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老齡化讓每個人都開始關心自己的養老問題。對于有單位的人,心理壓力要小很多。退休后能夠領多少錢?能否滿足退休養老的需求?大體情況都是比較了解的,畢竟長期在一起工作,退休后還是會一起聚會聊天,相同的情況一比較就知道結果。但對于沒有單位的靈活就業人員而言,就比較糾結了。由于繳費基數,檔次,繳費時間都伴隨著自己的收入有著較大的變化,多數人對于退休后的養老金水平基本上是沒有具體概念的。特別是很多靈活就業人員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養老金較低,聚會聊天時好面子又不愿意暴露自己的收入狀況,因此很多靈活就業人員根本無法了解到自己的社保養老繳納和未來退休后養老金的關系,導致了繳費時做出了錯誤的決定,退休后才悔之莫及。
生活中最常見的事情就是很多靈活就業人員,由于工作不穩定,收入也不是特別穩定,因此多數人都選擇了較低的繳費標準。在他們看來,繳納社保養老只要是讓自己在生活晚年能夠有一個基本的生活水平保障。但是如果僅僅繳納15年的養老保險,在未來能否保障自己的生活所需呢?
由于變量太多去計算的時候是非常麻煩的,很多人都是按照固定的繳費做測算,但偏差太大不易得到一個可以信任的數值,因此專門給大家整理了一個數據。供大家參考。
假設社保養老第一年繳費從10000元/年開始,每年職工收入按照5%的年增長率增長,同時個人養老賬戶的記賬利率設定為5%。到15個繳費年度,當年的社保養老繳費金額已經達到19797元/年。(由于靈活就業人員是按照上一年在職職工的平均工資的20%繳納社保費用,因而由此反推當年的社平工資為=19797/0.2=98985元/年.),而在年末個人賬戶累計的余額達到了125085.假設平均繳費指數為1的情況下,看一看我們的個人養老金能拿到多少?
養老金的領取主要是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構成。
其中基礎養老金=(統籌區內上一年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個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個人平均指數化月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98985/12*15*1%=1237元/月。
而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儲存額/計發月數(50歲為195、55歲為170、60歲為139) =125085/139=899.89
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統籌區內上一年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個人平均繳費指數
個人平均繳費指數: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人員歷年繳費工資指數的平均值,稱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它是由參保人每年的繳費基數除以統籌區域內上年的職工平均工資,得出繳費當年的繳費工資指數,每年計算一次,到退休時,把每年的繳費工資指數相加,然后再除以實際繳費年限得出的。
繳費15年退休后養老金=1237+899.89=2136.89元/月。
15年以后,我們能夠得到的退休養老金就是這么多。現在看起來還不錯,但是按照設定的增長率。到自己退休時的在職職工的月工資水平實際上已經達到了8248.75元/月的這個標準。用這個養老金來計算養老的替代率(養老金和在職職工收入的比率)也就是25.9%。這是一個比較低的收入水平。
如果覺得這個低水平的替代率不直觀,那可以用它來折算現有的養老金水平,可能就比較刺激了。例如四川2019年的全省在職職工的年平均收入為59267元,則月平均工資為4939元/月。按照25.9%的社保養老替代率為標準來計算的話,自己的養老金只有1279元/月。這個結果還是按照繳費指數為1的標準來計算出來的,如果按照很多靈活就業人員的0.6的繳費指數來計算,結果每月能領取到的養老金還不足1千元。這種月收入水平,相比現在的基本生活消費現狀,退休后生活能夠達到一個怎樣的生活品質,大家就比較清楚了。
因此,通過我們這個養老保險金的計算結果,就可以知道對于未來的養老金,如果要達到一個滿意的結果達到保證我們的基本生活品質,僅僅按照最低的標準去繳納社保養老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選擇更多的方式去有效提升我們的養老金水平。
第一,去增加我們的養老繳費年限。
第二,提升我們的繳費基數。
第三,選擇一些商業的養老保險或其他的投資途徑去做好養老補充。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保證養老生活品質的作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