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的一句話聞名于世,世人皆知。他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孟子曾說,君子有終生之憂,無一朝之患也。唐代詩人孟郊說,君子量不極,胸吞百川流。范仲淹作為一名愛國詩人,一生憂國憂民,心系天下,身兼君子之風,受人敬仰。
縱觀范仲淹的一生,經歷坎坷。他很小的時候,父親便因病去世。不幸的童年讓他更加勤奮好學,性格寬厚仁慈。他在四歲時跟隨繼父到了長山,住在醴泉寺。因為家境貧寒,每天只能以粥充饑。他把凝固后粥劃成小塊,便是自己的早餐和晚餐。清苦貧寒的生活不僅鍛煉了他的意志,更讓他體恤民間的疾苦,從小立志做出一番事業,為國效力。
范仲淹從小酷愛讀書,冬天夜里困倦的時候,便用冷水洗臉,接著看書。最難得的是,他以苦為樂,從不覺得辛苦。他小時懂事,體諒父母,做官后體察民意,深得民心。
除了愛讀書,范仲淹還擅長彈古琴,多才多藝。他虛心求教,潛心練習,技術精湛。陸游曾在文中寫道,范文正公喜彈琴,然平日只彈《履霜》一操,時人謂之范履霜。
彈琴能陶冶情操,讓人心胸開闊,對自然萬物懷有悲憫之心,范仲淹正是如此。他筆下的詩詞,寫景抒情與眾不同,一改詞壇華麗、溫婉、纏綿悱惻的習氣,蒼涼中充滿悲壯之情,風格明朗,柔中帶剛。讓原本出身市井,充滿閨閣之情,不被詩人認可的詞壇注入豪邁之風。蘇軾和辛棄疾的詞風在很大程度上都受他的影響。
范仲淹寫詞,來源于生活,取材于身邊的景物,樸實無華。他自幼飽讀詩書,引經據典信手拈來,自然貼切,毫無雕琢之感,渾然天成。
很多詩人筆下的羈旅詩詞詞風沉郁,范仲淹寫的這首蘇幕遮-懷舊,風格明朗,如一幅醉人的山水畫。深諳音律、通曉古琴的他為這首詞注入不朽的靈魂,讀來口齒噙香,讓人賞心悅目。音樂詩人李健曾經唱過這首詞改編的歌,如行云流水,如清冽的山泉,讓人心曠神怡。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范仲淹寫這首詞的時候,正好在西北邊塞任職,防御西夏。邊塞的秋天,分外不同。上片開頭的兩句話堪稱點睛之筆。元代王實甫在《西廂記》長亭送別里引用這兩句典故,成就經典。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長亭送別成為千古絕唱,范仲淹功不可沒。很多人只知道出自王實甫之手,卻不知道是范仲淹的原創。
這首詞的上片,詩人用精煉、樸素的文字在我們眼前畫了一幅秋景圖:秋高氣爽,白云在藍天漂浮,地上鋪滿黃色的落葉。這望不到邊際的秋色與波光粼粼的水面連在一起,連水面升騰的霧氣都被染成青翠的顏色。你看,短短十五個字,把天空、大地、水面全寫進去,層層遞進,卻毫無堆砌之感,詩人的文字功底之深厚讓我們望塵莫及。
上片的后幾句,詩人形象地寫出秋天落日深沉、遼闊的意境。夕陽溫柔地撫摸著山峰,陽光灑滿水面,遠處水天一色,而芳草一直向著夕陽落下的地方延伸,只知道何處才是它們的盡頭?這里,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寫出秋天夕陽余暉下的景色,亦真亦幻,充滿無限遐想。
芳草豈是無情?不過是詩人用以襯托自己內心深處思鄉懷舊的深情。詩人筆下的景色,美輪美奐,即便是出色的丹青手也難以還原。這首描寫邊塞風景的詞,除了景色之美,還充滿空靈的氣質,曠達的境界。
秋天不再是花間派詞人筆下的蕭索凄涼,思鄉不再是婉約詩人筆下的憂思苦悶。詩人寓情于景,用寫實的筆墨描繪勾勒出浪漫的色彩,為下片的抒情做好鋪墊。范仲淹在這首詞里對邊塞秋景的描繪,在眾多寫秋天的詩詞中非常少見。上下片之間的過渡不留痕跡,非常自然。詩人的這種寫法,非常值得我們借鑒。
下片抒發思鄉情。詩人身處邊塞,抵御外敵入侵,心去牽念千里之外的故鄉。黯鄉魂,追旅思,形象貼切地寫出詩人的心情,離愁別緒涌上心頭,揮之不去,每天夜里只有在夢里才能安心。月光如水,高樓上觀賞夜景也很美,但是不要一個人在月夜登上高樓,因為夜色里孤獨的身影,遙望故鄉,更加惆悵迷惘。
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思鄉之情達到高峰,詩人卻用筆至此,戛然而止。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范仲淹的這首蘇幕遮,兼具文字之美,音律之美,語言不落俗套,用白描的寫法訴說離情,柔中帶剛,與眾不同,是難得的經典之作。
古往今來的詩人經常互相引用經典為己所用,為詩詞添彩。身為一名詩詞愛好者,我一直覺得古典詩詞是有生命的。古典詩詞要傳承,發展,就要吸取前人創作的精華,當然這不是抄襲,而是詩詞靈魂的滲透。
我自己也曾填過一首蘇幕遮-草,喜歡詩詞,就要大膽嘗試寫原創詩詞。
晚風吹,煙波渺。雨后初晴 ,古道拂春曉。 唯有時光從不老, 村外山前,草色含煙笑。
接河堤,連遠道。行人匆忙, 猶記歸期早。 落盡黃花冬又到 ,遠處殘陽,暮色和云老。
相比律詩,我更偏愛填詞,宋詞一直是我的最愛。一本陪伴我多年的宋詞詞鑒和詞譜,見證了我從讀詩詞到寫詩詞的變化和成長。
范仲淹為人忠厚,勤于政務,深受百姓愛戴。他駐守西北邊塞時,當地百姓為了感恩他,把他的畫像掛在家里祭拜。他去世的時候,邊塞地區數以百計的部族首領,痛哭失聲,自發為他齋戒三天。
范仲淹在西北邊塞任職時還寫過一首漁家傲秋思,同樣是描寫西北邊塞的秋天,卻與蘇幕遮的風格完全不同。如果說蘇幕遮以明朗的風格表達詩人的思鄉之情,漁家傲則是以蒼涼、悲壯的豪邁之氣抒發詩人的愛國情懷。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這首詞的上片,開頭兩句便形象地寫出了秋色的特點,并引用了回雁峰的典故。相傳,南飛的大雁飛到衡陽的回雁峰,便不再往南飛。詩人借大雁回歸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邊塞的秋天,格外蒼涼,四面響起的號角聲,平添幾分悲壯。此情此景,怎能不讓人觸景生情?那些常年駐守邊塞的將士,誰不懷念溫馨的家園、遙遠的故鄉?
但是,為了國家,他們就要舍棄自己的小家,思鄉與報國的矛盾被詩人寫得渾然天成,成為千古絕唱,被后人敬仰。
上片最后一句長煙落日孤城閉,堪稱點睛之筆,為歷代詩人所贊嘆。詩人僅用七個字便秋日黃昏邊塞的蒼涼、悲壯,試想一下,號角聲里,夕陽西下,城門緊閉,孤獨的城上,是飽經滄桑、離家多年的戰士巡邏守護。邊塞的開闊、荒涼躍然紙上,一股英雄氣概油然而生,力透紙背。
羌管是羌族人民特有的樂器,聲音幽怨悲壯,如泣如訴。寒霜滿地,遠處羌管發出哀怨的聲音,這是所有將士的心情啊。擔心遠方的家人,懷念溫馨的故鄉,更擔心國家的安全。
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寂靜的長夜,所有人都難以入眠。他們盼著邊塞安寧,沒有戰事,盼著朝廷能有新的政策,安撫軍心,能讓這些老兵返鄉,安享晚年。
范仲淹勵精圖治,主張在邊塞地區招募新兵。因為原來那些老兵來自內地,因為常年思鄉,沒有了積極性,都有些懈怠。而久居邊塞的居民,熱愛自己的家鄉,渴望保護自己的家鄉,因為他們熟悉環境,身體強壯,戰斗力更強。范仲淹提拔重用的愛國將領狄青屢立戰功。
歐陽修說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王安石稱其為一世之師,朱熹評價他有杰出之才。范仲淹最可貴之處在于知人善任,毫無私心。何為君子?他應該就是君子的典范。
最初的宋詞難登大雅之堂,因為多描寫風花雪月、閨閣之情。博覽群書又精通音律的范仲淹,將宋詞的詞風拓展,興起豪邁之風,辛棄疾和蘇軾都受他的影響。
范仲淹的文風嚴謹樸實,貼近生活,他身為守邊將領,感同身受,寫出的邊塞詩詞情真意切,真實感人。他開創了詞壇豪邁之風,為宋詞的發展作出不朽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