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平
文/林東祥
武平客家人主要從中原南遷與當地的土著居民融合而成。形成時期最早為五代十國(何姓),大部分為宋元明三朝,還有少數為清朝,按輩排,至今大體上是十幾代至三十幾代。現在,武平是純客家縣,約有四十萬客家兒女。
武平客家人過年講究的是熱鬧、隆重、團圓。
一般冬至前后就開始做準備工作,冬至前的準備主要是釀酒,選取上好糯米,經過蒸熟置缸中放入酒曲,待來娘后適當時機在冬至日添水,冬至添水的米酒品質最佳。而且有以釀酒優劣預兆明年家運吉兇之說,“年頭一伙雞,年尾一缸酒”,指的是過年時入孵正月出生的小雞,若順利成長,則一年家庭平安順利。冬天釀酒的好壞也預示每年的運氣。還有就是準備“臘貨”,主要有臘肉、臘鴨和臘魚等,武西南如民主、東留等鄉鎮的居民習慣在下春(半年)飼養一群老鴨,在冬至前后殺好,遍涂鹽巴,在冬日的暖陽和朔風中自然風干,留待正月招待親朋。以前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都要舉行祭灶儀式,把灶臺刷干凈,把舊灶君取下燒掉,年三十凌晨把新灶像貼上,一送一迎,都要擺置酒肉、糖果、煎粄之類祭品,在灶前燒香送、迎灶神。不過,這個儀式到現在只存于一些偏遠的客家村寨,大部分地方都消失了。到了農歷十二月二十日前后,要擇吉日打掃衛生,漿洗衣裳、被褥、蚊帳、窗布等物,干干凈凈迎接新年。臘月卄五日,開始“入年架”了,也就是正兒八經地“過年”了,一“入年架”,家庭鄰里講究祥和忍讓,力誡吵架,更不能無事生非。家家戶戶開始忙碌起來,著豆腐、蒸糖糕、炸“糖棗”、炒臘子。以及一年中經濟往來的還賬收賬等,客家人講誠信,欠賬的要主動還清,對于別人欠賬,一時收不回來的,不予強討,年后再說。
武平客家人過年的階段一般是從農歷臘月卄五“
入年架”開始到正月十五“鬧元宵”結束。可以大致分為“三部曲”,第一部在年前,是準備過年物品,也就是“辦年貨”,而成年人的擔子最重,此階段可謂“忙碌而操勞”,一家老小過年的吃穿用度,經濟往來賬目要分相(清楚),家居環境的整理清潔,食物的準備和加工烹飪等都像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難題等待他們去破解。而從大年三十至新年初一是過年的高潮階段,“溫故而知新”少年體驗到的是“成長和歡樂”,中年人感受的是歲月不居和沉甸甸的責任,老年人在歲序更替家庭團圓的氛圍中享受天倫之樂更兼有一種人生的淡定。新年的正月初一到十五是最為輕松和快樂的階段,“歡怡和祝福”為此段的主題,人們拋棄煩惱,互相祝福,祝福老人健康長壽,祝福新年諸事順利,祝福少年成長青年進步。享受美好的食物,享受溫煦的人情,享受世間的美好,享受山河的壯美和大地的奉獻。
大年三十是過年氣氛最為濃厚的一天,禮拜社公、土
地,在大門口貼上春聯,居室、谷倉、禽畜欄、家具、床鋪,甚至水缸都貼上紅紙條,即所謂的山川萬物同沾喜氣。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新衣。除夕之夜,不管多遠的親人都要趕回來吃團圓飯。吃罷團圓飯,晚上要守歲,每個房間都要燈火通明,叫“砸歲”,連豬舍牛欄也不例外。正月初一的早餐要“食齋”,也就是素食,食物是青菜豆腐,蔥蒜和炸棗,老人會告誡后輩,多吃蔥則頭腦聰明,學業精進。吃素還有新歲第一餐清潔腸胃和身心的寓意。該日還有“燒頭香”的習俗,開門放了鞭炮后,向鄉里長輩拜年,然后趕早到祠堂、寺廟“燒頭香”,巖前是武南重鎮,該地居民在年初一開門后,穿戴一新,人們虔誠地到獅巖定光古佛神座前焚香禮拜,路上遇熟人也不打招呼,唯恐說出不吉之言。該日不準殺生,早上要互相祝福,給小孩和老人壓歲錢。從初一到十五都不準講不吉利的話。初二是開始走親戚拜年的時間,特別是新婚夫婦一定要去岳父母家拜年。正月有許多娛樂節目,武平客家人最喜歡的還是龍燈、船燈和打獅等。正月十五是過年儀式的最后一個高潮。“正月十五是元宵,沖天雀子半天高;金盞銀盤銻銻轉,花筒金菊夜來燒,道士請做三官會,上元天官賜福朝——清朝林寶樹《元初一》”林寶樹是清康熙朝時武平袁畬鄉的舉人,他生活的時代距今已快300年了,從他的文章中,可見那時的元宵也熱鬧非常,元宵節在武平有“鬧花燈”的傳統習俗,尤其在武平城關和中山鎮最為熱鬧,客家話“燈”與“丁”諧音,故元宵節又成了客家人慶祝“添丁進口”,期盼家族興旺的歡樂時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