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工具做手沖咖啡-
隨著入冬,疫情又開始在各地零零散散發生,恐怕是又不能自在過個年了。
為了防疫,大家也是很拼。今年好多朋友都留在原地過年,不打算回家了。走在北京路上,可以明顯感覺大家都更警惕了,甚至有了不少人類迷惑行為,比如戴著口罩喝咖啡。
小心點肯定沒錯,只是出門喝杯咖啡確實沒那么方便了。既然接下來的假期會有大把時間宅在家,其實自己也能學著手沖一杯味道不錯的咖啡呀。
我開始入門手沖咖啡,大概也就是在去年疫情爆發之后。跟著專業咖啡師朋友多多練習,不能說是老手吧,至少可以跟小伙伴們分享一些入門心得。
.01
磨豆子是技術活
好的咖啡粉是一杯手沖的骨相。骨相不佳,皮囊越好看,也只會相形見絀。
磨咖啡豆,講究的就是「均勻」,具體可參考「砂糖般大小」。
好的磨豆機,基本都要一兩萬左右。貴的東西,毛病就只是貴而已。小白如我,是不配用這么高級的設備的。現在用的磨豆機還是朋友送的,大概八九百塊錢,就是很基礎的那種。你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很慢時光的手搖可以,便捷的電動款也行。
我感覺我用的這款確實不太能磨得很均勻,所以一般我會磨兩遍來找補一下。
總之,看著比較均勻就差不離了,不是磨得越細越好。
咖啡粉太粗,水流太快,很難萃取出芳香物質;太細又會堵住濾嘴,萃出苦澀味。
咖啡豆的新鮮度是好口感的首要條件。
有些朋友懶得自己磨豆,會買現成的咖啡粉或是一次性磨好多存著。 其實當咖啡豆磨成粉,氧化速度就蹭蹭的,一般40秒之后香氣就開始散失了。 為了留住咖啡的香氣,建議還是隨磨隨沖,別貪圖省事兒。
還有一個小細節,不知道你們在視頻中有沒有發現。 不僅磨豆得均勻,布粉也要均勻。
咖啡粉擱到濾杯后,要輕輕晃動使其盡量平鋪。平整度也會影響手沖燜蒸和萃取的均勻度。
.02
水流是最佳攪拌棒
所有易逝的都注定要更小心照料,咖啡風味就是如此。
手沖咖啡,水溫得悠著點拿捏,通常控制在85-93°之間。
水溫過高,會增強咖啡的苦味;過低則酸味尤其明顯。其實根據咖啡豆的烘焙程度不同,水溫還有更精密的講究,但入門嘛,別出錯即可。
手沖界有「金杯準則」這樣的說法,講的就是咖啡粉和水的比例。個人根據口味,都有某個區間內的比例。 剛開始自己嘗試手沖的話,建議把咖啡粉和水的比例控制在1:15左右,可以最貼近黃金區間。
生活壓力大,好多人都會用冥想來調節。在我看來,手沖也不亞于一場修行。因為「沖」的過程,必須得靜心凝神。
咖啡師告訴我,「沖的過程就像水流沖入咖啡粉,攪拌它,最大程度萃取好味道」。既然是攪拌,斷斷續續、哆哆哆嗦肯定是不行的。
注水,最重要的是「穩定性」。保持穩定的水流速度、注水高低,以打圈的方式注入,這樣可以保證每個區域的咖啡粉都雨露均沾,使萃取更均勻,風味更順口。
.03
手沖家伙什兒
之前也說了,我的設備都是入門基礎款。除了磨豆機,最起碼還得有手沖壺、電子秤、濾杯、濾紙。
濾杯我有兩個,一個是單孔的,一個是有三孔的。單孔濾杯主要是可以適用于中深度烘焙的咖啡豆,三孔的則適用于多種烘焙程度,比較百搭。
不同造型的濾杯,使用的濾紙也有些不同,比如三孔的就可以用蛋糕杯濾紙。濾紙主要是能過濾掉雜質,使咖啡更醇香。
從實用角度來看,好像買一個三孔的使用率更高。 但是也有說法是,孔數越多,也要求更高的技術。 所以,請量力選擇吧!
我的裝備里,最貴的就是這把白色手沖壺,差不多一千多塊。
黑科技是可以精確控溫到一度的細微差別。如果對溫度比較有把握,也可以選擇傳統手沖壺, 總之選一把稱手的手沖壺很重要,得讓自己拿在手里穩當當。
電子秤也是必不可少的小工具。我買的是還帶計時功能的,因為手沖咖啡,你懂的,Timing很重要,比如燜蒸時間要控制 在30秒,否則會影響風味。也有比較講究的手法,要求在2分鐘內沖完一杯咖啡,這樣才能趁風味沒有逃掉,盡數收入腹中。
講了這么多,其實不過是手沖咖啡的基本原則。
我始終認為,味覺是極其私人的。每個人味蕾上,都有獨特的那杯好手沖。門道再多,都不如你按照內心的法則,以合適的水溫、水流沖一款合適的豆子,萃取出讓你舒服的風味。而每天花一點時間為自己手沖一杯咖啡,也是在不安世界里,為數不多專屬私人的一段時光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