最有特點的是旗面上不規(guī)則排布的9顆黃色五角星,象征了圖瓦盧的9座島礁:富納富提(Funafuti)、納努梅阿(Nanumanga)、努伊(Nui)、努庫費陶(Nukufetau)、努庫萊萊(Nukulaelae)、瓦伊圖普(Vaitupu)、納努芒阿(Nanumanga)、紐拉基塔(Niulakita)和紐陶(Niutao)。
一個有趣的細節(jié)是,這些五角星的指向是各不相同的,據(jù)說曾經(jīng)有人提議讓所有的星星都指向上方,但是從來沒有得到實施。
此外星星排列的方向也不是上北下南,而是“左北右南”,所以要和現(xiàn)實中的島礁對應(yīng)起來,需要調(diào)轉(zhuǎn)一下方向。
這面國旗從1978年10月一直使用到1995年10月。當(dāng)時的圖瓦盧總理是卡穆塔·拉塔西爵士(Sir Kamuta Latasi),他也是這場國旗爭端的核心人物。在拉塔西為期3年的總理任期內(nèi),圖瓦盧竟然更換了兩次國旗。
第一次是1995年10月,圖瓦盧對1978年國旗進行了微調(diào),去掉了藍底上的一顆黃星。因為圖瓦盧(Tuvalu)國名的原意是「八島之群」,指圖瓦盧歷史上有人定居的8個島礁,而不包括曾經(jīng)的無人島紐拉基塔(Niulakita,這個島直到1949年才有人居住)。
不過有意思的是,被拿掉的這顆星并不是原來象征紐拉基塔的那顆,而是從象征富納富提和瓦伊圖普的那兩顆里選一顆拿掉了。
這面新國旗非常短命,只使用了2個月。因為1995年12月,根據(jù)新制定的《圖瓦盧國旗法》,這個國家又有了一面全新的國旗。
1995版《國旗法》第一條規(guī)定,圖瓦盧國旗為:
(a)從上到下劃分為五條不等寬的橫條,顏色依次是紅色、白色、藍色、白色、紅色;
(b)靠近旗桿部分為一個白色三角形,底邊與紅色橫條相交,白色三角形內(nèi)印有圖瓦盧國徽;
(c)八顆白色五角星,由下至上呈對角線狀排列,每個紅色橫條內(nèi)皆有兩顆星,藍色橫條內(nèi)有四顆星。
第二條則規(guī)定了國旗的規(guī)格:寬高比1:2、橫條寬度比例約為約5:1:13:1:5、國徽高度為旗幟寬度的3/10,從旗桿處到三角形頂點的距離約為旗幟寬度的3/4、每顆星的直徑為旗幟寬度約1/7。
新國旗的設(shè)計者是來自富納富提的Filemoni Panisi,不過平心而論,這面旗幟雖然頗具特點,但8顆星與橫條的交錯,還是增加了視覺上的雜亂之感。
這面國旗在圖瓦盧引發(fā)了廣泛的爭議,因為總理拉塔西被認為是一個共和主義者,更換國旗的目的,在于切斷和英國的歷史聯(lián)系。其實從國旗上拿掉米字旗的討論,從上世紀(jì)80年代末期開始就沒有停歇過,這次也是隨著一個有共和制傾向的總理上臺而變成現(xiàn)實。
但很多圖瓦盧人對此并不買賬,尤其是很多老人,認為更換國旗是對女王的不敬,甚至因此導(dǎo)致了18個月的政治動蕩。
當(dāng)時《每日電訊報》的記者留下了這樣的報道:
> 拉塔西先生在任期間推出了一個新的旗幟,采用了復(fù)雜的設(shè)計,并且去掉了米字旗,這在9000名環(huán)礁居民中引起了騷動。拉塔西先生認為此舉是將圖瓦盧變成共和國的前奏,但是抗議活動反而增多了。
> 其中紐陶島的居民,在新旗幟升起的時候直接砍斷了旗桿。他們還宣布,為了擴大抗議的聲量,該島著名舞蹈演員將抵制在西薩摩亞舉行的南太平洋藝術(shù)節(jié)。
> 前總理比肯尼比尤·佩紐(Bikenibeu Paeniu)先生發(fā)覺只有少數(shù)圖瓦盧人持支持共和制的觀點,于是成功地發(fā)起了驅(qū)逐拉塔西先生的運動。佩紐先生利用了人民對君主制的喜愛,在一次精心策劃的不信任動議中,他承諾當(dāng)選總理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fù)舊國旗。
1996年12月24日,在不信任投票中失利的拉塔西辭去了總理職位,繼任的佩紐在1997年4月恢復(fù)了1978年的舊國旗。
不過有意思的是,佩紐在1999年也遭遇了不信任投票,成為“在圖瓦盧歷史上,唯一一位擔(dān)任兩屆政府總理且非連任的人物”。
以上。
專注于無聊的趣味和無用的知識
?уан?уь ю? ?улйаудь ??ь?ей х?р ?уйу?ьдь ?ышыр
Δρυανδρυ? ?υυ ?υλ?αυδε κιυ?υε? χ? ?υιονγδε δρησρ?
Cuancuh yüü wuliau'd? ?ühwey x?r wuyon?'d? c????
Truan-trù y vúliáu?? ch?v?i h? vúyùng?? tr?-x?
新浪微博:@江湖遠人 | 豆瓣:江湖遠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