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戴天地,感謝生活; 教育的功能是偉大的,她可以使更多的人跨越出身、種族、區位、成見等有形與無形的障礙實現社會角色的轉變。
2021年2月,王清憲從山東青島調任安徽省做省長,也引起了他的母校,社科院博士圈的熱議,包括王清憲當年的博士論文后記“感恩生活”也一并翻出了。
坦率地說,王清憲是我一直在關注的“筆桿子”類型的領導干部。
對目前文稿略有研究的文友都知道,現在的領導講話稿分為兩個“流派”,一是靠文采取勝,另一個是靠思想取勝,當然,還有另一個就是能夠將兩者巧妙融為一體——這類人一般被稱為“大手筆”,能達到這個境界的并不多。
現在省級以下講話文章,一般都以文采取勝,這種方式往往更容易得到受眾直觀和感官上的接受和認可。
但有一些領導干部,卻不走尋常路,還是兵行險著,將文稿的側重點放在提煉思想,表達觀點上,王清憲就是這一類型領導干部的典型代表。這類講話稿往往最難寫,因為要有廣博精深的知識底蘊和精準獨到的觀點見解作支撐,完全靠思想和觀點奪人眼球,險中取勝。
對戰略思想和邏輯思維比較看重的文友,建議學一學王清憲的文章。
1.超級學霸。他出生于一個偏僻而貧困的鄉村,父親外出打坯燒窯,母親在家紡線織布,窮困的生活使其對“知識改變命運”有了更深的體悟。
1979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南開大學哲學系,大學畢業四年后,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系,師從名牌理論權威專家艾豐;碩士畢業十年后,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與公共管理系,師從著名經濟學家桂世鏞。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他從哲學學到新聞學,又學到經濟學,用學習鋪就了成功之路,獲得了哲學學士、法學碩士、經濟學博士三個“學歷頭銜”。因此,有人曾評論:他從山西到山東,唯一的靠山,就是書山。
2.文章高手。他有過21年的媒體從業經歷,黑龍江日報、人民日報、中國改革報、中國信息報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先后擔任人民日報經濟部編輯、中國信息報社總編輯等職務,曾發表《秀木臨風》《問彩虹》《陽光下的罪惡》等重磅通訊報道,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
1998年,34歲的他榮獲中國中青年記者最高成就獎,并獲第三屆范長江新聞獎提名獎。2004 年,他離開媒體步入仕途,從事文字綜合及管理工作7年,先后擔任山西省政府研究室主任、省政府秘書長等職務,實現了由高級記者向資深“筆桿”轉變。
他的講話文章有著記者的特質和學者的印記——堅持問題導向,善于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堅持實用導向,不喜于穿靴戴帽、對仗排比、精雕字詞。
此外,他的講話文章常常直奔主題,直抒胸臆,直截了當,使人惺惺相惜,容易認同和接受他的思想和觀點。他的博士論文后記,也因感情真摯不做作,而引起共鳴,催人淚下,爆紅網絡。
3.超能戰士。在山西官場流傳一句話:“在運城,要和人戰斗;在呂梁,要和錢戰斗。”他曾經在運城市當過3年的市長,在呂梁市當過6個月的書記,成為了超能戰士——
其一是思想,他曾將自己的導師艾豐先生的話奉為座右銘:“對于新聞從業者來說,成功的關鍵、第一位的是他的社會責任感,其次才是他的才華。”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其二是能力,他不是“貼金”的經濟學博士,曾著有《中國房改憂思錄》和《資本運營論》兩部專著。
其三是思維,他有大智慧,在主政運城時,主持制定工業集群化、農業現代化和新型城鎮化“三個方案”,理清了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思路,并被“哈佛中國論壇”邀請,在哈佛大學作了題為"城鎮化的機遇與挑戰"的演講;他還成功打造以“古中國”為標識的國際旅游目的地的戰略構想,使運城市旅游總收入增長26%,充分展示出高超的戰斗力。
有人還專門研究過他的領導藝術,形成文章《創新型領導研究:從王清憲的領導實踐看領導力本質》。正如組織對其評價:“有較高理論功底和素養,又有多崗位鍛煉的經歷,思路敏捷、精力充沛、為人坦蕩。”
2019年,他被任命為青島市委書記。在2年任職期間,組織黨政領導干部集體到先進地區學習經驗,開拓思維和眼界,并開展了多次具有影響力的大規模招商引資活動,形成了“投資青島就是投資國家戰略”的強大社會輻射效應。2020年,在疫情的影響下,1至7月青島投資增長仍然得到了4.8%,非常難得!
如今,這位曾自述過“我一生最好的文章應該是我的婚姻!”的熱血知恩好男兒,已升任安徽省委副書記,省長,如何使安徽真正融入“長三角”,這位“超能戰士”還有好多的“書”需要讀,還有好長的路需要大步前行……
王清憲公開發表的講話文章共121篇66萬字,均可通過網絡查詢學習。
博士論文后記:感謝生活
(2003年)
博士論文就要付印了,三年的博士研究生生活真的就要結束了。此文作為博士論文的后記,寫下了我艱難的求學之路和永遠印在心里的往事。
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與公共管理系的第一批學生,入學時大家第一次見面的那份生分、興奮以及大家自我介紹時的幾分羞怯似乎剛剛發生在昨天,可轉眼間,我們卻又該各奔東西了。
20歲大學畢業,四年后讀碩士,碩士畢業十年后讀博士。從哲學到新聞學又到經濟學,不知不覺中步入中年。古人說,40不惑。這話我正在品味著:奮斗過,空虛過;得到過,也失去過;歲月濾去了熱情的浮躁,增添了理性的沉著;弄懂了過去不懂的世界,而最重大的是弄懂了自己。人生苦短,時空永恒;智者所能有限,鈍者所悟無極。百川歸海,都是由動到靜;萬物齊一,皆有苦辣酸甜。
感戴天地,感謝生活。
16歲考學使我從一個偏僻而貧困的鄉村走出。之后,不斷地考啊考,考試這條路引領我一步步地走到今天。教育的功能是偉大的,她可以使更多的人跨越出身、種族、區位、成見等有形與無形的障礙實現社會角色的轉變。
也許正因為如此,我對教育總是抱著一種神圣的情懷。對學校、老師總有一種特別的親近感。當40歲,博士研究生的學習生活就要結束的時候,這種感受愈發濃烈。
三年來,桂世鏞老師觀察分析問題的眼光與全局感,他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治學方法使我深受教益。他對我的論文,從開題到寫作到定稿,悉心指導。他的長者與學者的風范,深深地感染我,讓我永遠敬仰。
艾豐老師是我的碩士研究生導師,他的智慧與勤奮給我以極大的啟迪和激勵。他是我永遠的鞭策。
我們班共有13位同學,年齡相差懸殊,經歷各不相同。盡管如此,但我們班和諧友愛,其情融融。席濤是我們班的老大哥,他豐富的社會閱歷,扎實的經濟學功底,嚴謹的治學精神,都給我以極大的幫助。
我要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兼政府政策與公共管理系主任鄒東濤老師、研究生院原副院長鄭秉文老師對我們系的創辦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對我們的關心表示謝意。我要感謝張卓元、呂政、林兆木、周紹朋、李劍閣老師對我的論文從開題到修改、定稿的指導,他們負責與嚴謹的態度,使我永遠難忘。
這里,我還要特別感謝桂世鏞老師的秘書張紅晨。三年來,我給他添了很多麻煩,而他總是那么耐心細致。
是的,我和所有的人一樣,要感謝父母。
父親去世已經四年了。每一次從北京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到村東墳頭去給他燒紙。父親苦力一生,從拉土、打坯,到燒磚窯的把式。小時侯,我家在生產隊屬于人多勞少戶,吃返銷糧,全靠父親外出打坯燒窯的錢維持艱難的日子。父親說,日子多難,書也要讀下去。父親一生都處在家庭經濟重壓的愁苦之下,等我們都能掙錢的時候,他卻病倒了。沒幾年,他就去世了。
前兩天,弟弟從老家來,他向我述說了一件事,他還沒說完,我的眼淚就止不住地流出。去年秋天,家里翻蓋老西屋,弟弟抬出母親已經20年沒有用過的織布機,要拆掉當柴禾燒。
母親一聽,堅決不同意,弟弟做了幾天的思想工作:留著占地方,以后也不可能再用了。什么年代了誰家里還會織布?母親哭了一夜,第二天,對弟弟說:“你可以拆,要等我不在家的時候。”
后來,她老人家到大姨家躲了兩天。織布機,是母親的“大件”。在那困難的年代,紡線、漿線、染線、織布,晝夜不斷咔嚓咔嚓地投梭的聲音,伴我們入夢,又伴我們醒來。織布機伴隨母親20年,她靠織布機織出我們的課本費,織出我們的鉛筆、橡皮……還有我上大學時,她為我包行李的那塊花格粗布單子。她有多少情感注入其中啊!
父母都不識字,他們不可能理解博士是什么。對他們來說,勒緊了腰帶挺著也要供我們讀書,是因為他們樸素地知道讓孩子考上大學就可以掙到工資,可以吃飽飯。大學三年級的暑假,父親告訴我,我參加高考的三天,母親為我祈禱,在北屋門口敬天的天臺前跪著連燒了四夜箔紙,花了40塊錢!我感到震驚。
要知道,我當時在學校寄宿,一個月的菜錢只有三塊錢!可到今天,母親沒向我提過這件事。我知道,母親不是迷信,母親祈盼我能讀書的心有多重,有多高啊!
我的妻子小霞,嫁給我時,我連舉辦婚禮的錢都沒有,她是從娘家帶著婚禮的錢嫁給我的。她從條件優越的父母家搬進我借來的六平方米的平房。十二年來,我的一切幾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內容,我所有的事,都是她最重要的事。她支持我的工作、學業,還代我操心父母、兄弟。我的每一個進步,帶給她的興奮與驕傲遠勝于我自己。
我們的生活條件曾經很困難,她受了很多的苦,但她從不抱怨。還常常安慰我,給我鼓勵。她承擔了幾乎全部家務,還要常常忍受和包容我個性中的缺點。這些年,我寫過不少文章,獲得過不少獎勵。我曾想,我一生最好的文章應該是我的婚姻!盡管對我的妻子很不公平。
扯的遠了,可筆下卻不能自休,很多的話一下子涌上來,實在是情之所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