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關(guān)于“996”的討論從未沉寂,程序員自帶“996”工作制的標簽,不斷加劇的社會競爭壓力也促使很多公司、其他工種陸續(xù)進入“996”狀態(tài)。
渴望時間自由、精神自由的年輕人對此身心疲憊,卻又不敢放棄“吃飯的家伙”。
然而,在這個社會的主流年齡群體中,有一些人主動放棄 “996”,放棄了光鮮亮麗的辦公場所,放棄了晉升的機會,也放棄了足以養(yǎng)活自己的年薪,選擇一份365天、24小時無休的工作:她們是自己的老板,制定戰(zhàn)略、自我超越;她們也是自己的員工,事無巨細,認真執(zhí)行。她們把這份工作當作“福報”,甘之如飴,哪怕它是常人難以接受的,無薪。
她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叫做全職媽媽。
“從沒想過自己能這么堅強”
遇見前夫時,小莫27歲,碩士畢業(yè),在金融公司工作三年。
她操盤期貨,基礎(chǔ)收入2萬多,業(yè)務好的時候能到五六萬。那時,重慶江北區(qū)的平均房價才八千多。
她出生在重慶西部的一個小鎮(zhèn),是獨生女。父母都是鎮(zhèn)里的老師,家里經(jīng)濟也算不錯。
但母親日夜只督促學習的嚴厲,讓她從小缺少溫暖感。也正因此,前夫的呵護備至讓她無從抵抗,經(jīng)濟優(yōu)渥的她也從未介意前夫一窮二白。
當時懷孕了,就把自己所有的資源、人脈都介紹給了前夫,讓他創(chuàng)業(yè)。
“結(jié)果誰知道他一有錢就變壞。”小莫苦笑,“他還刷了我的信用卡,給我留下十幾萬卡賬。”
為了還錢和葉子的生活費,小莫曾到深圳打工,把葉子留給了外公外婆。
“那年春節(jié)回家過年,葉子已經(jīng)一歲多,回來一見面我就受不了了,才分開三個月,孩子幾乎都不認識我了,只會躲在jiajia(外婆)懷里。”
“我媽媽教孩子的方式也不行,這不讓那不讓,孩子正是探索的年紀,我挺怕最后葉子走我的老路的。”
她深刻知道,就是那些生活的日常,將構(gòu)成孩子未來的性格與心理。
孩子和工作成了殘酷的“二選一”。
一夜未眠,她最終決定放棄工作。
可是孩子始終缺少了半邊天,而她也沒有丈夫、婆婆等支援。總以獨立為傲的她,不得不住回了父母家。
但讓小莫抹淚的并非是夫家的背叛,而是來自自己母親的失望與埋怨。
“有次正哄孩子睡覺,聽到門外我媽和二姨數(shù)落前夫的種種罪行,抱怨我這么大還拖累她跟著一起丟人。”
她沒忍住出去想讓老人別說了,結(jié)果母親誤解她不理解自己的付出還不讓抱怨,在她成年后第一次打了她。
“我不會讓這些不好的感受影響到葉子,所以一直想搬出來住。現(xiàn)在雖然一點幫手也沒有了,但葉子的陪伴和教育,都在軌道上。”
小莫堅持對孩子的飲食起居和育兒親力親為,每天至少三小時高質(zhì)量陪伴。
現(xiàn)在葉子大了,除了幼兒園外,還要上舞蹈和繪畫班,也是小莫自己接送。
“這兩項,孩子喜歡,還是讓她盡早有個系統(tǒng)性的學習。”
房租、日用、課程,這些錢都是小莫利用白天碎片時間、晚上熬夜做兼職賺的。
“一個月能有上萬,在我們這樣的小鎮(zhèn),足夠用了。”為此,她常熬夜到一兩點才睡,早上又在孩子的哭鬧中起床。
對于自己的定義,她還是喜歡說,“全職媽媽,但有兼職收入。因為我的重心,始終在孩子身上。”
我們問小莫后不后悔生下葉子,“也有設想過那樣的生活,但看一眼葉子,就覺得還是現(xiàn)在好。這你可能很難理解,只有當媽了才懂。”
媽媽作為孩子最后一道保護罩,她不能讓自己倒下。
(小莫和幼兒園老師的聊天記錄)
“有了孩子,性格變了”
“從沒奢求過父母能幫上忙,無論人手還是錢。從小就知道的。”
小麗今年32歲,女兒可可剛剛過完五歲生日。
她出生在安徽農(nóng)村,是家里的長女,下面還有兩個弟弟。
父母在她很小就南下打工,“從小學到我大學,沒有參加過一個家長會”,“要照顧弟弟啊,但其實自己還是個孩子。”
為了幫父母分擔,她大專一畢業(yè)就趕快工作,在徐州的一家房地產(chǎn)工作做銷售。
激烈競爭下,同事間很少交心,小麗每天最開心的時光,就是下班后買一盒鴨貨回家吃。
發(fā)了工資,她就給弟弟買零食,給父母買衣服。
“老公家里也有兄妹幾個,一樣的情況,我們當時結(jié)婚就是裸婚”。
為了她能“全職帶娃”,她和老公準備了很久,他們2012年就結(jié)婚了,但四年后才準備要孩子。
從小拮據(jù)的生活,讓她缺乏安全感,對“沒有獨立收入”幾乎不可忍受。
但她還是堅定地選擇了全職帶娃。
“父母在你童年的空缺,是無法彌補的。當時感覺自己坐在教室里,都是傷心的。”她對自己的性格概括,“從小多愁善感,很孤僻。”
然而讓她沒有想到的是,孩子的出生竟然間接地打破了她的哀傷。
首先是沒有時間,“一睜眼就很有使命感”。
孩子小的時候,小麗每天睡眠只有三四小時,即便現(xiàn)在也只有六小時上下。
孩子醒之前,她要先給孩子準備早餐,孩子午休時她要洗碗洗衣規(guī)整家里,晚上孩子睡了她又要學習育兒,邊聽邊做筆記。
“連體溫計都會研究啊,比如耳溫槍、額溫槍、水銀溫度計哪個準? 我和老公邊聽網(wǎng)上音頻介紹,邊搜淘寶、京東,還會再看一些文章,對比下。”
“可可一歲前身體不太好,黃疸、新生兒肺炎、腹瀉,又常在夜里大哭,我們天天都很緊張。”
那時,小麗為了和丈夫團聚,帶可可搬到了小城邳州。
但她對當?shù)蒯t(yī)療條件不太放心。可可身體一有風吹草動,就驅(qū)車一個多小時到徐州兒童醫(yī)院,“經(jīng)常凌晨三四點到,早上七八點回”。
更重要的是,與外界對全職媽媽“宅在家里”的印象截然相反:小麗為了孩子,從“獨行俠”變成了“社交達人”。
以前小麗帶孩子時,手機一直靜音,可可睡覺時,家里安靜得連一根針掉地上都聽得見。稍有聲音,可可就崩潰大哭。
但接觸了小步在家早教后,小麗才知道這叫驚跳反射。
“ 0-3歲是孩子心理健康發(fā)育的關(guān)鍵時期,環(huán)境不能太安靜,更不能宅,必須得多出去社交”。
她先是強制自己每天必須出門,帶可可到廣場上去逛一逛,和陌生人打招呼。
一段時間后,她覺得還不夠,就用家里的繪本辦了個免費的繪本館:寶媽們可以在線預定,但必須上門取書。
(小麗為寶寶設立的公益繪本館)
這樣,可可每天都能見到同齡的小伙伴,小麗的交際圈也越來越廣。
“沒啥不能解決的吧。如果我上學時,能有現(xiàn)在這種學習主動性,肯定上清華北大了。”
不止小麗,受訪的媽媽們都有這樣的共鳴。
孩子的誕生,就像在媽媽身體里植入了一個鬧鐘和一套永動機,驅(qū)使著媽媽們不知疲憊且周而復始地雞血奮斗著。
“想吃麻辣燙?看吃播啊”
北京的全職媽媽Sara是另一種情況,雖然與老公聚少離多,但是婆婆一直都在。
她今年三十一歲,寶貝秋秋25個月了。
大學學的設計專業(yè),一畢業(yè)就到萬達上班,“當時的生活很安逸,你知道吧,主要萬達太方便了,想逛啥想吃啥,下樓就有。”
朝九晚五的工作,下班追追劇、練練瑜伽是她的日常。
她最喜歡的有三樣:每周末北京周邊游,萬達樓下的麻辣燙,各種奶茶和咖啡。
“對,幾乎每周末都在各種旅游,搭帳篷露營啊,在家里閑不住。”
也正因如此,她和婆婆在帶娃上形成了大的分歧。
“婆婆很宅,如果不買菜,一周都可以不下樓。而且夏天怕孩子熱著,冬天怕孩子凍著。”
但她認為,孩子正是感知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三歲后,85%的大腦就成型了,宅在家里,相當于拖慢了孩子的成長”。
她也嘗試過和老人溝通,但每次都以失敗告終,“老人家哪那么容易改變啊”。
Sara的老公是個軍人,負責征兵工作,“征兵期國內(nèi)各處跑,平時也在單位值班很少回來。”她只能選擇辭職帶娃。
現(xiàn)在她每天都帶孩子出去逛逛,即便是最冷的天,孩子也應該出去感受下“凍臉的感覺”到底是什么樣的。
以前沒疫情的時候,她每周至少帶孩子去三個不同的博物館、游樂場。
“北京的好資源不能浪費。”她的朋友圈里,航空博物館、天文館遛娃等早已拿下,各種文化展、藝術(shù)展包羅萬象。
(帶娃看展)
“現(xiàn)在孩子太小還不能住帳篷,只能等他長大些再去了”。
提及自己放棄的旅游習慣,她還是有些惋惜。但讓她最難割舍的,還是放下口味。
原本“無辣不歡”的Sara,已經(jīng)很久沒嘗過辣味了。
早上她陪著孩子喝牛奶吃山藥雞蛋,中午兩道口味清淡的蔬菜和肉類,晚上則是蔬菜五谷粥或餃子。
“其實都是煮適合孩子吃的,我都是他剩下的撥拉兩口”。
和以前愜意享受一頓麻辣燙不同,現(xiàn)在她只能在抖音上看看麻辣燙的吃播。
她以往最愛的奶茶、咖啡也在懷孕時就戒了,“不過停母乳后,現(xiàn)在又偶爾喝下咖啡了,因為睡眠不夠啊”,她苦笑道。
她提到自己每天最愜意的時候,是孩子睡著的陽光午后。
那時,她會沖一杯咖啡,在灑滿陽光的陽臺躺椅上看書。
當被問及什么書,她咯咯笑起來,答道“育兒方面的書”。
還有件讓她自嘲的,是自己飄忽不定的消費觀。
“就家旁邊那個超市門口,小店里有賣那種輕薄羽絨服,99塊一件。每次經(jīng)過都去摸一摸,想給自己買一件,但最后還是沒買。”
可是給孩子買玩具,那種正品無毒的,一次花上幾百上千,都特痛快。
“你說,我是窮呢?還是富呢?”
“我竟然在做自己從前最討厭的事”
“以前挺排斥教師工作的,理想職業(yè)就是經(jīng)商賺錢。”
看到小楊耐心帶娃的樣子,你很難想象到她曾是“一年365天只休息除夕初一”的創(chuàng)業(yè)女強人。
和小麗一樣,她也是家中的長女,從小就把“掙錢養(yǎng)家”的責任扛上肩。
她的父母都是生意人,這更加強了她事業(yè)女強人的特質(zhì)。
最早她在一家家電頭部企業(yè)負責整個華南區(qū)的售后服務,“常常凌晨兩點還在寫工作總結(jié),第二天一早又去趕飛機了”。
后來,她與老公一起創(chuàng)業(yè),負責工廠里的人力、財務、行政等等所有后勤工作,更是沒日沒夜。
但有了孩子后,小楊卻選擇在職場激流勇“退”。
“其實家里的工廠正處于瓶頸期,正是需要我的時候”。但她一番思考后還是決定全職帶娃。
“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錯過這個時期,可能孩子就毀了。”
“錢掙得再多,也無法遮掩你在教育孩子身上的失敗吧。”她反復提到,“現(xiàn)在帶孩子就是我的第一事業(yè)。”
著名教育學家蒙臺梭利說過,“人生0-3歲的發(fā)展,要勝過以后發(fā)展的各階段,勝過3歲以后的綜合”。
他的自尊自信、對世界理解方式、家庭與愛的觀念均處于關(guān)鍵的地基時期。
全職媽媽在此時的每分秒付出,都是回報千萬的投資。
“至少到孩子六歲吧,這一時期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副廠長誰來都行,但文文的媽媽只有我一個。”
小楊學習育兒起步很早,“懷孕時就在看0-6個月的了”,但她依舊時常感覺自己“跟不上文文的成長速度”。
“有時我忙于看書時,奶奶帶他,第二天我突然發(fā)現(xiàn)他會自己剝橘子,我就會很慌張”。
為此,她堅持著每晚做育兒日記的習慣,記錄下每天孩子的成長。
育兒日記中有個特別的板塊,英語。
“英語是我教文文時最發(fā)愁的,我當時大學時四級都沒過。”
但本著早期教育不能假手于人的想法,她對自己的英語回爐再造。
每天做家務時,她都會聽英文音頻,反復練習糾正發(fā)音。
晚上則會把當天學習的句式、單詞以及文文的掌握程度記錄下來,第二天在此基礎(chǔ)上繼續(xù)夯實。
(小楊做的早教筆記)
漸漸地,她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對教育有了興趣。
除了每天緊張帶娃,她還在緊張備考家庭教育咨詢指導師。
每當孩子午休、晚上睡著后,她就會拿出厚厚的書和練習冊。
“以前化妝品都是成套買的,每次都幾千,夏天一件T-shirt也大幾百。”
小楊回憶起過往頗為感慨,“現(xiàn)在只有紙尿褲是大幾百的買了,還有就是早教班。”
她現(xiàn)如今依舊保持著記賬習慣,但眼睜睜看著支出項中與自己關(guān)聯(lián)的逐漸“隱去”,與孩子相關(guān)的占據(jù)了70%以上。
“身邊有的媽媽在孩子上花銷比例更高呢,尤其家里是女孩兒的,需要富養(yǎng)和打扮。”
“我對富養(yǎng)沒啥要求,但是不能窮教育。”
“閨蜜局難約,雞媽群上位”
采訪時,因為麥子的兒子米粒兒在旁邊,她對孩子奶奶的缺席避而不談。
“一個人帶娃也挺好的,至少沒有教育分歧。”她樂觀回應。
麥子是土生土長的太原人,對這里悠閑的生活節(jié)奏習以為常,大專時學幼師離開過家,畢業(yè)后又回到這里在幼兒園帶班。
生娃前,她每天下午四五點就下班,一下班就會和好姐妹約去看電影、吃飯、逛街。“好電影集中的時候,一周能看三四場。”
但米粒兒出生后,她辭了職,反而更忙了。
“不止我,其他人也都陸續(xù)有孩子,忙得連軸轉(zhuǎn),約不齊了。”
按理說,城市的節(jié)奏很慢,但麥子卻在心里給自己上了發(fā)條。
作為幼師的她,很懂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但有時忙到手腳朝天,也會對孩子忽視。
為了敦促自己每天按部就班、“不曠工”地堅持高效陪娃,她找了個妙招:在早教APP——小步在家早教做帶班班主任。
她每天的責任,就是和班上的媽媽們分享自己科學育兒的日常,號召大家也動員起來,堅持系統(tǒng)性地在家早教。
小步在家早教APP上的內(nèi)容,她必須身先地實踐,感統(tǒng)游戲、音樂啟蒙、故事繪本等等,必須一個不落。
立行
“你自己可能會忘記打卡,但當你成為很多媽媽的榜樣時,你必須得堅持。”
再比如,你自己心里偶爾有個疑問可能忙起來就忽略了,可群里五六個媽媽都問你同樣問題時,你自然就得去查很多資料,一點馬虎都不行了。”
現(xiàn)在米粒兒四歲了,到了線下培訓的階段,麥子的小宇宙又爆發(fā),為了一門課程,要跑七八家實際體驗,“有次上樂高課,老師中途看手機,還前后有三個老師進進出出的,這明顯會影響孩子的專注,像這種機構(gòu)我就直接pass”。
為了補自己的短板音樂,麥子總共也跑了十幾家機構(gòu),但她覺得值。
“不是錢花得冤枉不冤枉的問題,而是孩子的成長期,一錯過就回不來了。”
學區(qū)房也是媽媽們跳不過去的話題。
孩子一歲時,麥子跑了半年終于選購了一套學區(qū)房,但到前兩天她突然發(fā)現(xiàn)這學區(qū)雖然對口了最好的小學,但中學資源不行。
于是她又開始了漫漫的選購學區(qū)房之路。
然而,學區(qū)房還不是媽媽群體最大的壓力來源,身邊的“牛娃”們才是。
麥子接觸的媽媽最多,有的雞媽帶她加入了“雞媽”群,常讓秉持理性帶娃的她也焦慮不已。
比如“4歲寶寶就會兩位數(shù)乘法,正常孩子都還在加減法吶”,她又提起另一個五歲的孩子,“鋼琴已經(jīng)拿過獎了。”
每當這時,她就會找其他做小步班主任的同齡媽媽彼此安慰,“在這一時期,讓孩子感受到愛與陪伴最為重要,這將幫孩子形成長期學習的能力。”
有個階段,米粒兒讓麥子很崩潰。
每天麥子做飯時,米粒兒都把做飯食材:面粉、小米、黑米弄得滿地都是。
麥子每次都快速撫平自己的情緒,“我會趕快安慰自己,米粒兒又感受了一次痛快玩耍,對他感統(tǒng)和心理發(fā)育都有好處。”
媽媽們就是在這樣的,在教育孩子和自我教育中二次成長。
如果生活一定要讓一個母親,在孩子和其他間“二選一”,孩子一定是唯一的答案。
此時,她們也獲得了世間最不可思議的力量,沉下心來“只做好一件事兒”的勇氣。
“不知多少家長是像我一樣,把自我學習放在第一位的”
孩子的成長過程,其實就是和世界進行無休止的探索。
而媽媽們在這其中扮演了引領(lǐng)者、陪伴者和守護者。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長是像我一樣把自我學習放在第一位的。”
提及對寶寶的陪伴教育,云寶媽媽彭琳琳顯得興奮不已。
不同于前幾位媽媽“獨善其身”的付出,云寶媽媽甚至為讓更多家庭做到高質(zhì)量陪伴創(chuàng)辦了互聯(lián)網(wǎng)在線早教平臺——小步在家APP,真正做到了“兼濟天下”。
回憶起云寶成長中的點點滴滴,處處都有她主動思考、學習、行動的印記——
學唱兒歌,記錄云寶成長筆記,在家用簡易紙箱幫云寶探索空間感,發(fā)動爸爸一起用床單桌布給云寶模擬降落傘。
(利用紙箱幫助云寶探索空間感)
云寶成長中給全家?guī)淼臍g樂和收獲讓彭琳琳越發(fā)肯定:家人高質(zhì)量的陪伴是孩子最好的營養(yǎng)。
而彭琳琳也在朋友們的鼓勵下,創(chuàng)建了小步在家早教,力求為每個家庭與寶寶提供適齡性個性化服務。
讓媽媽群體育兒路上不再迷茫焦慮。
讓孩子能在足夠安全且開放的環(huán)境下快樂且高質(zhì)量的成長。
(云寶媽媽和云寶做親子游戲)
對比人類整體來看,媽媽群體的“逆人性”難以理解。
但將其放回到人類歷史長河發(fā)展中,卻容易理解其特殊之處。
承擔著人類繁衍生息、撫育下一代的職責,媽媽群體處于一個決定性的位置——下一代的心智智慧,直接決定了人類經(jīng)濟、文化的延續(xù)與進化。
現(xiàn)在,媽媽們?nèi)嵊暮⒆觽儯嵌旰笾袊?jīng)濟的棟梁,將支撐起國家大業(yè)的方方面面。
隨著中國普遍經(jīng)濟水平提升和平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全職媽媽比例正在提升。
也許今天社會會忽略全職媽媽們的付出,但二十年后的中國會證實她們的功績。
備注:文中出現(xiàn)人名均為化名(彭琳琳除外)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